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卷(闯关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卷(闯关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7 00:00:28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卷(闯关B卷)
一、单选题
1.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以宗法制形成政治实体始于西周
B.宗法制成为封邦建国的内在基础
C.同姓不婚加强了姬姓封国间联系
D.宗法制扩大了周王朝的文化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由“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分析可知,A项因果关系说法错误;
D项“局限于本宗亲族”说法是错误的;
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分析可知,B项说法正确;
C项“盛赞”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
C.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
D.进一步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科举制逐渐得到认可,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这就进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项正确;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
科举出身的宰相数量增多,并不代表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和数量,未涉及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考生可结合材料“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2021·汕头模拟)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当时的宰相向皇帝上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酶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朝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四书五经是儒家经书代表
B.程朱理学有助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以词赋取人唐朝已经实践
D.蒙古统治者不完全理解汉族文学创作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题干背景是由于元朝中期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缓和统治危机,通过开科举,专立德行明经科来巩固统治。
A四书五经虽是儒家经典,但题干中“以程子、 朱酶庵注解为主 ”表明元朝统治者推崇的是程朱理学,因此,四书五经无法作为主要原因,A错误;
B程朱理学属于格物修身之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维持封建统治秩序有重大作用;
C辞赋取人唐朝已经实践,跟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D蒙古统治者不完全理解汉族文学创作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关键在于对考查内容历史背景的 掌握,需要学生在学习古代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时候,对于科举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变化有必要的了解。
4.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区域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0.4 30.4 120.0
江淮地区 15.2 23.4 75.7 262.9
A.表明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 B.拉大了两地生产力水平差距
C.反映了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 D.催生了传统耕作方式的革新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自唐朝以后,江淮地区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这主要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C项正确;
国家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排除A项;
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耕作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经济格局的变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变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人口在唐之后黄河和江淮地区人口变化及经济重心南移和明中后期外来作物品种引进导致经济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内阁成立后,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通过分权举措强化君权
C.宰相制度实际长期存在 D.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包含两方面信息:在中央,议政权和行政权分立;地方设三司,对六部负责。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均实行分权体制,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
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
宰相制度在明初已被废除,排除C项;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代内阁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宰相权力分割及地方三司分权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
A.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 B.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镇化进程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专业市镇出现后,手工业品棉布, 农产品粮食(米)商品化程度提高,市镇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级市场,城镇成为联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说明商业发展推动了乡村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 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
棉布作为外来农作物,但大米是中国本土农作物,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选项D无法概括材料的全部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代经济。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主旨进行分析,同时需掌握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査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上述主张旨在(  )
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 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 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 ‘断不阻止’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 的国家享受”可知英国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战争的 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其殖民利益,故选C项;
“共治中国局面" 出现于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中,排除A项;
材料强 调的是发动成争、签订条约的根本目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是这一时期英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
材料强调 的是英国对外国分享其获取权益的开放态度,并未提及清政府扩大开放范围的请求,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 《南京条约》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 ‘断不阻止’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 的国家享受”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2021高三上·湖北月考)1860 年 8 月 17 日,一位在上海的英国读者致函《北华捷报》,他指责英法军队,并引用了《资政 新篇》中的原话:“外国将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绝不再用任何侮辱的名字来称呼外国人。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这位英国读者据此质问:“这些人有什么使我们害怕的呢?”这则报 道用来说明当时(  )
A.西方列强还没有获得在华传教权
B.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
C.清廷被迫放弃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清廷决定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 外国将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绝不再用任何侮辱的名字来称呼外国人。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 ”“ 这些人有什么使我们害怕的呢? ”说明此时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通商口岸传教权,并非“没有获得”,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没有立即抛弃朝贡体制,要到甲午中日战争后,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反映出清政府“借师助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9.“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
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政府统治下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东南互保使得“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但并未表明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A选项错误;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及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东南地方督抚大员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此举并非清政府采取的应对当时困局的措施;
C选项错误,东南互保岀现的直接原因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
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南督抚在清廷颁布支持义和团斗争的命令后,竟然策划实施“东南互保”,这使得地方政治与军事实力进一步扩展,中央权威遭到削弱,体现出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割据化的倾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 东南互保。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结合东南互保的评价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发展工业的政策。在中央苏区创办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的基础上,于1932年颁布《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规定“允许私人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胜利 B.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要求
C.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D.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注意发展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即新民主主义经济,故选C项;
国民革命于1927年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
当时广大农民的主要要求是获得土地,材料强调的是发展工商业,排除B项;
