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平阳县鳌江中学 丁家盛
【教学目的】
1.?掌握《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以及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精彩的词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重点词语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讲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千的故事,同学一看是文言文就有点“感冒”,其实这篇文章是当时的人用当时的白话文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故事的出处《左传》是一本什么著作。(见注解1)
二、简介《左传》(见幻灯片2)
我们读《左传》中的故事,就是要借助文化典籍来穿越时空,看看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怎么说话,怎么讲故事。
三、解题
解读文题的关键词 “退”。退,使……退。
(我们解读文章通常是解决两个问题,即“为什么”和“怎么样”。)
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 烛之武如何使秦师退
四、解读第一段
1.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段简述“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2.教师结合幻灯3
①简述春秋形势?? ?
②分析词语“贰”的用法
贰:动词? 反映等级制? 郑弱小
你能从这个词中读出什么信息?
(结合现代的词类活用“宅”)
3.结合幻灯片4,简述战争形势??
分析词语“军”的用法军:动词? 驻军?
4.探究:主帅亲征意味什么
五、解读第二段
串问:大兵压境怎么办?找人救急。谁救?烛之武。烛之武是自动请缨的吗?不是,是佚之狐推荐的。
1.解读第二段中描述三个人的说语的词汇“言? 辞? 曰”。 言,主动进言。辞,表现内心的委屈。 曰,因为不动声色,所以城府最深。???
这三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古人措辞的讲究,虽惜墨如金,却纤毫毕现。
2.学生分角色诵读
六、解读第三段
解决“烛之武如何使秦师退”的问题
1.先让学生结合注解口头翻译全段
2.探究:
①为什么“夜? ”而出?“缒”又说明什么?
②为何秦伯“说” (彰显秦大国威望;不费一兵一卒,战争目的已达成;削减了晋的利益,又获得实际利益,等等)
③解读词语“戍”的隐含义? (戍,守卫边疆)
七、解读第四自然段
1.口头翻译
2.整句的运用
3.解读语气副词“其”
八、关于《左传》语言特点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