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沧州渤海新区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沧州渤海新区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6 22:00:30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沧州渤海新区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清政府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清政府武器落后 B.战备不足
C.政府妥协退让 D.封建制度腐朽
2.(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标志是(  )
A.北伐胜利 B.西征胜利
C.占领南京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历史图片浓缩了丰富的史实,下列对如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国共合作的产物 B.蒋介石担任校长
C.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D.开办于百日维新期间
4.(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兴中会成立
5.(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是(  )
A.国民政府迁址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6.(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 1927年8月7日召开的会议,即“八七会议”的最重要决策是(  )
A.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B.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开展游击战争
D.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7.(2019·泰州)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8.(2017·历城模拟)“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并且从此永远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古老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与上述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新中国的成立
9.(2019八上·吉林期末)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10.(2019·巴中)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国民政府的首府,在持续6个星期内屠杀了我中国同胞30多万人。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增强民族凝聚力。2014年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1.(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一位抗战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赵师长说,小日本借口丢了士兵,来找碴儿,被我们击退了,现在更艰苦的斗争还在等着我们。”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2.(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基础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国共首次合作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全民族团结抗战
13.(2019八上·渭滨期末)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 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14.(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 1947年4月,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下列与之有关的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战略大决战 D.渡江战役
15.(2019八上·崇左期末)有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在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风云》
C.《七七事奎》 D.《重庆谈判》
16.(2015八上·临沭期末)“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17.(2020·荆门)《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8.(2018·河北)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19.(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爆发
20.(2020·梧州)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范文澜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影响 B.爆发背景 C.性质 D.失败原因
21.(2019八上·宽城期中)《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22.(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3.(2020·河南)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
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  )
A.增强了清朝军事力量 B.抵御了列强经济上的侵略
C.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24.(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是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民开展一场大清洗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且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说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
A.取消二十一条
B.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共合作实现
25.(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警卫员给毛主席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主席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反映了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三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26.(2019八上·未央期末)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直接证据是(  )
①1995年拍摄的电影《南京1937》
②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长度达105分钟的南京大屠杀电影胶片
③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拉贝在1937年详细记录的日军暴行
④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夏淑琴全家9口人被杀7口,她被刺伤后从死人堆里爬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2019八上·南宁期末)1937年底,侵华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发生在(  )
A.南京 B.旅顺 C.上海 D.武汉
28.(2019八上·靖远期末)卢沟桥在古代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清代乾隆帝亲笔御书“卢沟晓月”四字立碑于桥头而闻名;卢沟桥在近代又因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而震惊世界。该事变的影响是(  )
A.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9.(2019·孝感)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0.(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①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④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31.(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涵》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说出两个洋务运动中开办的企业名称。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做简要评价。
(3)康有为主张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32.(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清朝统治者向侵略者屈膝投降,魏源激于爱国义愤著书立说。他编撰成当时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文献——《海国图志》,提供了国人亟须的外国知识。
——《中华人物志》
材料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人教版《历史》第三册(必修)
材料三:中国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起的这场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1)据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向侵略者屈膝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的政治纲领是哪一政党的革命理想?这一革命理想有人说实现了,有人说没有实现,为什么?请你分别说明原因。
(3)材料三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该运动的前期存在怎样的局限性?