1937年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于1932年颁布《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规定“允许私人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1高二上·顺德期中)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晋察冀根据地对民众民主教育的加强,没有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材料“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村长选举工作的宣传,用好村长的标准对民众加以引导,说明晋察冀根据地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C项符合题意;
D项根据所学可知,统一战线思想更多体现在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来抗日,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民众民主教育的注重,没有体现统一战线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有学者考证,“解放军”这一称谓最早由刘少奇在1944年提出。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 这反映了(  )
A.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B.中共努力维持统一战线
C.党对军队领导权的加强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国民党的进攻与共产党战略防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我国经历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转变,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变为阶级矛盾,实现了抗日民族战争到国内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故D正确;
A、“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不能看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排除。
B、“再提出”的历程说明了中共后来对国共统一战线的放弃,排除。
C、“提出一中断—再提出”不能体现出军队领导权的变化,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 “结合解放战争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下表是1949年和1954年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情况,这反映出中国(  )
一届全国政协(1949年) 一届全国人大(1954)
主席 副主席 主席 副主席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党外人士 毛泽东 朱德
朱德、刘少奇、高岗 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总理 副总理 总理 副总理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党外人士 周恩来 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
董必武、陈云、邓小平(1952) 郭诔若、黄炎培
A.人民民主专政的正式建立 B.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国家领导人构成来看,党外人士出任国家副主席及副总理的人数占据一定的比重,说明的是当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C项正确;
材料与人民民主专政无关,排除A项;
中共的领导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确立,排除B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国家领导人构成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由此开始。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 B.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根本提高
C.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西南、西北地区进行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的战争威胁做出的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考虑,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通过集中投资,发展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提高了我国的国防能力,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排除A项;
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不是根本提高,排除B项;
题干内容有助于促进西部的发展,但没有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三线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三线建设的背景、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过去钢材生产的计划性是最高的,1979年调整之后,钢材分不出去,迫于形势,许多企业领导亲自带队四处推销。1979年全国自销钢材81.8万吨,1980年上半年达到84.9万吨。江苏省1979年冶金产品市场调节部分已占30%至35%,成都无缝钢管厂1980年自销合同部分已占到42%.由此可知,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国企改革在重工业领域率先进行
C.企业扩权改革助推市场化启动
D.产品销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后,部分钢铁企业产品销售的自主权下放,钢铁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体现企业扩权改革助推市场化启动,C项正确;
1980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排除A项;
国企改革试点之初,既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排除B项;
材料说明企业产品销售方式的部分变革,不是根本变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期的经济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判官、支使、典依等僚佐人员。为防御少数民族的骚扰,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节度使所辖地区也称道,是监察区的道内的一个特殊部分。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在道内采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道实际上拥有所属州的军政、行政大权,长官称节度使,成为州之上的一级实体单位,由十五道增加到四十多道。唐代的节度使虽然可以割地称雄,但不至于拥有推翻中央的实力,形成中央政府与藩镇共存的局面。
——摘编自张小稳《派出机构、王朝兴废与统县政区——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演进规律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1953年中共中央准备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进行大幅度调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决定: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减少组织层次,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机构,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摘编自吕春子《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政府的建立与撤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体制中“道”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六大行政区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区撤销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认识。
【答案】(1)演变趋势: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道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影响:设置初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加,是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使古代的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体制向三级体制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2)特点:大区的行政管理区域广阔;党政军权力集中于大区领导;带有战时色彩。撤销原因: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符合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需要;减少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3)认识: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地方的管理。
(1)第一小问演变趋势,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分为十道……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可知,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以及“唐玄宗时期……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僚佐人员”可知,道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道的设置初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可知,后期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加,是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的演变发展使古代的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体制向三级体制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可知,大区的行政管理区域广阔;根据材料二“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可知,党政军权力集中于大区领导;根据材料二“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可知,带有战时色彩。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知识可知,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根据材料二“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可知,符合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减少组织层次,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可知,减少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根据材料二“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可知,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3)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因此可知,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两则材料都提到地方体制改革对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因此可知,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故答案为:(1) 演变趋势: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道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影响:设置初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加,是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使古代的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体制向三级体制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2) 特点:大区的行政管理区域广阔;党政军权力集中于大区领导;带有战时色彩。撤销原因: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符合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需要;减少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3) 认识: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2020高二下·嘉兴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分合上面。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这话虽可能夸张,但至少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的四民观已开始动摇了。这和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榫之处。……明清又是小说、戏剧大为流行的时代,甚至有以小说、戏文比之六经,而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可见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后人称之魏梁遗韵。
