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初步了解“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结构特点。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教学重点】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走进了三所学校,有欢乐祥和的边疆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想象丰富的花的学校,有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私塾……
2.引导:同学们,让我们来回顾本单元的内容,说一说你的学习收获。
预设1:我了解了三所不同的学校。大青树下的小学跟我们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花儿也有学校,花孩子也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学习。还有古代的私塾,那时的学习方式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预设2:我读到了很多有新鲜感的词句,有的是第一次读,觉得陌生的词语,有的是想象奇特的句子,如“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预设3:我把有新鲜感的词句及时摘录到了积累本中。
3.读句子,明出处。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点拨:这个句子出自我们学过的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点拨:
(1)指导读准“更夫”的“更”。了解“更夫”一词的意思:更夫是古代民间巡夜的人,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
(2)这个句子是课外的,并随机补充:第二个句子和《花的学校》一样,也是出自泰戈尔写的《新月集》。
(3)指名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交流发现。
(1)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讨论交流: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想一下,小伙伴为什么觉得有新鲜感?
预设:这两个句子跟平时的句子有点不一样。第一句把树枝、鸟儿、蝴蝶想象成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写法特别新鲜。第二句中“我”的想法很奇特,想做一个更夫去追逐影子。
(2)学生齐读句子体会。
5.引导:你们在自己的课内外阅读中有没有读到过有新鲜感的词句?
预设1: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扬着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向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向来不贪玩,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叶圣陶《稻草人》
点拨:这段话想象奇特,用牛、狗和稻草人对比,突出稻草人的任劳任怨,忠诚负责。
预设2: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隐隐出现一幢古老的城堡,它古老的红墙上生满了密密的常春藤,叶子一片接着一片地向阳台上爬……——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点拨: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法奇特。
预设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点拨: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法奇特。
6.小结并指导学生抄写句子。
(1)小结:遇到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可以多读几遍,想想词句的意思。还可以抄写下来,平时要注意积累,在习作时也可以尝试运用和仿写。
(2)请学生把教材中的这两个句子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中,注意句子抄写的格式,开头要空两格。
设计意图:“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课内外阅读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并培养主动积累的意识,逐渐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学生展示课外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语句,强化积累意识。
二、词句段运用
1.下面的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1)出示“词句段运用”第1题中的成语,指导学生读准确,重点关注“爪、吊、赤、疾、燥”的读音。
zhǎo diào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chì jí zào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2)学生多种形式读成语。
①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成语。如做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的动作。
②想象成语描写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师生、生生合作读成语。如教师读“面红”,学生读“耳赤”;男生读“提心”,女生读“吊胆”。
(3)引导: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预设: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披头散发:形容头发长而散乱。
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
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口干舌燥:形容说话太多,非常干渴。
(4)同桌交流两组成语结构上的特点,全班梳理。
预设:
特点1:这8个成语都含有人体器官,都和人有关。有的描写人的动作,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眼疾手快”;有的描写人的外貌、状态,如“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有的描写人的心理,如“提心吊胆”。
特点2:第一组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第二组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在书上圈一圈)
(5)拓展运用:把刚积累的成语填到下面的句子中吧!
①弟弟背古诗的时候(),真像个私塾里的老先生。
②为了说服他参加我们的活动,我讲得(),可他就是不为所动。
③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我们一时间(),不知道从何下手。
④为了这道数学题,两个好朋友争得()。
⑤一到开家长会,我就(),不知是福是祸。
⑥刚才还()的歹徒,三两下就被警察叔叔制服了。
⑦学生在校期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可别()。
⑧梁爽(),一把扶住了差点摔倒的李萌。
预设:
①弟弟背古诗的时候(摇头晃脑),真像个私塾里的老先生。
②为了说服他参加我们的活动,我讲得(口干舌燥),可他就是不为所动。
③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我们一时间(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何下手。
④为了这道数学题,两个好朋友争得(面红耳赤)。
⑤一到开家长会,我就(提心吊胆),不知是福是祸。
⑥刚才还(张牙舞爪)的歹徒,三两下就被警察叔叔制服了。
⑦学生在校期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可别(披头散发)。
⑧梁爽(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差点摔倒的李萌。
(6)引导:你们在平时阅读时积累过类似的成语吗?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①垂头丧气、指手画脚、交头接耳、牵肠挂肚、油嘴滑舌……
②心灵手巧、目瞪口呆、手舞足蹈、眉开眼笑、耳聪目明……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读、想象、合作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在趣味活动中发现这类成语的构词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引导与同学交流课外积累的类似成语,也在提示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主动积累,丰富语言材料。
过渡:同学们,把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词句抄写在积累本上,还可以通过朗读帮助我们理解词句。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句子。
2.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1)出示句子,学生自由朗读。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学生交流读好这些句子的方法。
引导:读好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方法吗?
