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共24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共24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7 18:31:56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2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学习目标
1
2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阅读目标
欣赏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三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品格素养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而成为先秦诸子作品之中的经典,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庄子因其高洁的情怀而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朋友。他们都好辩论,也很博学,对探讨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经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进行论辩,而他最大的用意,则是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互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在游玩时引发的。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濠( )梁
鲦( )鱼
循( )其本
háo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tiáo
xún
·
·
1. 安知鱼之乐
( )
2. 请循其本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古义:追溯;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
文言知识积累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子固非鱼也( )
1.固
·
·
连词,固然
副词,本来
是鱼之乐也( )
子之不知鱼之乐(

我知之濠上也( )
2.之
·
·
·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指鱼之乐
一词多义
◎判断句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濠梁观鱼: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
文言知识积累
词语积累
庄子与惠子是围绕什么辩题展开辩论的?
辩题
观点和论据
预习思考问题
庄子与惠子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2
导思
1
关键词:哲理、辩论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诵读的重点是人物对 话,要体会出人物对话时的情感和心理,如庄子的第一句话要读出庄子悠然自得、愉悦的语气;惠子的第一句话是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知道“鱼之乐”,因此要读出惠子问中带有肯定,甚至有意刁难的咄咄逼人的语气。
课文初读感知
层次结构
第一层:庄子与惠子辩论庄子是否知鱼之乐。
第二层:庄子战胜了惠子。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的论辩,既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志趣。
板书设计
起因
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
经过
结果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由河中的鱼展开辩论
庄子
惠子
庄子知之濠上
鱼乐
非鱼,不知鱼之乐
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非子,不知子;
非鱼,不知鱼之乐
课文细读品味
1.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课文细读品味
2.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课文细读品味
3.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认为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课文全篇探究
1.采用对话的形式。
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出了精彩的辩论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的笔调描述了论辩过程,二人的语言不乏幽默,使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庄子· 齐物论》
译文: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那一面,无不存在这一面。从那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中国古代有名的辩士
1.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他头脑灵活,能言善辩,出使楚国时曾舌战楚王。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在面对楚王的刁难时,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2.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大臣,以善辩、英俊而闻名。齐威王在位时,他就国事向齐威王提出了建议。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3.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提出“连横”的外交策略。
4.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与张仪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提出了“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
5. 纪晓岚:清朝大臣、学者。他慧黠敏捷,洒脱自如。关于纪晓岚的故事,笔记、野史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也流传颇广。
课文拓展积累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