——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明朝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据此分析明代士人在昆曲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变化: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的升降融合;儒学为代表的上层文化和小说戏剧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相杂融合。
原因: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无法应付士人阶层增长的需求。
(2)贡献:魏良辅融合南北曲,形成水磨腔,使昆曲具备了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首次运用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作用:士大夫文人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成就;将词曲与以戏文为基础的戏曲相结合;追求曲体、曲唱、曲辞的优美婉转动听;规范、发展剧本结构、脚色体制;推动昆曲成为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中国舞台艺术。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可知,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的升降融合;根据“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可知,儒学为代表的上层文化和小说戏剧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相杂融合。原因:根据“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可知,科举制无法应付士人阶层增长的需求。
(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良辅融合南北曲,形成水磨腔,使昆曲具备了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首次运用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水磨腔)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结合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和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文人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成就;将词曲与以戏文为基础的戏曲相结合;追求曲体、曲唱、曲辞的优美婉转动听;规范、发展剧本结构、脚色体制;推动昆曲成为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中国舞台艺术。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创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产物,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分析文学和艺术的变化。
18.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这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 44
五四运动 45
辛亥革命 47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 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 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 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 448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3)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答案】(1)说明:维新思想宣传变法救国,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因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国内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突破: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搜索史料等。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明显可以看出,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有利于爱国思想和进步思想的发展,要结合到维新思想产生的影响来进行具体说明。
(2)材料中所反映的思想主张由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发展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基变化的国际因素主要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以及俄国革命的影响。
(3)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数据库的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比如: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穷尽史料等等。
故答案为:(1) 说明:维新思想宣传变法救国,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因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国内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 突破: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搜索史料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初期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战略一“优先战略”和“平衡战略”思想。优先战略是一种防御型的经济措施,它一般是快速提高国家当前所急需产业部门的实力,扭转国家在重要产业部门长期处于劣势的局面,其发展方向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平衡战略则是一种全面型的经济措施,这种战略必须是在国家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下才能实现。中国能否过早实施“平衡战略”,推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过去史学界对此问题回答的口径几乎一样,认为∶过早地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导致农轻重经济比例的失调,对后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而笔者认为在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条件下,“优先战略”是必要的。
———摘编自黄翰鑫《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的宏观探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战略”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建国初期中国采取重工业“优先战略”,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敌视政策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国家安全成为建国初期的重中之重。建国初期,国家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防安全缺乏重工业基础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迅速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为“优先战略”提供了经验。综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分析,实施“优先战略”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一五计划建设的成果也证明这种抉择正确。
示例二∶建国初期现实情况决定工业化建设应该采取“平衡战略”,既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之初,经济残破,民生调弊,实施重工业为中心的“优先战略”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工业化的长期发展。以牺牲农民利益积累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我国五十年代后期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为代表的冒进策略,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60年冬天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为中心.国民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综合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实施“平衡战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才是既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两个战略,可根据自己掌握的必备知识,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战略作答。阐释时要立足于建国之初工业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政治方面,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破坏,国际资本主义的敌视威胁,使巩固新中国政权,确保国家安全成为主要任务;国内的经济形势是新中国之初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工业几乎是零基础,而农业、轻工业由于长期战争破坏也处于崩溃边缘,故恢复经济、建立重工业为基础的国防工业也是面临的主要任务;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和弊端对我国的影响等等。考生根据上述角度,可以从两方面构思,最终根据知识储备选择一个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 示例一∶建国初期中国采取重工业“优先战略”,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敌视政策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国家安全成为建国初期的重中之重。建国初期,国家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防安全缺乏重工业基础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迅速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为“优先战略”提供了经验。综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分析,实施“优先战略”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一五计划建设的成果也证明这种抉择正确。
示例二∶建国初期现实情况决定工业化建设应该采取“平衡战略”,既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之初,经济残破,民生调弊,实施重工业为中心的“优先战略”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工业化的长期发展。以牺牲农民利益积累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我国五十年代后期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为代表的冒进策略,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60年冬天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为中心.国民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综合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实施“平衡战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才是既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了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工业化建设战略” 拟定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即可。
1 / 1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卷(闯关B卷)