(4)据材料三,指出“这场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根本变化?后来,在这种变化下,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请问这件事指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A.清政府武器落后,不符合题意;
B.战备不足,不符合题意;
C.政府妥协退让,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实行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失败的原因有:中国武器落后,战备不足,清政府妥协退让,帝国主义的武器先进等。选项ABC都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选项D“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失败的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原因”,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
2.【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北伐胜利,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西征军攻占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太平天国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达到全盛,所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标志是西征胜利,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占领南京,不符合题意;
D.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3.【答案】D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A. 国共合作的产物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蒋介石担任校长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陆军军官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采取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式,蒋介石担任校长,选项ABC都是正确的,因此不正确的是选项D,因为百日维新是1898年,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识记这是黄埔军校,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A. 中共二大的召开 ,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中共三大的召开 ,不符合题意;
D.兴中会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5.【答案】B
【知识点】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解析】【分析】A. 国民政府迁址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不符合题意;
D.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6.【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A.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又叫“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开展游击战争,不符合题意;
D. 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7.【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红军长征。
C项红军长征是题干材料里的“行军”所指得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工农红军开始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8.【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并且从此永远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古老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信息可知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所以答案选择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9.【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故C符合题意。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抗战;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有关知识。学生要理解和识记中国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和全面抗战(七七事变)开始的标志;同时也要清楚: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又称第一次淞沪会战。
10.【答案】D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我国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
D项南京大屠杀与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都城后,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为切入点,考查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需要准确识记我国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1.【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A.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
B.南京大屠杀,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关键词“赵师长”指二十九军副师长赵登禹。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八一三事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关键词“赵师长、日本借口丢了士兵”是解题的关键,拿它来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2.【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A. 打倒列强除军阀 ,不符合题意;
B.国共首次合作,不符合题意;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可知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结合课本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出现的主要基础即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主要基础”即根本原因。
13.【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A.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由此开始,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比较简单。
14.【答案】B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A.重庆谈判,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可知,A项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8月;B项转战陕北是在1947年3月开始,因此出现了1947年4月,新华社发表社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战略大决战,不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1947年4月”“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为切入点,考查转战陕北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特别是其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15.【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从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因此,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重庆谈判》。ABC三项与“双十协定”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6.【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与归纳。
17.【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题干中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甲午战争之后。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的“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可以看出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对西方的认识少,说明维新派缺乏经验。故C符合题意;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顽固派反对变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维新派思想主张。
19.【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三元里抗英,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金田快有新君出”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林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D.辛亥革命爆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关键词“清廷”“金田”。
20.【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这是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者享乐腐化、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争权夺利,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日渐尖锐化,18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结果韦昌辉杀了杨秀清,韦昌辉被处死,由于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出走,太平军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失败原因是题干范文澜分析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及学生的识记、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1.【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一敌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ABD项不符合材料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1898年、”,由此联想到是义和团运动。
22.【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B.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C.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D.依据材料中的文字“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可以看出这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重大事件,消息传到中国,由此引起了五四运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3.【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侧重于说明开平矿务局创办后对于日本煤炭业在天津势力的打击,说明了近代洋务企业对于抵抗外来资本入侵的积极作用。
A选项中增强军事力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题目中只说了对于抵御列强经济侵略而没有详细说明对于中国工商业的推动作用,C选项为过度解读故予以排除;
D项,“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结果失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4.【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取消二十一条,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中的“要是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民开展一场大清洗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且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那是难以想象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打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贱”的口号,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后来上海工人开始声援学生运动,罢工等,在全国人民的斗争下,北洋政府释放学生,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符合题意;
D.国共合作实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结果。
25.【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 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不符合题意;
B. 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不符合题意;
C.根据“在西柏坡村”“打了三个战役”可得出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是三大战役,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地点等关键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26.【答案】D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因此可以作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直接证据是选项②③④;而电影有虚构成分,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史料的可信度的理解和识记来分析题肢,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7.【答案】A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 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屠杀的30余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A项南京1937年底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28.【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掌握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不要混淆。
29.【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建立前 春节习俗就已经发生了变化,A选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时间不符;C选项是中华民国的提倡,时间不符;D选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以后,时间也不符,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意细心看题干分析。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点“民国建立前”,拿他和备选项相对照,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也可以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回答。
30.【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总的来说比较落后,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31.【答案】(1)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皇帝没有实权;旧势力强大等。
(4)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企业较多,比如有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等;
