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6 20: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导语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是五四运动的推动者,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为尚武。他笔名、化名有很多,如“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作者简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建立“创造社”。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892-1978
郭沫若
作者简介
“新诗”又称“现代诗”,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一般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 成为我国新诗的莫基之作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新诗: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 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关于郭沫若的小故事: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就都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蟾宫折桂(chán gōng zhé guì),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攀折月宫桂花。
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时代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当时,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写作背景
个人背景:1919年,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所以诗人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抨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写作背景
学习诗歌,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二、赏析诗歌
三、品味特色
一、整体感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请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一)如何理解标题?
“立”是一个动词;
“在地球边上”:表明地点;
“放号(hào)”意思是吹响号角。
整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二、赏析诗歌: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二)诗歌内容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 →
怒涌
洪涛 →
汹涌(滚滚)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和歌颂“力”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三)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
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四)“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五)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
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 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六)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一)修辞手法
三、品味特色:
本诗结尾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层层推进,构成排比句式。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排比
1、拟人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3、象征
洪涛: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
4、想象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巨人形象。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种感兴自然流露的特点使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
(二)句式特点
1、叠词、反复
2、感叹句
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表达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长短句式(句式自由)
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使诗歌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歌显得自由、奔放。
全诗思想内容(小结)
该诗表达了科学的力量和人民对自身力量的觉醒意识,终将彻底推翻当时的社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