一、单选题
1.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以宗法制形成政治实体始于西周
B.宗法制成为封邦建国的内在基础
C.同姓不婚加强了姬姓封国间联系
D.宗法制扩大了周王朝的文化影响
2.(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
C.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
D.进一步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3.(2021·汕头模拟)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当时的宰相向皇帝上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酶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朝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四书五经是儒家经书代表
B.程朱理学有助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以词赋取人唐朝已经实践
D.蒙古统治者不完全理解汉族文学创作
4.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区域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0.4 30.4 120.0
江淮地区 15.2 23.4 75.7 262.9
A.表明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 B.拉大了两地生产力水平差距
C.反映了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 D.催生了传统耕作方式的革新
5.内阁成立后,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通过分权举措强化君权
C.宰相制度实际长期存在 D.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6.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
A.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 B.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镇化进程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7.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査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上述主张旨在(  )
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 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 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
8.(2021高三上·湖北月考)1860 年 8 月 17 日,一位在上海的英国读者致函《北华捷报》,他指责英法军队,并引用了《资政 新篇》中的原话:“外国将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绝不再用任何侮辱的名字来称呼外国人。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这位英国读者据此质问:“这些人有什么使我们害怕的呢?”这则报 道用来说明当时(  )
A.西方列强还没有获得在华传教权
B.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
C.清廷被迫放弃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清廷决定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
9.“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
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政府统治下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10.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发展工业的政策。在中央苏区创办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的基础上,于1932年颁布《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规定“允许私人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胜利 B.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要求
C.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D.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1.(2021高二上·顺德期中)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12.有学者考证,“解放军”这一称谓最早由刘少奇在1944年提出。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 这反映了(  )
A.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B.中共努力维持统一战线
C.党对军队领导权的加强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3.下表是1949年和1954年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情况,这反映出中国(  )
一届全国政协(1949年) 一届全国人大(1954)
主席 副主席 主席 副主席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党外人士 毛泽东 朱德
朱德、刘少奇、高岗 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总理 副总理 总理 副总理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党外人士 周恩来 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
董必武、陈云、邓小平(1952) 郭诔若、黄炎培
A.人民民主专政的正式建立 B.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14.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由此开始。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 B.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根本提高
C.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15.过去钢材生产的计划性是最高的,1979年调整之后,钢材分不出去,迫于形势,许多企业领导亲自带队四处推销。1979年全国自销钢材81.8万吨,1980年上半年达到84.9万吨。江苏省1979年冶金产品市场调节部分已占30%至35%,成都无缝钢管厂1980年自销合同部分已占到42%.由此可知,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国企改革在重工业领域率先进行
C.企业扩权改革助推市场化启动
D.产品销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判官、支使、典依等僚佐人员。为防御少数民族的骚扰,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节度使所辖地区也称道,是监察区的道内的一个特殊部分。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在道内采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道实际上拥有所属州的军政、行政大权,长官称节度使,成为州之上的一级实体单位,由十五道增加到四十多道。唐代的节度使虽然可以割地称雄,但不至于拥有推翻中央的实力,形成中央政府与藩镇共存的局面。
——摘编自张小稳《派出机构、王朝兴废与统县政区——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演进规律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1953年中共中央准备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进行大幅度调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决定: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减少组织层次,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机构,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摘编自吕春子《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政府的建立与撤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体制中“道”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六大行政区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区撤销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认识。
17.(2020高二下·嘉兴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分合上面。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这话虽可能夸张,但至少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的四民观已开始动摇了。这和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榫之处。……明清又是小说、戏剧大为流行的时代,甚至有以小说、戏文比之六经,而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可见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后人称之魏梁遗韵。
——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明朝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据此分析明代士人在昆曲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8.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这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 44
五四运动 45
辛亥革命 47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 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 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 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 448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3)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初期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战略一“优先战略”和“平衡战略”思想。优先战略是一种防御型的经济措施,它一般是快速提高国家当前所急需产业部门的实力,扭转国家在重要产业部门长期处于劣势的局面,其发展方向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平衡战略则是一种全面型的经济措施,这种战略必须是在国家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下才能实现。中国能否过早实施“平衡战略”,推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过去史学界对此问题回答的口径几乎一样,认为∶过早地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导致农轻重经济比例的失调,对后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而笔者认为在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条件下,“优先战略”是必要的。
———摘编自黄翰鑫《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的宏观探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战略”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由“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分析可知,A项因果关系说法错误;
D项“局限于本宗亲族”说法是错误的;
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分析可知,B项说法正确;
C项“盛赞”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科举制逐渐得到认可,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这就进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项正确;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
科举出身的宰相数量增多,并不代表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和数量,未涉及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考生可结合材料“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题干背景是由于元朝中期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缓和统治危机,通过开科举,专立德行明经科来巩固统治。
