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12 蒹 葭
学习目标
1
2
诵读这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阅读目标
了解《诗经》重叠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3
把握这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品格素养
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也称《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 篇。“风”的艺术特色在于许多诗篇都来源于社会现实,直接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其中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作品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多用于祭祀和宴会,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 篇,小雅74 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 篇。
预习资料速查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到了汉武帝时其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预习资料速查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在现在的歌词中,比、兴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如: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晞( )
跻( )
涘( ) 沚( )
蒹葭( )
溯( )洄( )
xī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jī
sì
zhǐ
jiān jiā
sù
huí
·
·
·
·
·
·
·
1. 蒹葭苍苍
[
]
2. 道阻且长 ( )
3. 道阻且右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茂盛的样子。
今义:(头发)灰白;深绿色。
古义:艰险。 今义:阻挡;阻碍。
古义:向右迂曲。 今义:方位词,面向南时靠西的一边(跟“左”相对)。
·
·
·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左右采之( )
道阻且右( )
1.右
·
·
名词用作状语,在右边
名词用作状语,向右迂曲
在河之洲( )
钟鼓乐之( )
左右采之( )
2.之
·
·
·
结构助词,的
代词,她
代词,指“荇菜”
左右采之( )
蒹葭采采( )
3.采
·
·
动词,采摘
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这首诗中,主人公是怎样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何作用?
内容
表现形式
景物
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主旨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诗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作用?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爱恋、思念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本文是古典诗歌,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诗的情感。
课文初读感知
层次结构
第一章第(1—8 句):以水岸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能相见的惆怅。
第二章第(9—16 句):反复咏叹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失望和愁闷之情。
第三章(17—24 句):反复咏叹,写出追寻之路的漫长艰辛,突出主人公感情的持久急切。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蒹葭》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板书设计
时间推移
蒹葭
道路艰险
地点变换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苦苦追寻
上下求索
若即若离
飘忽不定
伊人难求
课文细读品味
1.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课文细读品味
2.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课文细读品味
3.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1.[难点] 《关雎》与《蒹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两首诗在内容上都写了对所爱之人的追求,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①《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想象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课文全篇探究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了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② 在表现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白露”“水”和“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文全篇探究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蒙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只能够远望。“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课文全篇探究
1.运用“兴”的手法。
本诗同样运用了“兴”的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露水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主人公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露水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又逐渐蒸发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归纳总结
3.虚实结合。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眼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归纳总结
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
故意躲藏让我找,搔首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根红管子。
鲜红管子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课文拓展积累
诗歌表白,声声浪漫入耳
1.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
你送我一个木瓜, 我回送你一块美玉。这不只是回赠, 而是为了求永久相好。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2.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上天啊!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除非山峰变平地,河水不再流,冬天雷声滚滚,夏天下大雪,天和地合在一起,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课文拓展积累
3.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见过沧海,再无江河能入我的眼;曾经见过巫山的云蒸霞蔚,再无云霞能与之媲美。而对你也一样,我的心里只有你,所以对于路边的花丛我总是不屑一顾。
4.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道。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