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6课 乱下求礼与大争之势——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在政治局面上影响的两个突出表现: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这一现象。
二、教学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犁牛耕出土文物的图片与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以“乱下求礼与大争之势”为主题,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以及说明此现象形成的原因与结果。具体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江河日下王道衰——“乱”的源头,介绍春秋社会现象的原因来源于分封制的瓦解,王室的衰微。(二)兵戈抢攘霸王兴——乱下求礼,介绍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之下也有“尊王攘夷”的礼制存在,说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特点。(三)三、群雄逐鹿凭何起——大争之势,最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探寻诸侯争霸的根源,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带来的上层建筑的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而引发了各诸侯争相发展经济,以求国家富强,这是各诸侯国争当霸主的条件。本课的教学试图改变了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先分析历史现象,再从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历史结果,因而说明了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难点:经济变革对诸侯争霸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表法、史料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中国古代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用时间轴回顾夏、商、西周、东周的朝代更替。
(二)新课讲授
第6课 乱下求礼与大争之势
——动荡的春秋时期
何为乱?——“动荡”局面
“动荡”即意味着局势不稳、不平静。
据史书记载,春秋240年间,有43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
展示“春秋时期局势图”动图,说明周天子失鹿,天下共逐之,大争乱世出现,群雄并起,列国争霸。
一、江河日下王道衰——“乱”的源头
阅读书本P30页【王室衰微】的相关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通过表格梳理,引导学生认识“王室衰微”的现象,随之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王室衰微的原因即在于分封制的瓦解,展示分封制在西周和东周时期的变化的图例。
书本30页【材料研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兼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二、兵戈抢攘霸王兴——乱下求礼
“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
《史记·索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提问:称霸的诸侯是否完全颠覆了周天子的王权呢?“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然丧失?
“…(诸侯)兵大齐则制天下……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强弱之效也。”——《荀子·议兵篇》
旧制未灭,新制未生;
周代礼制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即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强敌环伺,难有独尊
(春秋五霸)是借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疆殆中国。——《荀子.王霸篇》
【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召集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的霸业得到周天子和诸侯的认可达到巅峰。
在诸侯盟会中,齐桓公在管仲建议下打出“尊王攘夷”旗帜。
“尊王”—尊崇和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
“攘夷”—抵御排斥外来的侵略民族
霸政新秩序:遵道义、保华夏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而霸】
霸政新秩序:扶助弱小、遵守信义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楚成王之孙)建立霸业,楚庄王借伐陆浑戎之机,把楚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周天子的鼎有多大 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提问:楚庄王的行为是否做到了“乱下求礼”呢?
介绍楚国的由来,说明楚国非中原王室诸侯国,楚国不看重中原的礼制文化,才敢问鼎中原。
结合地图,介绍秦国、吴国、越国。秦穆公放弃东进计划,征伐西边,开疆扩土,霸西戎。吴国立国诸侯太伯 “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越国的前身是古代"于越部落",故而又称作“于越”、“於越”。
以上都说明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
霸政新秩序:尊王攘夷、扶助弱小、保全华夏
展示两副春秋前期和春秋后期的地图
通过春秋各时期的图片对比,你发现诸侯国在数量上和领土范围上有什么变化?
诸侯国数量减少;边缘国家疆域变大
这说明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局部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群雄逐鹿凭何起——大争之势
【材料研读】
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
材料二:“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管子·治国》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诸侯崛起最主要是依靠什么?发展农业
1、农业上:劳动工具改进——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出现
耕作方法改进——春秋后期,牛耕出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铁犁牛耕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展示春秋时期武器的图片,说明手工业的发展)
【过渡】春秋的战争除了靠武力取胜以外,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贸易战。
3、商业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展示春秋时期钱币的图片,说明商业的发展)
以城濮之战为例,说明战争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出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发展国家经济。
总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当今世界,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然而美国发动全球贸易战,实乃逆全球化而动。对中国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奉行“一带一路”,带头引领经济全球化。同时,我国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大而不强”的特点,在不少方面受制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因而必须不断完善自身体制,发展综合国力。
七、板书设计
第6课 乱下求礼与大争之势——动荡的春秋时期
乱 礼 势
王室衰微 遵守礼法 经济变革
诸侯争霸 维护秩序 时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