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7 20: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诗经·卫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
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
《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找到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水、诗经、爱情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水、诗经、爱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它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氓》: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的头脑中,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期的封建社会那么强大。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和男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在她们狭小的生活天地中,生活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因此时有悲剧发生。
《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写作背景
积累常识
三书六礼
1.“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聘书:即定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简。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迎亲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积累常识
三书六礼
2.“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长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托媒人带返男家,以使男家问卜,决定成婚与否。
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积累常识
三书六礼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积累常识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积累常识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以上解释出自宋代朱熹的《诗集传》。
积累常识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赋、比、兴三种。举例说明
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积累常识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赋、比、兴三种。举例说明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
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什么不同?
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研究《氓》中的水意象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研究《氓》中的水意象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有哪些变化?
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研究《氓》中的人称变化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研究《氓》中的人称变化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
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研究《氓》中的人称变化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典题在线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手法)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作用)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具体分析)
典题在线
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