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C D A A C B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D C C AB BCD AC D D
高二生物期末答案
21.
(1)生殖隔离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样方
(3)6 三、四 12800
(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5)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2.
①随机取样 等距
② 种群密度 9.15×10-2
(2)植株高度(茎高) 年龄结构(组成) 增大
(3)①种类 丰富度 ②垂直结构
23.
(1)绿色 Aabb×aaBB
(2)基因A存在显性纯合致死 1/6 绿色有纹:绿色无纹:黄色有纹:黄色无纹=1:1:1:1
(3)4/9
24.
(1)垂体 分级 反馈(顺序可调换)
(2)IGF-I直接抑制器官甲的分泌,同时促进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a分泌GHRIH,进而抑制器官甲的分泌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任写两点)
(3)GH可刺激组织细胞产生IGF-I,IGF-I具有抑制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因此大剂量注射GH会引起血糖过高,导致尿糖
25.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如变为球形,同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转移 免疫监视 有利于
(2)细胞因子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自身免疫 使用PD-L1抑制剂来阻止癌细胞免疫逃逸,也可制备攻击PD-L1的单克隆抗体,或者是改造癌细胞的基因使PD-L1无法表达,进而使NK细胞正常攻击癌细胞D.F1 中表型为灰身大脉翅个体的基因型为 BbDd
育英高中 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5.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 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 B、D上的
电位计。A为骨骼肌,C 为反射中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高二生物试卷
试题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题范围:必修一、二,选修一、二(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 30 分)
+
1.如图为氨基酸和 Na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 a点会引起 A的收缩,但 E不会发生反应
B.刺激 b点引起 A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C.图示反射弧不可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
D.若刺激 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A.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6.大脑海马体某些区域在受到重复刺激后可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其
B.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需要载体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
+ 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C.Na 进出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
+
D.管腔中的 Na 进入上皮细胞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下图为植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简图,①~⑦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菜细胞中的③发生在类囊体膜上,④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B.②的进行与⑤⑥密切相关,与③⑦没有直接关系
A.长时程增强作用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C.若植物缺 Mg,首先受到显著影响的是③
B.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
D.叶肉细胞③中 O2的产生量小于⑥中 O2的吸收量,则该细胞内有机物总量将减少 C.谷氨酸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3.图是一个基因型为 AaBb 的动物细胞完成一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D.N 受体与 A受体既可以识别谷氨酸,又可以运输离子
是 ( )
7. 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两细胞均有 2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B.甲、乙两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均增加
C.甲细胞变异来自基因突变,乙细胞将出现染色体变异
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甲、乙细胞通过基因重组产生 4 种不同基因组成的精细胞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4.果蝇的灰身(B)与黑身(b)、大脉翅(D)与小脉翅(d)是两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
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立遗传。灰身大脉翅的雌蝇和灰身小脉翅的雄蝇杂交,F1中 47只为灰身大脉翅,49只为灰身小脉翅,17
8.图示是人体内免疫过程示意图,A~G 表示不同细胞,①~⑨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只为黑身大脉翅,15 只为黑身小脉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体主要通过⑩过程对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
A.亲本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 BbDd 和 Bbdd
B.若发生感染,HIV 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图中的细胞 B
B.亲本雌蝇产生卵细胞的基因组成种类数为 4种
C.细胞 C的增殖、分化与细胞 A有关
C.F1 中体色和翅型的表型比例分别为 3∶1和 1∶1
D.可以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有 A、B、C、D、E、F、G、H
第 1 页 共 4 页
( )
9.图表示根、茎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反应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 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
C.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D.甲为森林生态系统,乙为草原生态系统
15.某地新区建设中建了比较多的湿地,关于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根、茎两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 A.新建湿地存在群落演替,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般会逐渐增多
B.d 点对应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可能有较强烈的抑制作用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a、b 两点可分别表示某水平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的生长状况 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c、d 两点可分别表示某单侧光照下植物茎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状况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0.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答对得 3分,选不全 1分,选错不得分。共 15分)
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 16.下列与原核生物细胞中复制、转录和翻译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在重捕前有 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 A.不同组织细胞所含的基因及表达的基因相同
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B.用于转录的 RNA 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并执行功能
A.6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C.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细胞结构中进行
1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 D.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 mRNA 序列可能不同
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7.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A.正常情况下抗体、氨基酸、细胞因子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B.细胞内高 Na+、细胞外高 K+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C.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D.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化学物质含量没有增加或减少
12.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及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梗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 18.某研究小组用玉米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图(一)是对玉米胚芽鞘进行的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将