(2)根据“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可从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等多角度概括;
(3)结合所学知,从经济、阶级等因素角度概括。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皇帝没有实权;旧势力强大等;
(4)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根据“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可得出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根据“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可得出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1)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
(2) 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皇帝没有实权;旧势力强大等。
(4) 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点评】(1)(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评价回答,注意从两方面来分析,这样才完整全面;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评价回答,注意比较找出异同点。
32.【答案】(1)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同盟会。实现了。理由: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或建立了中华民国)。未实现。理由: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4)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抓住关键时间:“1842年”,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的禁烟为借口,挑起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实现:理由: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实现:理由: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革命果实却落到帝国主义所中意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依然处在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1915年开始发起……的运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15年陈独秀等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依据材料四所给信息:“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的现象。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认为儒家思想、传统道德,“忠孝”、“仁义”等统统是垃圾,要彻底抛弃;他们主张全盘西化,从思想文化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一概改学欧美。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认为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等统统是垃圾,要彻底抛弃;他们主张全盘西化,从思想文化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一概改学欧美。新文化运动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第二问抓住关键词:“开天辟地”的大事,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故答案为:(1) 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中国同盟会。实现了。理由: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或建立了中华民国)。未实现。理由: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4)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判断出这是《南京条约》,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再说明理由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 / 1北京师范大学沧州渤海新区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清政府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清政府武器落后 B.战备不足
C.政府妥协退让 D.封建制度腐朽
【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A.清政府武器落后,不符合题意;
B.战备不足,不符合题意;
C.政府妥协退让,不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实行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失败的原因有:中国武器落后,战备不足,清政府妥协退让,帝国主义的武器先进等。选项ABC都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选项D“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失败的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原因”,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
2.(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标志是(  )
A.北伐胜利 B.西征胜利
C.占领南京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北伐胜利,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西征军攻占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太平天国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达到全盛,所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标志是西征胜利,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占领南京,不符合题意;
D.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3.(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历史图片浓缩了丰富的史实,下列对如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国共合作的产物 B.蒋介石担任校长
C.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D.开办于百日维新期间
【答案】D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A. 国共合作的产物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蒋介石担任校长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陆军军官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采取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式,蒋介石担任校长,选项ABC都是正确的,因此不正确的是选项D,因为百日维新是1898年,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识记这是黄埔军校,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兴中会成立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A. 中共二大的召开 ,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中共三大的召开 ,不符合题意;
D.兴中会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5.(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是(  )
A.国民政府迁址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答案】B
【知识点】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解析】【分析】A. 国民政府迁址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不符合题意;
D.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6.(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 1927年8月7日召开的会议,即“八七会议”的最重要决策是(  )
A.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B.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开展游击战争
D.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A.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又叫“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开展游击战争,不符合题意;
D. 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7.(2019·泰州)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红军长征。
C项红军长征是题干材料里的“行军”所指得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工农红军开始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8.(2017·历城模拟)“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并且从此永远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古老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与上述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并且从此永远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古老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信息可知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所以答案选择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9.(2019八上·吉林期末)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故C符合题意。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抗战;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有关知识。学生要理解和识记中国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和全面抗战(七七事变)开始的标志;同时也要清楚: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又称第一次淞沪会战。
10.(2019·巴中)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国民政府的首府,在持续6个星期内屠杀了我中国同胞30多万人。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增强民族凝聚力。2014年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我国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
D项南京大屠杀与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都城后,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为切入点,考查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需要准确识记我国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1.(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一位抗战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赵师长说,小日本借口丢了士兵,来找碴儿,被我们击退了,现在更艰苦的斗争还在等着我们。”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A.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
B.南京大屠杀,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关键词“赵师长”指二十九军副师长赵登禹。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八一三事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关键词“赵师长、日本借口丢了士兵”是解题的关键,拿它来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2.(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基础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国共首次合作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全民族团结抗战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A. 打倒列强除军阀 ,不符合题意;
B.国共首次合作,不符合题意;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可知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结合课本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出现的主要基础即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主要基础”即根本原因。
13.(2019八上·渭滨期末)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 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A.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由此开始,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比较简单。
14.(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 1947年4月,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下列与之有关的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战略大决战 D.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A.重庆谈判,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可知,A项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8月;B项转战陕北是在1947年3月开始,因此出现了1947年4月,新华社发表社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战略大决战,不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1947年4月”“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为切入点,考查转战陕北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特别是其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15.(2019八上·崇左期末)有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在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风云》
C.《七七事奎》 D.《重庆谈判》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从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因此,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重庆谈判》。ABC三项与“双十协定”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6.(2015八上·临沭期末)“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与归纳。
17.(2020·荆门)《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题干中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甲午战争之后。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史实。
