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文章内容,根据小标题内容学习作者是如何介绍科学发
现的成果和过程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禅师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
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运用所学去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屠呦呦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学习不同领域学者们
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治疗2020年爆发于中国武汉的“新冠” 疫情的过程中,中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许多优秀的中医人才正在尽自己的努力继承、发展并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医学这个瑰宝为全人类带来健康。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一个中国本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家,她的名字叫做——屠呦呦。
新课导入
屠呦呦,女,药学家,于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并不来自青蒿
有一种野草叫青蒿,青蒿素的含量微乎其微。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青蒿长相和我们涮火锅吃的蒿子杆极其相似,叶子很难分别,只是茎杆不是滚圆光滑的,而是棱形杆状。另一个分别就是我们吃的蒿子杆有淡淡的清香,而青蒿则基本无香气。黄花蒿结籽,细叶羽状,茎杆较细,株高一米左右,最关键的是其香气有点类似苦艾的味道,但比苦艾好闻。
01
人物评价: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02
人物风骨: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03
人物贡献: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科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写作背景
青蒿素
青蒿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知识拓展
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周期性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有的地区叫冷热病。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至今依然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防治疟疾日
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World Malaria Day),世界疟疾日由世界卫生大会在2007年5月第六十届会议上设立,旨在推动全球进行疟疾防治。
目睹(dǔ) 精髓(suǐ) 相悖(bèi) 羟qiǎng 基
砒(pī)霜 繁衍(yǎn) 瑰(guī)宝
君臣佐使: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扫清字词
快速浏览课文,关注小标题,概括主要信息。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
新知讲解
再次朗读课文,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屠呦呦是如何回顾青蒿素从发现到疗效的整个过程的?
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标画出重要的信息,小组内筛选整合。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和使用。
①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
②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团队。
③1971年10月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④1972年命名青蒿素。
⑤1973年秋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明确疗效。
⑥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⑦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推荐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⑧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默读——发现青蒿素的抗疟
思考:作者是如何说明发现过程的?
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疟原虫抗药性出现,疟疾肆虐。
时间线索: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抗疟
1969年,屠呦呦领导抗疟研究工作。
1971年10月,找到突破口。
列数字:2000个方药、640个、200个、380余种
引资料:葛洪《肘后备急方》
作比较:第一阶段,从中草药中提取成分,在小白鼠身上测试,
收效甚微。
转折点,从青蒿中提取成分, 低温提取,抗疟效果
大幅度提升。
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给你什么启发?和同学交流。
①在第一阶段搜集了众多中草药,然而进展甚微。
②查找大量文献。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线索,改变提取方式,找到突破口。
③从20世纪70年代,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进行。屠呦呦和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随后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④生长在北方青蒿含青蒿素比较少。作为药物生产,急需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工程中的合作者在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蒿
⑤最初将青蒿素制成药片,但老式压片机造成药片成分偏差。随后采取胶囊方式,取得很好的疗效。
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研读课文——引言部分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
从最后一部分看,中国医学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
青蒿素 疟疾
砒霜 白血病
石杉碱甲 老年痴呆
活血化瘀 心血管疾病
芍药苷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中
国
医
学
的
贡
献
青蒿素属于中医药。
作者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尤以中国传统文献《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帮助最大。
青蒿素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生物药理学等都受益于中医药)。
探究感知
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到文章里找一找依据。
在人类征服疾病的努力中,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一小步。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是中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
如何理解“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然而,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
比如中药砒霜、千层塔等也被用于现代医疗。
这些例子只不过是中医对人类馈赠的沧海一粟。而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拥有的丰富的宝藏则是无尽的。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效果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结合你对屠呦呦的了解和屠呦呦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的演讲稿内容,为她写一段颁奖词。
课后练习
下面是关于海洋生物的介绍,请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海尾蛇的特点、功能。不超过35字。
一只海星模样的动物挥舞着五条长长的手臂游过来,它看上去没有头也没有眼睛,但事实上每条手臂都遍布着“眼睛”,全身就是一只巨大的复眼。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尔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细小的凸透镜构成的。海尾没有脑子,但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就组成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它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
答案:海蛇尾体表遍布的细小凸透镜,组成了一只巨大的复眼,有利于躲避天敌。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课后结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