A四书五经虽是儒家经典,但题干中“以程子、 朱酶庵注解为主 ”表明元朝统治者推崇的是程朱理学,因此,四书五经无法作为主要原因,A错误;
B程朱理学属于格物修身之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维持封建统治秩序有重大作用;
C辞赋取人唐朝已经实践,跟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D蒙古统治者不完全理解汉族文学创作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关键在于对考查内容历史背景的 掌握,需要学生在学习古代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时候,对于科举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变化有必要的了解。
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自唐朝以后,江淮地区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这主要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C项正确;
国家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排除A项;
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耕作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经济格局的变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变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人口在唐之后黄河和江淮地区人口变化及经济重心南移和明中后期外来作物品种引进导致经济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包含两方面信息:在中央,议政权和行政权分立;地方设三司,对六部负责。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均实行分权体制,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
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
宰相制度在明初已被废除,排除C项;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代内阁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宰相权力分割及地方三司分权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专业市镇出现后,手工业品棉布, 农产品粮食(米)商品化程度提高,市镇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级市场,城镇成为联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说明商业发展推动了乡村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 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
棉布作为外来农作物,但大米是中国本土农作物,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选项D无法概括材料的全部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代经济。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主旨进行分析,同时需掌握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 ‘断不阻止’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 的国家享受”可知英国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战争的 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其殖民利益,故选C项;
“共治中国局面" 出现于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中,排除A项;
材料强 调的是发动成争、签订条约的根本目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是这一时期英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
材料强调 的是英国对外国分享其获取权益的开放态度,并未提及清政府扩大开放范围的请求,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 《南京条约》 。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 ‘断不阻止’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 的国家享受”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 外国将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绝不再用任何侮辱的名字来称呼外国人。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 ”“ 这些人有什么使我们害怕的呢? ”说明此时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通商口岸传教权,并非“没有获得”,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没有立即抛弃朝贡体制,要到甲午中日战争后,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反映出清政府“借师助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东南互保使得“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但并未表明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A选项错误;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及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东南地方督抚大员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此举并非清政府采取的应对当时困局的措施;
C选项错误,东南互保岀现的直接原因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
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南督抚在清廷颁布支持义和团斗争的命令后,竟然策划实施“东南互保”,这使得地方政治与军事实力进一步扩展,中央权威遭到削弱,体现出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割据化的倾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 东南互保。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结合东南互保的评价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注意发展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即新民主主义经济,故选C项;
国民革命于1927年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
当时广大农民的主要要求是获得土地,材料强调的是发展工商业,排除B项;
1937年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于1932年颁布《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规定“允许私人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晋察冀根据地对民众民主教育的加强,没有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材料“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村长选举工作的宣传,用好村长的标准对民众加以引导,说明晋察冀根据地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C项符合题意;
D项根据所学可知,统一战线思想更多体现在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来抗日,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民众民主教育的注重,没有体现统一战线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答案】D
【知识点】国民党的进攻与共产党战略防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我国经历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转变,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变为阶级矛盾,实现了抗日民族战争到国内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故D正确;
A、“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不能看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排除。
B、“再提出”的历程说明了中共后来对国共统一战线的放弃,排除。
C、“提出一中断—再提出”不能体现出军队领导权的变化,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 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 “结合解放战争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国家领导人构成来看,党外人士出任国家副主席及副总理的人数占据一定的比重,说明的是当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C项正确;
材料与人民民主专政无关,排除A项;
中共的领导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确立,排除B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国家领导人构成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西南、西北地区进行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的战争威胁做出的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考虑,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通过集中投资,发展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提高了我国的国防能力,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排除A项;
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不是根本提高,排除B项;
题干内容有助于促进西部的发展,但没有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三线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三线建设的背景、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后,部分钢铁企业产品销售的自主权下放,钢铁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体现企业扩权改革助推市场化启动,C项正确;
1980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排除A项;
国企改革试点之初,既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排除B项;
材料说明企业产品销售方式的部分变革,不是根本变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期的经济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答案】(1)演变趋势: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道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影响:设置初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加,是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使古代的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体制向三级体制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2)特点:大区的行政管理区域广阔;党政军权力集中于大区领导;带有战时色彩。撤销原因: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符合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需要;减少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3)认识: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地方的管理。
