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7 17:52:34

文档简介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多媒体展示水泥道的画面,导入:同学们,水泥道大家都见过,普普通通,并不引人注意。但是深秋一到,经过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学校门口的水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和提问,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出现的原因,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完成听读任务。
教师出示听读要求:
(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画出你觉得难读或难理解的字词。
①随文识字
随文出示书上会认生字相关的词语。
水洼(wā)印(yìn)着 湿漉(lù)漉 熨(yù)帖(tiē) 凌(líng)乱
增(zēng)添 雨靴(xuē)棕(zōng)红
②集中识字:组织学生集中认读书上会认的生字。 (
洼印凌增棕靴
)
wā yìnlíng zēng zōng xuē
洼印凌增棕靴
2.指名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部分字词。
(1)指名朗读第1-4自然段,齐读词语“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借助图片和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理解“洼”的意思。
(2)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指名朗读并齐读“湿漉漉的水泥道”“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指导读准生字“印”的前鼻音。
(3)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指名朗读“凌乱、增添”,指导读准“凌、增”的后鼻音。
(4)指名朗读第8-11自然段,齐读词语“棕红色的小雨靴”。教师进行生字教学:靴,就是帮子较高的鞋,大多是皮革做成的,因此是革字旁。
3.引导学生交流课题中“金色巴掌”的意思,明确其指的就是梧桐树落叶。
课文原文: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教师出示“金色巴掌”和“梧桐树落叶”的图片进行讲解。
点拨:“梧桐树落叶”和“金色巴掌”之间具有相似点,即相似的颜色和形状。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落叶”的样子,能让人感觉到梧桐树叶的可爱。
4.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在上学路上观察到了哪些景物,边读边圈出词语。
(2)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预设:先观察到了“明朗的天空”,可以将这个词语圈出来。
(3)学生交流景物。
预设: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法国梧桐树的落叶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教师相机板书:明朗的天空 亮晶晶的水洼 法国梧桐落叶 棕红色的小雨靴)
(4)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抬头看到了(明朗的天空),低头不时还能看见(亮晶晶的水洼),“我”走在水泥道上,发现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块彩色的地毯,原来那是(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我”的脚上还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5)启发:你看,这些都是极其普通的事物,在“我”的眼里,却是那么美。所以,“我”最后发出感叹: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宜从整体入手,重视整体把握。这一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圈画交流“我”观察到的景物,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交流串连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第1-4自然段,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进行交流。
(2)聚焦“明朗”一词,交流并总结理解“明朗”一词意思的方法。
(3)再次朗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理解词语意思。
3.探究活动
多种方式理解“明朗”的意思。
引导:“明朗”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1:
“明朗”就是“晴朗”。
点拨1:
可以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预设2:
类似“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是很蓝很亮的,就像洗过一样”。
点拨2: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教师进一步启发:这几个自然段中哪些词句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明朗”的意思?
预设3:“一个亮晶晶的水洼”说明水洼映着天空,天空是很亮的,随机理解“水洼”的 意思;“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说明天空很蓝。
点拨3:
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成果展示
(1)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理解“明朗”这一词语的方法。
点拨:有时候,当用一种方法理解不了的时候,可以试着用另外的方法;有时候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把难懂的词语理解得更加准确。
(2)引导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理解清楚词语的意思,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象。(板书:雨过天晴情景)天空本是很平常的事物,但在“我”的眼中,却是那么明朗,那么美丽。让我们试着用轻快的语调读出雨过天晴的景象。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第6-8自然段,初步把握每段主要内容。
2.探究方法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思考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2)填写任务单,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总结。
任务单
抓关键词句,填写任务单。
自然段 主要内容
第6自然段
第7自然段
第8自然段
3.探究活动
分析第6—8自然段的关键词,总结第6自然段是水泥道的全景图,第7自然段是梧桐树落叶的特写镜头,第8自然段写 “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情景。(板书:水泥道全景图梧桐落叶特写走在道上情景)
4.成果展示
自然段 主要内容
第6自然段 水泥道的全景图。
第7自然段 梧桐树落叶的特写镜头。
第8自然段 “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情景。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这一部分教学的重点。教学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同时,将理解词语与想象画面、朗读指导融于一体,能发挥阅读教学的多重功能。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生字词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怎么书写怎么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四、生字书写
1.出示生字“铺、泥、晶、院、墙、印、排、列、规、则、乱、棕、迟”13个生字,请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并交流书写注意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入《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
点拨:
①“铺、泥、院、墙、印、排、列、规、则、乱、棕”这11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②“铺、泥、院、墙、排、规、棕”是左窄右宽的字。“院”字注意左边部分的笔顺;“规”字左边“夫”字捺变点。
③“列、则”是左宽右窄的字。
④“印”“乱”是左右等宽的字。“印”字要注意左边部分的笔顺为撇、竖提、横。
⑤“晶”是品字型结构的字,“晶”字横画、竖画都要写得匀称,“迟”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将具有相似特点的生字归类进行指导,并提前渗透《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有利于学生在多次复现学习中提高书写技能。
五、课堂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背着小书包,穿着那像棕红色小鸟一样的小雨靴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欣赏了雨过天晴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和水泥道上的法国梧桐树叶。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欣赏,真期待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指导书写“水泥、放晴、明朗、亮晶晶、金黄、雨珠、院墙、落叶、闪闪发光、尽头、平展、排列、规则、歌唱、迟到”等15个词语。
2.课后作业:
熟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画面景物
雨过天晴情景 明朗的天空
水泥道全景图 亮晶晶的水洼
梧桐落叶特写 法国梧桐树叶
走在道上情景 棕色的小雨靴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凌乱”等难懂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凌乱”等难懂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1.课件出示填空题: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天( )了,( )的天空下,不时能看见一个( )的水洼。我走在铺满( )巴掌的( )道上,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一块印着( )图案的、( )的地毯。
2.学生完成填空练习。
3.学生互相交流,订正错误的词语。
设计意图:借助填空练习,使词语的复习巩固立足语境和整体,避免零敲碎打和机械书写。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第6-11自然段,理解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平常普通的水泥道,“我”为什么会觉得“真美啊”?
