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粗糙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们是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这里的“你们”指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2020·北京)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遗存,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 )
A. 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2020·黔东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4.(2020·淮安)“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材料中的“他们”是( )
A.炎帝和黄帝 B.夏启和商汤 C.老子和孔子 D.项羽和刘邦
5.(2018·郴州)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禹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两周 D.秦朝
6.(2019七上·太仓期中)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商朝→夏朝→西周 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 D.西周→商朝→夏朝
7.(2020·德州)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关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的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8.(2020·青岛)人文胜迹满载历史,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漫步在成都平原,我们可以感受到下列哪一人文胜迹的魅力(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紫禁城
9.(2018七上·安徽月考)某同学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你才发现问题所在,坏事变好事”,老师引用了谁的思想来开导学生?(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10.(2016九下·深圳期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11.(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2018·济宁)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
A.A B.B
C.C D.D
13.(2018·仙桃)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14.(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当时通行于全国各地的标准货币是( )
A. B.
C. D.
15.(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一统” D.“王与马,共天下”
16.(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一书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发展思想文化
C.树立皇帝的权威 D.消灭异端学说
17.(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考古的历史》中讲到“他这一去就耗费了半生的光阴,而且有许多是在异国的牢笼里度过的。但他回国时,带回了一大堆传奇故事和一些写满奇怪文字的书稿,以及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货物,比如葡萄种子。”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班超 B.张骞 C.甘英 D.鉴真
18.(2021·西吉二模)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伊型将军 C.西域都护 D.宣政院
19.(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商旅图》,描绘了商人们组成的骆驼商队艰难地渡过盐碱沼泽、大漠荒碛、崇山峻岭后来到水井边的情境。该图描述的活动最有可能是( )
A.丝绸之路行程艰难 B.汉武帝北击匈奴
C.北方民族内迁 D.八王之乱
20.(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分析下表“造纸术外传时间表”,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时间 4世纪 7世纪 8世纪 12世纪 16世纪 19世纪
国家或地区 朝鲜 日本 阿拉伯国家 欧洲非洲 美洲 大洋洲
A.造纸术外传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B.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影响
C.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国家
D.造纸术大致沿着亚洲中亚—欧洲的路线传播
21.(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古史中记载有关于炎帝、黄帝等英雄建立丰功伟业的传说。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提供旁证的是( )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半坡聚落的遗址
C.司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22.(2018·无锡)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23.(2020·深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4.(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小明同学寒假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回来后告诉同学:“我去的城市号称‘六朝古都’,三国时它叫建业,东晋时则叫建康”。你知道小明同学去的是哪一个城市吗 (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杭州
25.(2020·邵阳)某电视剧场景:颁令天下,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496年,皇帝将拒不说汉语的皇后冯媛废为庶人。该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
A.秦孝公 B.孝文帝 C.金太祖 D.成吉思汗
26.(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27.(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郦道元——《水经注》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祖冲之——造纸术
28.(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 料反映了当时(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行省制
29.(2020七上·苏州期末)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30.(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作品的称赞(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张择端 D.赵孟頫
31.(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进
②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32.(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3.(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海外华人经常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因为( )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华人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发展而来的
D.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34.(2019七上·杭锦旗期中)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 )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
35.(2020七上·九江期中)我国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二、综合题
36.(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历史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留下了丰厚的文明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治国理政)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医学成就)
材料二: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的中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
(科技成就)
材料三: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什么制度?并指出该制度在秦朝的具体表现。
(2)请根据所学知识答出秦汉时期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两位及其贡献。
(3)请你用南北朝时期的两个科技成就说明这一观点。
37.(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有人把汉武帝统治时期称为“汉武盛世”,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评说。解读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之基)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之初他所继承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社会现实。要讲到正面的现实,首先表现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呈现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百家讲坛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盛世一统)
材料二:
材料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 百官公卿表》
材料四:
(盛世外交)
材料五:张骞开通西域后,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把汉家和亚洲以外的地区连接起来,这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百家讲坛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1)汉武帝即位之前的汉初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
(2)上述材料分别反映或见证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意外的收获”是指哪条纽带的建立什么?这次“意外的收获”的意义是什么?
(4)你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汉武帝?