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达到鱼、蚕、桑兼收的效果。下列有 胚芽鞘尖端下部纵切,切面如图(二)所示,图(三)表示一株倒伏的玉米植株。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蚕沙中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
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13.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二)中的 d处细胞对应图(上左)的 a部位
B.由图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
C.图(二)中的 d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三)中的 e部位
D.图(二)中的 c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三)中的 g部位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19.研究人员调查了某草原 8 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叙述正确的是 ( )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14.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导致其稳定性发生明
显波动后,再恢复到原来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 2 页 共 4 页
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
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22.(11 分)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
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在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请回答问题:
A.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研究人员选取了 10m×10m 的 20 个样方,记录数据如下:
B.第 2~4 年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黑桫椤个体数
C.8 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平均样带
D.第 8 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值
20.图 1 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生物,①②③④⑤代表过程,图 2表示鼠摄食后的能量去
向示意图,a、b、c、d代表能量的不同去向。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7 17 5 10 6 16 7 4 15 6 9.3
B 19 6 10 14 8 11 5 8 5 4 9.0
①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 原则,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 (填“五
点”或“等距”)取样法。
-2
②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 ,测定结果为 株·m 。
(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
划分方法及测量数据见下图。
A.①②③过程主要依靠呼吸作用,④主要依靠光合作用
B.鼠属于图 1中的乙,丙被誉为生态系统的基石
C.a 表示鼠的同化量,b可能属于丙的同化量且被甲利用
D.若 c 伴随着③过程散失,则 d表示被下一营养级摄入
三.填空题(共 55 分)
21.(12 分)2020 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
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20 年 2 月 11 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
蝗灾害预警。请回答:
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 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
的 ,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 。
(3)为对黑桫椤的种群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
结果如下: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 14 种,被子植物 113 种。
①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 (填“种类”“数量”或“种类和数量”)的调查,
获得了该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 数据。
②进一步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该群落中乔木层可分 2个亚层,每个亚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
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
复杂的 。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之间由于存在_______而属于不同的物种。 23.(12 分)控制动物 W的体色、斑纹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用 A、a表
(2)2020 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决定沙漠蝗 示控制体色的基因,B、b表示控制斑纹的基因。请根据下列杂交实验情况回答相关问题:
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跳蝻为沙漠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经常采
用_____________法。 杂交类型 亲本 F1表型及比例
(3)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中包含了________________条食物 组合 1 绿色有纹×黄色无纹 绿色无纹:黄色无纹=1:1
链,其中牧鸡位于第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若牧鸡的食物 40%来自沙漠蝗.40%来自蜘蛛,其余
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 20 g 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______________g。 组合 2 绿色无纹×绿色无纹 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
(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 黄色有纹=6:3:2:1
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
第 3 页 共 4 页
(1)在体色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 。组合 1的亲本基因型为 。
(2)组合 1亲本中绿色有纹个体的基因型是 。组合 2的 F1中出现特殊比例的原因是
,F1存活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3)组合 2的 F中的绿色无纹个体和绿色有纹个体杂交,子代中绿色无纹个体占 。
24.(9 分)生长激素(GH)是哺乳动物体内一种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单链蛋白质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
进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均有影响。图为人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调节过程和对靶细胞
的生理作用示意图。请回答:
(1)器官甲为 。IGF-I 被称作“促生长因子”,IGF-I 的合成和分泌存在着 调节
和 调节两种调节机制。
(2)据图分析可知,人体内 GH 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态的维持与 IGF-I 有关,实现该稳态的调节途
径为 。
图中 GH、GHRH、GHRIH 在作用方式上的共同点有 (至少答出两
点)。
(3)实验发现,给小鼠注射较大剂量的 GH 时,实验小鼠往往会出现尿糖。据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25.(11 分)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爱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用以奖励
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上的重大贡献。爱利森和本庶佑在研究中发现:NK 细胞(一种淋巴细胞)利用其细
胞表面的 PD-1 来识别并保护正常细胞(如图 1),某些癌细胞常常具有免疫逃逸现象,其机理是癌细胞
表面的 PD-L1 蛋白质可与 NK 细胞表面的 PD-1 结合,导致 NK 细胞停止攻击癌细胞(如图 2)。据此,
科研团队开发出 PD-1 抑制剂类药物,能阻断癌细胞表面的 PD-L1 与 NK 细胞的 PD-1 结合,从而使 NK
细胞可以清除癌细胞(如图 3)
(1)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除能无限增殖外,癌细胞还具有的主要特征有
(写出 2点),机体对癌细胞发挥作用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癌细胞表面的
PD-L1 高度表达 (填“有利于”、“不利于”、“无影响”)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2)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中,辅助性 T细胞可以分泌 ,T细胞
受抗原激活后,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 T细胞和记忆 T细胞,细胞毒性 T细胞的作用是
。
(3)使用 PD-1 抑制剂类药物,阻断癌细胞与 PD-1 结合的同时,也会使免疫细胞不能识别正常细胞,
从而对正常细胞进行攻击,从而引发某些 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也体现了该药
物的副作用。
(4)除使用 PD-1 抑制剂研制抗肿瘤药物外,根据上述机理,也可使用 (写出 2个)
来阻止癌细胞免疫逃逸,这可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