2.探究方法
(1)回顾第6-11自然段描写的画面,完成学习任务。
(2)交流后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思考、交流。
3.探究活动
(1)回顾画面:①水泥道全景图 ②梧桐树落叶的特写镜头 ③“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情景
(2)启发:这几个镜头中,你觉得哪个镜头最美?为什么?请圈画相关词句,结合词句说说理由。
点拨1:
水泥道全景图(第6自然段)(板书:水泥道全景图)
①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围绕“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等词语想象水泥道的美景,了解作者把水泥道上铺满的落叶比作彩色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使普通的水泥道增添了美感。
②指名学生朗读,提示语速可以稍慢些,突出“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很远很远”等词语。
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点拨2:
梧桐树落叶的特写镜头(第7自然段)(板书:梧桐树落叶特写镜头)
①引导:这里的“凌乱”是什么意思?
点拨:指导学生运用上节课理解“明朗”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自主理解“凌乱”的意思,并与同桌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指名学生交流,并点拨:“凌乱”一词,既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直接猜测其意思为“比较乱,不整齐”,也可以联系上文的“排列得并不规则”进行理解。
③引导:你觉得凌乱的梧桐树落叶美吗?为什么?
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凌乱的梧桐树落叶呈现出的是一种自然之美。
④指导朗读,提示语速可以稍慢些,感受落叶排列的自然之美。
点拨3:
“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情景。(第8自然段)(板书:“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情景)
①引导:你觉得这个画面中最美的是什么?“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点拨: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把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增添了画面的动感美;“蹦跳着,歌唱着”表现出“我”走在水泥道上愉悦的心情。
②启发朗读:我们应该怎么读好这个自然段?提示语速可以稍快些,读出轻快和跳跃的感觉。
(3)合作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①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朗读第6-11这6个自然段。出示图画和对应的文字,让学生合作朗读。
②引导发现水泥道的美。自由朗读,启发思考:平常普通的水泥道,“我”为什么会觉得“真美啊”?
③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因为“我”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普通事物的美。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互动交流中感受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美。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摘抄文中你喜欢句子并说明理由。
2.探究方法
(1)学生自己圈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思考理由。
(2)小组交流喜欢的句子及理由,在此基础上摘抄句子。
(3)全班展示反馈。
3.探究活动
(1)启发:学完课文,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2)小组交流喜欢的句子及理由,在此基础上摘抄句子。教师提醒学生每个句子开头空两格,抄写时不能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3)全班展示反馈,关注书写和格式是否正确。
预设: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我喜欢它的理由是:这句话充满了想象力,把“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了“棕红色的小鸟”,把“我”穿着雨靴在铺满金色巴掌水泥道上的情景想象成了鸟儿在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歌唱,写出了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样子和心情。这句话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趣味。
(4)情境诵读,形象感知。
教师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及原因,使积累的指向更加明确;摘抄句子时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反馈时指向书写和格式是否正确,做到学评一致。
三、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一次感受了水泥道之美。如果你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也藏着许多的美。课下,请你们试着来找一找它们吧!
过渡: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在上学路上就发现了水泥道的美。(相机板书:发现 美)
四、拓展延伸
完成小练笔
作家汪曾祺的《自报家门》中,有一个片段也写到了上学、放学路上的发现。
(1)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鑿、箝”等字,借助生活经验大致理解“酱园、染坊”等词语的意思,并启发学生思考:汪曾祺爷爷小时候在上学、放学路上有哪些发现?他是怎么来写自己的发现的?
(2)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汪曾祺简洁罗列了路上看到的多种事物,让我们感受到大街的商铺之多,店员的手艺之高。
引导:课文重点描写了水泥道上的梧桐树落叶,描写更加细致,想象更加丰富。
(3)启发:生活中,美丽的风景无处不在。你有没有关注过上学、放学路上的风景,并从中发现美呢?
(4)学生交流,教师启发学生拓宽思路。
提示:可以写路边的动植物或行人,可以写来往的车辆,可以写装修特别的店面。
(5)请学生用几句话写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6)评议反馈,关注书写格式。要求不宜过高,学生只要能用几句话把景色写清楚即可。
设计意图:“小练笔”要给学生铺设学习的台阶:一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通过互动交流及教师的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二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将“阅读链接”融入其中,为学生“怎么写”提供一些帮助。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发现你生活中普通事物的美并把它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水泥道全景图
发现 梧桐树落叶特写镜头美
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