(1)第一小问演变趋势,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分为十道……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可知,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以及“唐玄宗时期……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僚佐人员”可知,道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道的设置初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可知,后期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加,是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的演变发展使古代的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体制向三级体制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可知,大区的行政管理区域广阔;根据材料二“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可知,党政军权力集中于大区领导;根据材料二“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可知,带有战时色彩。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知识可知,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根据材料二“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可知,符合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减少组织层次,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可知,减少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根据材料二“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可知,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3)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因此可知,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两则材料都提到地方体制改革对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因此可知,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故答案为:(1) 演变趋势: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道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影响:设置初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加,是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使古代的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体制向三级体制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2) 特点:大区的行政管理区域广阔;党政军权力集中于大区领导;带有战时色彩。撤销原因: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符合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需要;减少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
(3) 认识: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变化: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的升降融合;儒学为代表的上层文化和小说戏剧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相杂融合。
原因: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无法应付士人阶层增长的需求。
(2)贡献:魏良辅融合南北曲,形成水磨腔,使昆曲具备了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首次运用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作用:士大夫文人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成就;将词曲与以戏文为基础的戏曲相结合;追求曲体、曲唱、曲辞的优美婉转动听;规范、发展剧本结构、脚色体制;推动昆曲成为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中国舞台艺术。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可知,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的升降融合;根据“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可知,儒学为代表的上层文化和小说戏剧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相杂融合。原因:根据“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可知,科举制无法应付士人阶层增长的需求。
(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良辅融合南北曲,形成水磨腔,使昆曲具备了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首次运用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水磨腔)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结合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和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文人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成就;将词曲与以戏文为基础的戏曲相结合;追求曲体、曲唱、曲辞的优美婉转动听;规范、发展剧本结构、脚色体制;推动昆曲成为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中国舞台艺术。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创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产物,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分析文学和艺术的变化。
18.【答案】(1)说明:维新思想宣传变法救国,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因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国内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突破: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搜索史料等。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明显可以看出,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有利于爱国思想和进步思想的发展,要结合到维新思想产生的影响来进行具体说明。
(2)材料中所反映的思想主张由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发展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基变化的国际因素主要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以及俄国革命的影响。
(3)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数据库的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比如: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穷尽史料等等。
故答案为:(1) 说明:维新思想宣传变法救国,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因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国内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 突破: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搜索史料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9.【答案】示例一∶建国初期中国采取重工业“优先战略”,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敌视政策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国家安全成为建国初期的重中之重。建国初期,国家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防安全缺乏重工业基础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迅速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为“优先战略”提供了经验。综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分析,实施“优先战略”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一五计划建设的成果也证明这种抉择正确。
示例二∶建国初期现实情况决定工业化建设应该采取“平衡战略”,既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之初,经济残破,民生调弊,实施重工业为中心的“优先战略”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工业化的长期发展。以牺牲农民利益积累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我国五十年代后期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为代表的冒进策略,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60年冬天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为中心.国民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综合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实施“平衡战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才是既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两个战略,可根据自己掌握的必备知识,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战略作答。阐释时要立足于建国之初工业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政治方面,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破坏,国际资本主义的敌视威胁,使巩固新中国政权,确保国家安全成为主要任务;国内的经济形势是新中国之初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工业几乎是零基础,而农业、轻工业由于长期战争破坏也处于崩溃边缘,故恢复经济、建立重工业为基础的国防工业也是面临的主要任务;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和弊端对我国的影响等等。考生根据上述角度,可以从两方面构思,最终根据知识储备选择一个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 示例一∶建国初期中国采取重工业“优先战略”,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敌视政策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国家安全成为建国初期的重中之重。建国初期,国家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防安全缺乏重工业基础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迅速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为“优先战略”提供了经验。综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分析,实施“优先战略”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一五计划建设的成果也证明这种抉择正确。
示例二∶建国初期现实情况决定工业化建设应该采取“平衡战略”,既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之初,经济残破,民生调弊,实施重工业为中心的“优先战略”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工业化的长期发展。以牺牲农民利益积累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我国五十年代后期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为代表的冒进策略,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60年冬天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为中心.国民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综合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实施“平衡战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才是既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了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工业化建设战略” 拟定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