18.(2018·河北)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的“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可以看出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对西方的认识少,说明维新派缺乏经验。故C符合题意;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顽固派反对变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维新派思想主张。
19.(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爆发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三元里抗英,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金田快有新君出”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林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D.辛亥革命爆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关键词“清廷”“金田”。
20.(2020·梧州)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范文澜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影响 B.爆发背景 C.性质 D.失败原因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这是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者享乐腐化、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争权夺利,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日渐尖锐化,18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结果韦昌辉杀了杨秀清,韦昌辉被处死,由于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出走,太平军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失败原因是题干范文澜分析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及学生的识记、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1.(2019八上·宽城期中)《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一敌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ABD项不符合材料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1898年、”,由此联想到是义和团运动。
22.(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B.义和团运动,不符合题意;
C.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D.依据材料中的文字“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可以看出这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重大事件,消息传到中国,由此引起了五四运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3.(2020·河南)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
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  )
A.增强了清朝军事力量 B.抵御了列强经济上的侵略
C.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侧重于说明开平矿务局创办后对于日本煤炭业在天津势力的打击,说明了近代洋务企业对于抵抗外来资本入侵的积极作用。
A选项中增强军事力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题目中只说了对于抵御列强经济侵略而没有详细说明对于中国工商业的推动作用,C选项为过度解读故予以排除;
D项,“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结果失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4.(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是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民开展一场大清洗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且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说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
A.取消二十一条
B.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共合作实现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取消二十一条,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中的“要是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民开展一场大清洗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且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那是难以想象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打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贱”的口号,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后来上海工人开始声援学生运动,罢工等,在全国人民的斗争下,北洋政府释放学生,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符合题意;
D.国共合作实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结果。
25.(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警卫员给毛主席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主席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反映了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三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 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不符合题意;
B. 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不符合题意;
C.根据“在西柏坡村”“打了三个战役”可得出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是三大战役,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地点等关键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26.(2019八上·未央期末)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直接证据是(  )
①1995年拍摄的电影《南京1937》
②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长度达105分钟的南京大屠杀电影胶片
③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拉贝在1937年详细记录的日军暴行
④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夏淑琴全家9口人被杀7口,她被刺伤后从死人堆里爬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因此可以作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直接证据是选项②③④;而电影有虚构成分,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史料的可信度的理解和识记来分析题肢,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7.(2019八上·南宁期末)1937年底,侵华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发生在(  )
A.南京 B.旅顺 C.上海 D.武汉
【答案】A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 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屠杀的30余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A项南京1937年底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28.(2019八上·靖远期末)卢沟桥在古代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清代乾隆帝亲笔御书“卢沟晓月”四字立碑于桥头而闻名;卢沟桥在近代又因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而震惊世界。该事变的影响是(  )
A.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掌握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不要混淆。
29.(2019·孝感)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建立前 春节习俗就已经发生了变化,A选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时间不符;C选项是中华民国的提倡,时间不符;D选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以后,时间也不符,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意细心看题干分析。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点“民国建立前”,拿他和备选项相对照,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也可以依据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回答。
30.(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①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④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总的来说比较落后,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二、综合题
31.(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涵》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说出两个洋务运动中开办的企业名称。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做简要评价。
(3)康有为主张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案】(1)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皇帝没有实权;旧势力强大等。
(4)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企业较多,比如有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等;
(2)根据“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可从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等多角度概括;
(3)结合所学知,从经济、阶级等因素角度概括。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皇帝没有实权;旧势力强大等;
(4)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根据“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可得出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根据“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可得出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1)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
(2) 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皇帝没有实权;旧势力强大等。
(4) 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点评】(1)(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评价回答,注意从两方面来分析,这样才完整全面;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评价回答,注意比较找出异同点。
32.(2021八下·沧州渤海开学考)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清朝统治者向侵略者屈膝投降,魏源激于爱国义愤著书立说。他编撰成当时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文献——《海国图志》,提供了国人亟须的外国知识。
——《中华人物志》
材料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人教版《历史》第三册(必修)
材料三:中国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起的这场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1)据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向侵略者屈膝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的政治纲领是哪一政党的革命理想?这一革命理想有人说实现了,有人说没有实现,为什么?请你分别说明原因。
(3)材料三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该运动的前期存在怎样的局限性?
(4)据材料三,指出“这场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根本变化?后来,在这种变化下,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请问这件事指的是什么?
【答案】(1)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同盟会。实现了。理由: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或建立了中华民国)。未实现。理由: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4)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抓住关键时间:“1842年”,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的禁烟为借口,挑起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实现:理由: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实现:理由: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革命果实却落到帝国主义所中意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依然处在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1915年开始发起……的运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15年陈独秀等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依据材料四所给信息:“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的现象。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认为儒家思想、传统道德,“忠孝”、“仁义”等统统是垃圾,要彻底抛弃;他们主张全盘西化,从思想文化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一概改学欧美。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认为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等统统是垃圾,要彻底抛弃;他们主张全盘西化,从思想文化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一概改学欧美。新文化运动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第二问抓住关键词:“开天辟地”的大事,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故答案为:(1) 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中国同盟会。实现了。理由: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或建立了中华民国)。未实现。理由: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4)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判断出这是《南京条约》,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再说明理由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