方法1:边读边想象画面。
方法2: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读好句子的停顿,读好词语的重音。
引导:重音除了重读,还可以怎样读?
预设:可以轻读,如第2句中的“一点儿”一词;也可以慢读,如第3句中的“不懂就要问”。
小结:我们把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这样的朗读方法叫重读。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等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读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3)学生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自己课外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语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设计意图:读好重音是十分重要的朗读技巧。在指导这3句话的重音朗读时,不是直接告知朗读重音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学习读好句子重音的方法,并引导其在朗读练习中通过轻读、慢读来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把发现的有新鲜感的语句抄写下来,和同学分享。
2.预习古诗《所见》。《语文园地一》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2.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重点】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
导入:每个班级都会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组建一些兴趣小组,并给这些小组起一个有意思的名字。怎样起名会更有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1.观察交流课本中兴趣小组的名字。
引导:自由读5个兴趣小组的名字,结合标识,想一想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预设1:组名能直接体现兴趣小组活动内容的特点,比如“篮球”“剪纸”“航模”“探险”“棋社”等。
预设2:有的组名中加入了能体现该兴趣小组个性特点的词语,比如“侠”“巧手”“鲲鹏”“探索者”。
预设3:可以恰当运用课外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名字更吸引人。
2.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兴趣小组的特点,试着取名字。
(1)指导学生学习范例中的取名方法。
点拨:“侠”让人想到蜘蛛侠、大侠、“飞人”乔丹,这个名称来源于影视形象、公众人物,可以表现出篮球小组组员的勇敢、豪气。“鲲鹏”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能展翅高飞,这个名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参考公式:兴趣小组名字=活动内容+个性特点词语。
(2)学生尝试取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先想一想要成立什么兴趣小组(1-2个),再结合小组的活动内容,取一个有特点的名字,完成表格。
活动内容 兴趣小组的名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评比,评选“最佳创意奖”。
①小组展示给兴趣小组取的名字,说说这样取名的原因。
②教师根据各组取的兴趣小组的名字,生成表格。
活动内容 兴趣小组的名字
书法 墨芳苑
诗歌 新芽诗社(烛光诗社)
合唱 小百灵合唱团(天籁之音合唱团)
舞蹈 飞燕舞蹈社
…… ……
③学生互相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被什么兴趣小组吸引了,要积极报名参加。
④根据所取的名字和对其的介绍,以及吸引其他同学参加的愿望强烈程度,评选“最佳创意奖”。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仿范例给班级兴趣小组取名字,调动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特别是灵活运用积累的词句,体现语言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参与学校活动的同时,增强运用语音文字的意识。
二、日积月累
过渡:诗歌来源于生活,古代诗人们通过对儿童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让许多诗作真实又灵动地再现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这其中既不乏对儿童的生活、娱乐等生活图景的描绘,也有对儿童天真活泼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首古诗,了解一下古代儿童的生活吧!
理解、背诵袁枚的《所见》。
(1)诵读正音。
①播放诵读视频,听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牧、振、樾”的读音,读通古诗。
②同桌之间练读古诗,教师指名朗读。
所见
[清]袁枚
mù
牧童骑黄牛,
zhèn yuè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2)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的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3)疏通诗意。
①小组合作: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推测字词的意思。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鸣:叫。
立:站立。
②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吗?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牧童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4)想象画面。
引导:朗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牧童骑着黄牛大声地唱歌。当他听到蝉鸣后想要捕蝉,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作者通过描写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5)背诵古诗。
①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尝试背诵。
②借助《所见》的情境课文背诵版检验学生的背记情况。
过渡:《所见》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描写牧童的诗。
2.理解、背诵吕岩的《牧童》。
(1)诵读正音。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点拨:“蓑”读作“suō”。
②同桌之间练读古诗,教师指名朗读。
(2)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
(3)疏通诗意。
①小组合作: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推测字词的意思。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②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吗?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4)想象画面。
引导:朗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宽阔无垠的草场上传来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笛声。牧童吃了晚饭,连蓑衣都没脱,以地为床,以天为帐,躺在草地上休息直到天明。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5)多种形式诵读古诗,借助插图背诵古诗。
①同桌、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习“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加强朗读,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并背诵积累。再拓展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的诗,激发学生对古代儿童诗的兴趣,从而乐于多诵读多积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清代诗人袁枚的古诗《所见》。
2.熟读唐代诗人吕岩的古诗《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