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二课时
3 安塞腰鼓
课文细读品味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以高粱地为背景?
此句为全文确立了基本的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文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文中此句每一次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民间文化艺术,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成片的高粱地是陕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以高粱地为背景,衬托后生朴实的形象,为下文后生们的表演作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写出了表演给现场气氛带来的变化,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壮阔豪迈的特点。
课文细读品味
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反复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起突出强调作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颂之情。
[难点]中国西北相对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似乎都说明西北落伍了。
课文全篇探究
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
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就并不遥远。
课文全篇探究
1.短句铿锵。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间接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修辞多样。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生动形象。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归纳总结
3.节奏疾猛。
课文主体部分,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情感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归纳总结
从军行
杨 炯
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壮士的心怀自然不能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着咚咚咚的战鼓声。我宁愿做一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一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有力地突出了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课文拓展积累
中国鼓文化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据古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的开端。
在鼓的形制上,北方多用大鼓,南方多用小型的花鼓。表演时鼓可拿在手中,可挎系腰间,或系于胸前,乃至头顶、肩上、腋下、膝前等处。打法上,可一人一鼓,一人多鼓。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鼓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根据其艺术形式、风格与地域文化的特色来分类,有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北方鼓舞,多是集体表演,风格粗犷,气势恢宏,队形的变化也多,如河南开封“盘鼓”、陕北洛川“蹩鼓”及兰州“太平鼓”等;有长江流域一带的南方鼓舞,小型多样,灵活纤巧,大多演唱一定的情节,如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北“地花鼓”等。花鼓舞在北方一些地区也广为流传,但多是重舞不重唱,讲究技艺,如山西“晋南花鼓”、陕西“宜川胸鼓”等。
课文拓展积累(共18张PPT)
3 安塞腰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阅读目标
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赏析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
3
通过想象,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掌握运用排比句描写场面的写法。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和爱国情怀。
刘成章(1937—),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过诗歌、歌词和剧本。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他主要凭借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安塞腰鼓》于1986 年10 月3 日被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略有改动。这是一篇贴合时代精神的雄奇美文。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的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些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准确表达感情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充满了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象征。早在1986 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它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 年,安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1. 瞳( )仁:瞳孔。
2. 恬( )静:安静;宁静。
3. 亢( )奋:极度兴奋。
4. 晦( )暗:昏暗。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5. 束缚( ):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6. 羁绊(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7. 闭塞( ):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
8. 冗( )杂:繁杂。
tóng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
注意韵母。
tián
kàng
huì
fù
jī bàn
sè
rǒng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9. 严峻( ):严厉,严肃。
10. 震撼( ):震动;摇撼。
11. 磅礴( ):(气势)盛大。
12. 辐( )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13. 渺( )远:遥远。
14. 大彻( )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15.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6. 戛( )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jùn
必考字词梳理
字形易错,注意部件。
hàn
páng bó
fú
miǎo
chè
jiá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 )强大
( )强迫
( )倔强
qiáng
qiǎng
强
jiàng
( )塞子
( )堵塞
( )塞外
sāi
sè
塞
sài
强:语境记忆法。
强(qiáng)壮的小丁性格倔强 (jiàng),总爱强(qiǎng)词夺理。
·
·
·
塞:以义辨音法。
为“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之义时读“sài”;为“填入”或者“塞子”等义时读“sāi”;用于某些合成词中时,读“sè”。
·
·
·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腾( )腾空
藤( )藤条
téng
téng
蓦( )蓦然
摹( )摹写
mò
mó
燥( )燥热
噪( )噪音
躁( )烦躁
zào
zào
zào
撼( )摇撼
憾( )遗憾
hàn
hàn
口诀记忆法:有马就腾空,
有草(艹)做藤条。
·
·
口诀记忆法:火来天燥热,
口来听噪音,足( )来心烦躁。
·
·
·
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内容
结构
语言
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
主旨
预习思考问题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语势充沛,试举一例品析。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生命、力量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激昂的、高亢的,需大声朗读,但语速不宜过快,特别是重音要处理好,如:“一捶起来/ 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句中的“发狠”“忘情”“没命”要重读,语势一个比一个更强,要读出渐次增强的气势。再如:“耳畔/ 是一声/ 渺远的/ 鸡啼”,要读得轻,语速要慢,“鸡啼”不重读,要读成降调。整体朗读时,“打鼓前”要缓慢沉稳;“打鼓时”要高亢有力,越来越快,读出激情;“打鼓后”要恢复缓慢的节奏,读出戛然而止、余音绕梁的感觉。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4):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
南风→咝溜溜
腰鼓→呆呆的
高粱地→背景
打鼓前
蓄势
第二部分(5— 27):从五个方面赞美安塞腰鼓壮阔、火烈、豪放的特点。
课文初读感知
( 5—13 ):宏伟的场面
( 14—17 ):雄壮的响声
( 18—22 ):击鼓的后生
( 23 —24 ):奇丽的舞姿
( 25—27 ):激昂的鼓点
打鼓时
磅礴的力量
激荡的生命
第三部分(28 — 30):写安塞腰鼓戛然而止后的寂静。
感到陌生(正面描写)
渺远的鸡啼(反衬)
打鼓后
安塞腰鼓的感染力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文章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激越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体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陕北人民粗犷、豪迈等性格特点的赞美,对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的文明的赞美。
板书设计
打鼓前 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安塞腰鼓
打鼓时
气势雄浑
响声震天
搏击心灵
舞姿奇丽
鼓点激昂
打鼓后 世界出奇地寂静
寂静
↓
激昂
↓
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