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注意文章是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
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理解不同的建筑
“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
阐明原理的方法。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或城市建筑写一
份调查报告。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
艺术的热爱之情。
北
京
四
合
院
住
宅
新课导入
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1.立体构成
2.平面布置
3.木质结构(梁架)
4.斗拱
5.举折、举架
6.屋顶
7.颜色
8.构件
9.材料
新知讲解
一 、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
屋顶
房屋
台基
一个建筑群落由多所房子组成,左右呈轴线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空间。
抱厦
二、平面布置
庭院或天井
轴对称
以后影壁逐步变为遮挡院中杂乱景物的墙面,同时还具有保密功能,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院内的物品和人的活动。
正门入口处的影壁是四合院中重要的装饰物。
由基座和壁身组成,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吉祥如意主题的书法或者绘画。
影壁的出现源于古人的迷信。古人认为夜晚游荡的孤魂野鬼闯进宅院会不吉利,在大门前建造影壁,鬼魂见了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里闯了。
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立柱
横梁
三、木材结构
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的凉亭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层层挑出,减少剪力,有装饰性。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斗
拱
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
举架
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在图中找出
立柱、横梁、斗拱和举架。
斗拱
举架
立柱
横梁
瓦面弯曲;当屋顶是四面坡时,屋顶的四角是翘起的;有壮丽的装饰性。
六、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组合形式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七、大胆着色
朱红与彩绘
构建露头。所有构件交接部分都露出并加工成装饰部分。
八、构件
屋脊上的装饰部分——脊吻
瓦当
门环
霸王拳
门窗
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九、建筑材料
石雕
木刻
砖雕
中国建筑的特征
立体构成
平面布局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屋顶的装饰作用
大胆着色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
特征
结构
方法
装饰
特征
主
次
整体
局部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
结构特征
提出观点: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空间:分布广大
时间:历史悠久
思考: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前,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从什么方面说明这个观点的?
特征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平面布局和结构方法。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思考: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文法”是指什么?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重点探究: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语言文学”与建筑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依据课文14-17段,填写下表。
依据课文18-19段,填写下表。
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以互相翻译,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1.作者阐释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贯串全文,请结合下列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同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语言探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2.结合上面的分析,总结一下打比方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以及给我们的启发。
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读者深刻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
3.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除打比方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特征(八)装饰部分;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下定义——斗拱、举架;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课后检测
具体分析:
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课堂小结
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参考课题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
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
4.飞檐的装饰美
5.青瓦·红墙·浮雕
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业布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