38.(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4)从他身上可以学到哪些品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关键词“两颗牙齿、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等,故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故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半坡遗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北京人狩猎 ,不符合题意;
B. 山顶洞人捕鱼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半坡人制作衣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和炎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夏启和商汤 ,不符合题意;
C. 老子和孔子 ,不符合题意;
D. 项羽和刘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准确记忆。
5.【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历史上,相传禹带领人民治理洪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反映了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禹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A项符合题意;B项是汤建立的;C项两周中的西周是周武王建立的,东周是周平王建立的;D项是秦王嬴政建立的。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禹”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联系,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得知是禹,禹建立的是夏朝。
6.【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西周建立。因此:
A商朝→夏朝→西周,不符合题意;
B夏朝→商朝→西周,符合题意;
C商朝→西周→夏朝,不符合题意;
D西周→商朝→夏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甲骨文都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故B正确;
夏朝时期没有发现甲骨文,故排除A项;
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甲骨文,故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与青铜艺术的有关知识。商朝刻写的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8.【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识记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你才发现问题所在,坏事变好事”的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道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是老子的主张,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坏事变好事”,说明事物都有对立面,正是老子的观点。
10.【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奖励军功,即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样可以使那出身低微的人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 统一度量衡、货币 ,不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虽二世而亡,但它建立的统一国家的模式和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2.【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材料中李白诗赞扬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光辉业迹,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13.【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为消除战国齐国文字的差异,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秦朝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A项不合题意;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合选项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本题农大较大。
14.【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故选项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5.【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百废待兴,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生产,慢慢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C.“大一统”,不符合题意;
D.“王与马,共天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没有什么技巧。
16.【答案】A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可知,汉武帝认为天下不太平,主要是因为思想和言论不同导致的,所以为了巩固统治,要统一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思想文化,不符合题意;
C.树立皇帝的权威,不符合题意;
D.消灭异端学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班超,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但是在途中,被异国关押数十年,但是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甘英,不符合题意;
D.鉴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8.【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北庭都护府,不符合题意;
B.伊犁将军,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宣政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描绘了商人们组成的骆驼商队艰难地渡过盐碱沼泽、大漠荒碛、崇山峻岭后来到水井边的情境”可以看出描述的是丝绸之路上商人们行程艰难的情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汉武帝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C.北方民族內迁,不符合题意;
D.八王之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0.【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 造纸术外传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可知,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影响,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国家 ,不符合题意;
D. 造纸术大致沿着亚洲中亚—欧洲的路线传播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能”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21.【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 元谋人牙齿化石 ,不符合题意;
B. 半坡聚落的遗址 ,不符合题意;
C. 司母戊青铜方鼎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知识,司马迁的《史记》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实,因此最能为这些传说提供旁证的是《史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含义。
22.【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23.【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程昱等人就劝曹操要谨慎小心、明察秋毫,但曹操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蒋干盗书,成语典故。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发生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故事。
24.【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A.北京,不符合题意;
B.上海,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号称“六朝古都”,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建业和东晋的都城建康,都是今天的南京。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也就是南京。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杭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他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5.【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了改革,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故B项正确;
秦孝公改革没有涉及习用汉语,故排除A项;
金太祖和成吉思汗没有进行改革,故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需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原因、内容和影响。
26.【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分析选项可知B符合题意。故答案是B。
27.【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不符合题意;
B. 郦道元——《水经注》 ,不符合题意;
C. 贾思勰——《齐民要术》 ,不符合题意;
D.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的成就是著有《缀术》,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的蔡伦,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28.【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B.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材料关键词,县、凡(共)三十县,是指商鞅变法时期,在秦国建立县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确立行省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进行分析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回答。
2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① 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②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③ 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④ 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战役发生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
30.【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或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顾恺之,不符合题意;
C.张择端,不符合题意;
D.赵孟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识记。
31.【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其原因包括:江南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北方人迁移到江南,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①是错误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2.【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 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不符合题意;
B. 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不符合题意;
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春秋时期”是解题的关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的是牛耕的使用,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不符合题意;
B. 华人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 ,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炎黄联盟打败蚩尤后,这一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两人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这类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3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封神演义》描述的就是武王伐纣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用排除法较好。
35.【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A项符合题意;
“纸上谈兵”与秦、赵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有关,排除B项;
“卧薪尝胆”与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有关,排除C项;
“围魏救赵”与桂陵之战、孙膑、庞涓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其成语典故。
36.【答案】(1)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表现: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治理。
(2)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创编出“五禽戏”。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3)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表现是: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治理;
(2)依据题干信息“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医学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两位是华佗和张仲景。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擅长外科,被称为“外科鼻祖”;创编出“五禽戏”;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被后世称为“医圣”;
(3)依据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的两个科技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答案为:(1) 的中央集权制度。
表现: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治理。
