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两课时课件(共23+14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壶口瀑布 两课时课件(共23+14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7 18:26:13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7 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感受课文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阅读目标
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
3
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1
2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
写作目标
学会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景、抒情。
品格素养
感受瀑布之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体会文章中歌颂的民族精神,激发热爱中华母亲河的情感。
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游 记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壶口瀑布》属于写景型游记。
预习资料速查
游记的文体要素
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
①所至,即作者的游踪;②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③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一般来说, 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游记。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奔流至此,河口忽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窄为二三十米,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1. 铸( ):铸造。
2. 告诫( ):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 推搡( ):推来推去。
4. 霎( )时:极短时间。
5. 驰骋( ):(骑马)奔驰。
6. 漩( )涡:文中指液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7. 寒噤( ):寒战。
zhù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字形易错,注意写法。
字音、字形易错
jiè
sǎnɡ
shà
chěnɡ
xuán
jìn
8. 迂( )回:环绕,回旋。
9. 汩( )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10. 湿漉( )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11.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12.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本文指水流声势浩大。
13. 怒不可遏(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必考字词梳理


è
( )曾祖父
( )曾经
zēng
céng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 )更加
( )打更
gèng
gēng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沸( )沸腾
拂( )拂袖
fèi

沫( )泡沫
沐( )沐浴


抗( )抵抗
炕( )炕头
kànɡ
kànɡ
汩( )汩汩
汩( )汩罗江
ɡǔ

必考字词梳理
幕( )夜幕
摹( )摹刻
墓( )坟墓
募( )招募
慕( )羡慕
暮( )暮色






辨字口诀:用力募集,用布做幕,心里羡慕,
日落为暮,用手临摹,用土做墓。
·
·
·
·
·
·
槽( )水槽
漕( )漕运
糟( )糟糕
遭( )遭遇
嘈( )嘈杂
cáo
cáo
zāo
zāo
cáo
字形区分之偏旁辨字法
词 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同 都有声音很大的意思。
异 只强调声音大。 除指声音很大外,通常用于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例 ① 建筑工地上震耳欲聋的声音让周围居民有苦难言。
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言论真是振聋发聩。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全文写了作者几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重点描写的是第几次?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非常有特色,试着分析一下。
内容
语言
特点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
预习思考问题
概括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美景、浓情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在朗读时要读出黄河奔腾不息的雄壮气势。例如读到描写雨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时,就要加快语速,如“冲进去,冲进去”“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要连读,语调升高,语速加快。读到描写河心的“丁”字瀑布的气势时,也要连读,突出黄河的波涛汹涌、威武雄壮。结尾由赞美黄河转到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要读得庄重、沉稳,语速缓慢,语调升高,读出令人敬仰的气势。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及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一课一法
定点换景法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使描写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在眼前的感觉。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点”,即应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其次,要按“序”描写,或远近高低,或上下左右,或东西南北,要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
一法
一课一法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一例
作者以“岩石”为立足点,从不同方
位描写了岩石周边优美的风景。
一课一法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 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 朱自清《梅雨潭》
一课一法
一练
《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的景象,写出了壶口瀑布多姿多彩的美,表现了壶口瀑布气势如虹、令人畏惧的特点。请你运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写一个片段,注意突出景物的特征。
板书设计
壶口位置及“我”到过的次数
壶口瀑布
访问壶口
由物及人
初识壶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
再访壶口:气势磅礴刚柔相济
民族精神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共14张PPT)
第二课时
17 壶口瀑布
课文细读品味
1.“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课文细读品味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课文细读品味
3.结尾段有何深意?
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1.[重点]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来壶口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①第一次观看是在雨季,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第一次观看虽然写得简略,但是与第二次互为补充,将不同季节的瀑布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②第一次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写了壶口瀑布给人的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做铺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全篇探究
2.[难点]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在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是。作者向我们介绍的不仅仅是壶口瀑布,还赋予了它无坚不摧、坚忍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也得以体现,它体现在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体现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犷雄伟、壮丽浩渺——歌颂祖国壮丽山河;
课文全篇探究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长流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课文全篇探究
1.多感官写景。
在初识壶口时,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壶口瀑布,把雨季中的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听觉,如: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视觉,如:“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本文的借景抒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所要抒发的感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作者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飞流直下的瀑布,激情澎湃,“情动而辞发”,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展现了黄河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把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人的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借景抒情的目的。
归纳总结
3.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本文在描写景物特别是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如写河水奔涌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
归纳总结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银河,和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黄河精神之“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在这悲戚幽婉的《走西口》的歌声中,一代又一代的穷苦百姓离开贫瘠的黄土地,背井离乡,远走塞外。
清代以来有谚语说:“雁门关上雁难飞,归化圆宝如山堆。山西亢旱没啥事,归化一荒嘴揪起。”所谓嘴揪起,也就是饿肚子的模样。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我国古代黄河中上游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人们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摆几个小杂货摊,在风沙弥漫的边塞小镇上经营几家店铺作坊,由此掀开了塞外几个大商埠历史的扉页。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饥民。
课文拓展积累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内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听!在几百年来的历史长河里,在三晋大地的一个个村口边,一次次地唱响了那首浸透情泪的湿漉漉的民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