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推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1-26 21: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图》复习课教学设计
【考纲分析】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断坡的陡缓,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本节课主要复习地图的阅读方法和常用地图选择,考纲旨在要求学生能够从地图中判断方向,会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山地各个部位和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并且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此外,学生要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总体上看,考纲突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地图的判读及应用,已掌握了读图的一般方法,但是对于比例尺中涉及到的单位换算及地形图的判读要领,大部分学生可能已忘记,且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项目,分值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图分析,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选择常用的地图。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遵义市2018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为指导,根据考纲要求,以考点复习及习题巩固为主线,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并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考纲要求,在书上找到考点位置;第二环节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阅读地图和地形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对考点有一个整体印象;第三环节主要是带着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重点讲解方向判读、量算距离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最后一个环节是历年真题训练,一来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来也让学生熟悉本节知识在中考中的出题方式及分值比例,从而在后期有针对性的复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2.能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并能判断坡的陡缓,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并能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重点、难点】
重点:方向辨别;量算距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阅读及地形图阅读视频。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复习导入】 七年级的时候,我曾给大家讲过,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使用地图。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复习下地图的阅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打开七年级上册教材
考纲 解读 【考纲要求】给大家2分钟时间,迅速在教材上找到考纲中考点所在的位置。 根据课件中呈现的考纲,在教材上找到考点位置。 熟悉考点位置,掌握复习侧重点。
视频 讲解 【播放地图阅读视频】 请大家看视频,关注地图如何阅读,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关注什么要素? 观看视频,并提炼视频中所讲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取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承转 过渡 视频中提到的阅读地图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呢?——分别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1 方向的辨别 问:一般情况,我们怎么辨别方向呢? ①无指向标地图...... ②有指向标地图...... ③经纬网定向...... 【备考练习】 回答提问,并做练习题 先归纳知识点,再根据习题巩固,教会学生辨别方向。
探究主题2 量算距离 【比例尺】 问:比例尺的求算公式是什么呢?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数字式:如1:100000或1/100000(单位cm) 线段式: 思考:“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数字式怎么表示呢 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祥略程度的关系:(引导学生回答)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祥细;比例尺越小,则反之。 【练一练】习题巩固 量算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练一练】习题巩固 若比例尺为1:200000龙潭村到新平镇的图上距离为1.5厘米,则实际距离是( ) 知道比例尺的求算公式及常见的表达方式。 理解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及内容详略的关系。 运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通过讲解了解比例尺的表达方式及注意事项,并用习题教会学生求算距离,巩固所学知识点。
承转 过渡 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等高线地图,这种地形图又如何判读呢? 回忆什么是等高线
视频 讲解 【播放等高线阅读视频】 请大家看视频,关注等高线的特点及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方法。 观看视频,并提炼视频中所讲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取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探究主题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特点 ①闭合的曲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线等高距相等。 ②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等。 ③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判断坡度陡缓】 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2.识别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重点强调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方法。 【山脊、山谷判断】 图中哪是山谷?哪是山脊? 估算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 (组内讨论2分钟后,派代表上台讲解)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②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③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4.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识别 对比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引导学生总结五种主要地形在地形图上的判读方法。 【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褐色表示山地、高原。 根据视频讲解,结合教材,复习等高线的特点,利用等高线特点,判断坡度陡缓。 在教材上找到知识点位置,归纳山地各个部位的判读方法及规律,并在图上判断山脊和山谷,知道二者的差异。 讨论后再派代表上台标注山地五个部位;估算海拔及相对高度;从习题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已观看的视频,结合教材,区分五种主要地形的特征,并分析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特点。 通过提问、教师讲解、视频感知、学生总结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对考点的归纳及把控能力;用习题巩固考点知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归纳能力。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利用地图,让学生到讲台上了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及时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及存在问题。 对比区分记忆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判断五种地形。
探究主题4 常用地图的选择与应用 【常用地图选择】 地图的选择主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例如,查看学校、公园景点等一般选用大比例尺地图,而要在世界地图中查找某个国家,一般选用小比例尺地图。此外,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 地图的种类主要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现代地图的应用】 现代地图主要包括电子地图和遥感地图,你能举例说明这两种地图在生活或生产中的应用吗? 【习题巩固】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使用地图。 阅读教材,了解地图的分类,知道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地图。 举例说明现代地图的应用。 做习题,巩固考点。 结合生活,以学生说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习题巩固考点。
课堂 小结 结合板书,再次强调本节课考点,并再次区分山地五个部位和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区别。
历年 真题 练习 【中考真题检测】 选取2017年、2015年级2014年关于地图判读的考题,引导学生分析考点呈现方式一分值比重。 思考课件中的问题并回答。 知道本节知识点在中考中的考查方式及分值比重。以便后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用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整个教学设计以“遵义市2018年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为指导,教学设计紧扣考纲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穿插视频、活动、问题思考等环节,侧重于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讲练结合,并用选取历年真题,让学生充分感知考试的方式及分值比重。此外,本次公开课在八年级4班讲授,整堂课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课堂氛围很活跃。
但是,课后经过组内老师的点评和分析,发现本节课任然存在着以下不足。
首先,考纲要求切换太快,部分学生可能没看完。
其次,学生看完视频后,缺少自我提炼知识点的环节,老师直接给出了知识点。
第三,语速太快,显得整堂课很赶。
第四,视频播放链接出问题,浪费了一点点时间。
经过老师们点评后我又将自己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修正,在以后的课堂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给足学生带着考纲复习教材的时间。
2.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提炼视频所讲的考点,锻炼学生的归纳及表达能力,老师也尽可能少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3.控制语速,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教态的自然大方。
4.课件制作再精细化,视频的播放与退出要高度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