(2)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创编出“五禽戏”。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3)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识记,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等信息的限制,这些知识点就集中在课本上,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7.【答案】(1)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共同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汉武帝雄才大略。(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和依据材料三信息“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依据材料四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是: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问题一: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城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城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城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意外的收获”是指丝绸之路。问题二: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故一句话可评价为: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故答案为:(1)休养生息政策;
(2) 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共同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 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 汉武帝雄才大略。(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观察图片和材料文字,看懂图片含义和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看懂读懂材料含义是关键;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38.【答案】(1)北魏孝文帝。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文中“皇帝”指北魏孝文帝;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的改革措施是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他身上可以学到的品质是敢于创新,改革;善于学习的精神;
故答案为:(1)北魏孝文帝;
(2)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 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他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比较明显;
(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粗糙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们是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这里的“你们”指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关键词“两颗牙齿、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等,故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2020·北京)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遗存,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 )
A. 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故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半坡遗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0·黔东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北京人狩猎 ,不符合题意;
B. 山顶洞人捕鱼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半坡人制作衣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2020·淮安)“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材料中的“他们”是( )
A.炎帝和黄帝 B.夏启和商汤 C.老子和孔子 D.项羽和刘邦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和炎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夏启和商汤 ,不符合题意;
C. 老子和孔子 ,不符合题意;
D. 项羽和刘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准确记忆。
5.(2018·郴州)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禹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两周 D.秦朝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历史上,相传禹带领人民治理洪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反映了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禹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A项符合题意;B项是汤建立的;C项两周中的西周是周武王建立的,东周是周平王建立的;D项是秦王嬴政建立的。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禹”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联系,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得知是禹,禹建立的是夏朝。
6.(2019七上·太仓期中)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商朝→夏朝→西周 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 D.西周→商朝→夏朝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西周建立。因此:
A商朝→夏朝→西周,不符合题意;
B夏朝→商朝→西周,符合题意;
C商朝→西周→夏朝,不符合题意;
D西周→商朝→夏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7.(2020·德州)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关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的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甲骨文都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故B正确;
夏朝时期没有发现甲骨文,故排除A项;
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甲骨文,故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与青铜艺术的有关知识。商朝刻写的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8.(2020·青岛)人文胜迹满载历史,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漫步在成都平原,我们可以感受到下列哪一人文胜迹的魅力(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紫禁城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识记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2018七上·安徽月考)某同学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你才发现问题所在,坏事变好事”,老师引用了谁的思想来开导学生?(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你才发现问题所在,坏事变好事”的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道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是老子的主张,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坏事变好事”,说明事物都有对立面,正是老子的观点。
10.(2016九下·深圳期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奖励军功,即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样可以使那出身低微的人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11.(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 统一度量衡、货币 ,不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虽二世而亡,但它建立的统一国家的模式和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2.(2018·济宁)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材料中李白诗赞扬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光辉业迹,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13.(2018·仙桃)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为消除战国齐国文字的差异,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秦朝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A项不合题意;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合选项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本题农大较大。
14.(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当时通行于全国各地的标准货币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故选项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5.(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一统” D.“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百废待兴,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生产,慢慢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C.“大一统”,不符合题意;
D.“王与马,共天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没有什么技巧。
16.(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一书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发展思想文化
C.树立皇帝的权威 D.消灭异端学说
【答案】A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可知,汉武帝认为天下不太平,主要是因为思想和言论不同导致的,所以为了巩固统治,要统一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思想文化,不符合题意;
C.树立皇帝的权威,不符合题意;
D.消灭异端学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考古的历史》中讲到“他这一去就耗费了半生的光阴,而且有许多是在异国的牢笼里度过的。但他回国时,带回了一大堆传奇故事和一些写满奇怪文字的书稿,以及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货物,比如葡萄种子。”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班超 B.张骞 C.甘英 D.鉴真
【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班超,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但是在途中,被异国关押数十年,但是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甘英,不符合题意;
D.鉴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8.(2021·西吉二模)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伊型将军 C.西域都护 D.宣政院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北庭都护府,不符合题意;
B.伊犁将军,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宣政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商旅图》,描绘了商人们组成的骆驼商队艰难地渡过盐碱沼泽、大漠荒碛、崇山峻岭后来到水井边的情境。该图描述的活动最有可能是( )
A.丝绸之路行程艰难 B.汉武帝北击匈奴
C.北方民族内迁 D.八王之乱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描绘了商人们组成的骆驼商队艰难地渡过盐碱沼泽、大漠荒碛、崇山峻岭后来到水井边的情境”可以看出描述的是丝绸之路上商人们行程艰难的情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汉武帝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C.北方民族內迁,不符合题意;
D.八王之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0.(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分析下表“造纸术外传时间表”,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时间 4世纪 7世纪 8世纪 12世纪 16世纪 19世纪
国家或地区 朝鲜 日本 阿拉伯国家 欧洲非洲 美洲 大洋洲
A.造纸术外传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B.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影响
C.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国家
D.造纸术大致沿着亚洲中亚—欧洲的路线传播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 造纸术外传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可知,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影响,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国家 ,不符合题意;
D. 造纸术大致沿着亚洲中亚—欧洲的路线传播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能”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21.(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古史中记载有关于炎帝、黄帝等英雄建立丰功伟业的传说。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提供旁证的是( )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半坡聚落的遗址
C.司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 元谋人牙齿化石 ,不符合题意;
B. 半坡聚落的遗址 ,不符合题意;
C. 司母戊青铜方鼎 ,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知识,司马迁的《史记》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实,因此最能为这些传说提供旁证的是《史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含义。
