(共38张PPT)
11-1谏逐客书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文体知识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谏逐客书》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甚至,坦言的說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但绝不因此「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说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他的游说,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冒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初读课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
首先通过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句读等情况,随后通过抽问学生的方式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其次分组进行同桌互译文段,疏通文意。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理清文章大致脉络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
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
文章结构为“总分总”,李斯谏秦王嬴政,为《逐客令》谏,以“书”的形式谏,谏的效果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字音识记
蹇(jiǎn)叔 商鞅 (yāng) 鄢(yān)郢
搏髀(bì) 范雎(jū) 穰(ráng)侯
太阿(ē) 灵鼍(tuó)
外厩(jiù) 傅玑(jī) 阿缟(gǎo)
窈(yǎo)窕 击瓮(wèng) 赍(jī)盗粮
通假字
(1)遂散六国之从(同“纵”,合纵)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
(3)而陛下说之(同“悦” ,喜悦、高兴)
古今异义
(1)窃以为过矣
古义:私下,谦辞。
今义:偷盗。
(2)疏士而不用
古义:不任用。
今义:不听从,事实上没必要。
(3)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古义:不分,不论。
今义:没有,跟“有”相对。
词类活用
(1)西取由余于戎:名词作状语,向西
(2)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名词作动词,值得珍惜
(4)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5)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使动用法,使……来
(6)强公室:使动用法,使……强
(7)故能明其德:使动用法,使……明显
文言句式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此所谓”“者也”表判断)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判断句,“此非……也”表判断)
(3)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判断句,“此……也”表判断)
(4)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5)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宾语前置句,“自虚”实为“虚自”,即削弱自己。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诸侯树怨”)
(6)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应是“西于戎取由余”)
(7)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应是“于宛得百里奚”)
(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定语后置句,应是“夫不产于秦,可宝之物多;不产于秦,而愿忠之士众”)
以评促感,巩固篇性
结合以下刘勰、李涂、林云铭、鲁迅四人对《谏逐客书》的评价,同时结合刚才的分析,再一次体知该文的篇性特征。
(1)“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2)“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李涂《文章精义》
(3)“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林云铭《古文新义》
(4)“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按理接下来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小结本文的论证方法
⑴举例驳斥。
⑵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
⑶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比如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
⑷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重难探究
1.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便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B.第一段,从昔日 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
C.作者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 。
D.第一段最后笔锋一转,继续从正面推论无客卿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下列对文章第二段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二段,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 从皇帝的爱好着笔论证。
B.第二段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快意当前” 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
C.作者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
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 的背道而驰的。
3.下列对文章第三、 四段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的第三段,从事实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太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
B.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
C.将上面的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 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 一利一害, 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D.第四段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的结论,结束全文。
4.下列对全文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敌人,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在内使秦国虚弱,在外又和各国结怨,使国家陷于危地。
主旨归纳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结合《谏逐客书》的论证,你对当今社会的人才观有怎样的认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句话对你的“处事待人之道和求知发展之道”有什么启示?
试以本文为例,说说李斯文章的语言特点。
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气饱满,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写法赏析
(1)正反对比, 论述透彻有力。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一段先君纳贤与秦王逐客的强烈对比,以及第二段重物与轻人的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2)善用比喻, 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以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此外,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以“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多用铺陈、 夸饰手法和排比、 对偶句。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了天下珍物一段,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极富有文采。
自行阅读《与妻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表格,下节课讨论探究。
《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逐客书》 《与妻书》
文类
对象
目的
态度
语气
表达方式
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