22.(2018·无锡)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列表格复习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23.(2020·深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程昱等人就劝曹操要谨慎小心、明察秋毫,但曹操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蒋干盗书,成语典故。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发生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故事。
24.(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小明同学寒假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回来后告诉同学:“我去的城市号称‘六朝古都’,三国时它叫建业,东晋时则叫建康”。你知道小明同学去的是哪一个城市吗 (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杭州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A.北京,不符合题意;
B.上海,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号称“六朝古都”,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建业和东晋的都城建康,都是今天的南京。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也就是南京。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杭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他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5.(2020·邵阳)某电视剧场景:颁令天下,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496年,皇帝将拒不说汉语的皇后冯媛废为庶人。该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
A.秦孝公 B.孝文帝 C.金太祖 D.成吉思汗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了改革,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故B项正确;
秦孝公改革没有涉及习用汉语,故排除A项;
金太祖和成吉思汗没有进行改革,故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需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原因、内容和影响。
26.(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分析选项可知B符合题意。故答案是B。
27.(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郦道元——《水经注》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祖冲之——造纸术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不符合题意;
B. 郦道元——《水经注》 ,不符合题意;
C. 贾思勰——《齐民要术》 ,不符合题意;
D.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的成就是著有《缀术》,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的蔡伦,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28.(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 料反映了当时(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B.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材料关键词,县、凡(共)三十县,是指商鞅变法时期,在秦国建立县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确立行省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进行分析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回答。
29.(2020七上·苏州期末)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① 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②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③ 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④ 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战役发生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
30.(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作品的称赞(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张择端 D.赵孟頫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或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顾恺之,不符合题意;
C.张择端,不符合题意;
D.赵孟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识记。
31.(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进
②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其原因包括:江南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北方人迁移到江南,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①是错误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2.(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 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不符合题意;
B. 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不符合题意;
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春秋时期”是解题的关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的是牛耕的使用,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3.(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海外华人经常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因为( )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华人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发展而来的
D.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不符合题意;
B. 华人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 ,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炎黄联盟打败蚩尤后,这一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两人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这类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34.(2019七上·杭锦旗期中)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 )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封神演义》描述的就是武王伐纣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用排除法较好。
35.(2020七上·九江期中)我国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A项符合题意;
“纸上谈兵”与秦、赵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有关,排除B项;
“卧薪尝胆”与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有关,排除C项;
“围魏救赵”与桂陵之战、孙膑、庞涓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其成语典故。
二、综合题
36.(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历史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留下了丰厚的文明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治国理政)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医学成就)
材料二: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的中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
(科技成就)
材料三: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什么制度?并指出该制度在秦朝的具体表现。
(2)请根据所学知识答出秦汉时期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两位及其贡献。
(3)请你用南北朝时期的两个科技成就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1)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表现: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治理。
(2)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创编出“五禽戏”。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3)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表现是: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治理;
(2)依据题干信息“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医学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两位是华佗和张仲景。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擅长外科,被称为“外科鼻祖”;创编出“五禽戏”;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被后世称为“医圣”;
(3)依据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的两个科技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答案为:(1) 的中央集权制度。
表现: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官吏治理。
(2)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创编出“五禽戏”。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3)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识记,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等信息的限制,这些知识点就集中在课本上,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7.(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有人把汉武帝统治时期称为“汉武盛世”,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评说。解读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之基)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之初他所继承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社会现实。要讲到正面的现实,首先表现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呈现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百家讲坛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盛世一统)
材料二:
材料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 百官公卿表》
材料四:
(盛世外交)
材料五:张骞开通西域后,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把汉家和亚洲以外的地区连接起来,这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百家讲坛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1)汉武帝即位之前的汉初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
(2)上述材料分别反映或见证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意外的收获”是指哪条纽带的建立什么?这次“意外的收获”的意义是什么?
(4)你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汉武帝?
【答案】(1)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共同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汉武帝雄才大略。(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和依据材料三信息“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依据材料四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是: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问题一: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城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城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城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意外的收获”是指丝绸之路。问题二: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故一句话可评价为: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故答案为:(1)休养生息政策;
(2) 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共同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 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 汉武帝雄才大略。(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观察图片和材料文字,看懂图片含义和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看懂读懂材料含义是关键;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38.(2021七下·自贡开学考)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4)从他身上可以学到哪些品质?
【答案】(1)北魏孝文帝。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文中“皇帝”指北魏孝文帝;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的改革措施是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他身上可以学到的品质是敢于创新,改革;善于学习的精神;
故答案为:(1)北魏孝文帝;
(2)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 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他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比较明显;
(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