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8 08:2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远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装题材网络小说从其萌芽、繁盛到备受热捧,一直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早期架空历史的古装题材,到后来热门的穿越小说,再到近来日益红火的人物传记式古装题材网络小说,网络文学的成熟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滋养。近年来一些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热播剧集,将宏大的中华历史、经典的诗词歌赋,以及传统的民俗风俗一一展现,加之剧作不同的类型风格、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和精妙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风范,更提炼了“国风汉韵”的精髓,为网络文学的兴盛、中华文化的传承进行初步的探索。古装题材网络小说在影视化改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为其发展拓宽了空间。
古装题材网络小说在创作初期,更倾向于采用“架空”历史的写作方式,或是以穿越时空的模式建构整部作品。这种远离历史的创作方式,在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找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网络作家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改编为电视剧《甄嬛传》,就是从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回归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主要代表。原著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朝代,讲述乾元元年至乾元三十年间前朝后宫的一段腥风血雨的故事,而在影视改编中,则选择落地在清朝雍正年间,以清朝为历史依托,展现那段熟悉而又陌生的宫廷故事。
对历史事件的精准定位,也是近些年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过程中的一种新尝试。由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芈月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战国时期秦国女政治家芈月,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其中有关“完璧归赵”“围魏救赵”和“合纵连横”等典故得到精准再现,战国时期张仪、屈原和黄歇等人物也一一出现,实现人物传记和历史史实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见,忠于历史、名人典故的创新解读,成为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的一条重要路径,逐渐引导观众关注历史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并以更理性、更全面的眼光认识现实和观察现实。
“互联网+”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文学、文艺和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考验和挑战。网络小说作家需要秉持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再创作,不应将一些伪科学、封建思想和玄学迷信引入创作,造成创作理念上的迷失。由网络小说到影视剧,属于“二度创作”与“再创造”,价值的引领和文化的气息不应该是减弱的过程,而应该是不断提升、强化的过程,让价值引领更符合社会价值规范,让文化的气息更饱满、更地道。
(选自欧阳一菲《强化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的文化自觉》)
材料二:
近年来,人们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谈得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主体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知之明,既清楚长处,也了解短处,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和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逐渐提升的。近代以来,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打开,无数志士仁人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在这一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关于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各种观点和理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合创新”等观点、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诸多学说中,张岱年先生提出的“综合创新”论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是中国近现代文化自觉的典范。张岱年先生认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化,与另一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相遇,应主动吸取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取精用宏,使民族文化更加壮大;中国文化前进的唯一出路是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文化。
文化自觉不仅包含着觉醒、觉悟、反思、反省,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文化价值的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纵向看,它是像河流一样不断流淌着的动态过程;横向看,它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我们对文化先进还是落后的判断,需要有一个价值标准。判断先进文化的价值标准应该看一种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看这种文化是进步的还是腐朽的。而对文化的价值选择,就是根据人民的利益之所在,批判、摒弃腐朽没落的落后文化,承继、吸收积极进步的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开放包客,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绚丽多彩的一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选自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古装题材网络小说,从其萌芽、繁盛到备受热捧,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滋养。
B.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会使观众关注历史、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并以更理性、更全面的眼光认识现实和观察现实。
C.材料二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文化自觉的内涵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作结。
D.材料一指出网络小说作家创作中不应有伪科学、封建思想和玄学迷信,一些现象可以从材料二中的理论上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一些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剧集热播,将会推动网络文学兴盛,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承。
B.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对原著的改编,是对历史的重视,纠正了架空历史的做法。
C.文化自觉包括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必然带来价值选择。
D.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外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对待文化。
B.中药要经过西医双盲试验的检测才能给病人使用。
C.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万亿元,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D.21世纪注定是中华文化的世纪。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色的布包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
“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
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
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我顿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
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
“慢点呀!慢点呀!狗总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
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
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
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敬礼!
中国红×方面军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我没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啰!”
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
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呦”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开头“我”和伯妈的对话以及相关叙述可知,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地区。B伯妈同意“我”这个落难人借住一夜,并称“我”“好娃娃”,表明了伯妈的慈爱善良。C.丈夫病逝,儿子也被县上抓去了,伯妈孤身一人,躲在偏僻的山谷里等待红军回来。D.从战士留下的纸条可看出,红军纪律严明,关爱百姓,这也是红军能够赢得民心的原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红色的布包”作为小说的标题,埋下伏笔,再通过情节照应,非常巧妙地揭示出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赞扬和怀念之情。
B小说开篇详细描写了伯妈所处环境的破败和荒芜,深刻表现了伯妈生活的孤苦,同时也为“我”因流浪来到此地做铺垫。
C.小说安排老伯妈向“我”讲述她的身世的情节,避免了在解开“红色的布包”疑惑的过程中插入过多的补叙,使情节更集中自然。
D.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写伯妈,表现她对“红色的布包”的珍惜,同时也反映
了红军在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
8.小说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B.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C.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D.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王,周武王姬发,他联合众多部族讨伐暴君纣王,殷商大败,周朝建立。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项籍,即项羽,名籍,字羽,勇猛好武,自称西楚霸王,最终为刘邦所败。
D.阳,原与日光向背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水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王在楚国军队多次侵扰使自己军队粮食缺乏的情况下,召来郦食其商量对策,想要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引用古事来进行回答。
B.汉王准备刻制玺印让郦食其带去六国,在郦食其出发之前,汉王让人召来张良商议此事,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张良明确反对。
C.张良列出历史与事实,从七个方面阐释了反对刻制玺印让郦食其带去六国的原因,其言正,其议论与说理透彻,关心国事一展无遗。
D.汉王在听了张良的意见后,吐出口中的餐饭,张口大骂郦食其是个浑书呆子,差点坏了大事,并且随即下令销毁了制作的那些王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4分)
(2)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洞庭湖①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②。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③。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注]①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因湖中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元稹被贬谪后经过洞庭湖而作此诗。②曙河,拂晓的银河。③虞,舜,也称虞舜。轩,轩辕黄帝。讵,难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起笔就给人苍凉沉重之感,“泛海”其实是宦海,“洞庭波”又暗喻宦海风波。
B.颔联写出了洞庭湖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颈联借典抒情,诗人对舜帝南巡君山和黄帝奏乐于洞庭湖表达了景仰之情。
D.诗歌寓情于景,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的建筑随着地势高低起伏,使人分辨不清方向。
(3)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猿的形象并写到猿的叫声,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现代武侠小说塑造了许多令人______的侠客形象。金庸的笔下,有甘愿自杀震慑辽国的民间侠客萧峰,有驻守襄阳数十年的武林领袖郭靖,有江湖豪杰皆拜服的武当道人张三丰……这些侠客______,他们不仅在武林中独当一面,还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危难时______,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黎民百姓换来安宁。他们的故事传递着金庸对“侠”的理解,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真正的游侠零落,幻想的游侠不朽。从唐宋到现在,夸张的是卓绝武艺,闪烁的是人品性情。游侠不仅从社会中淡出,还成为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全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江湖文化。这一起一落,或许只是历史这片______的汪洋中一朵渺小的浪花,但却见证了中华民族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之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交口称赞 擢发难数 铤而走险 波澜壮阔
B.脍炙人口 数不胜数 铤而走险 排山倒海
C.交口称赞 数不胜数 挺身而出 波澜壮阔
D.脍炙人口 擢发难数 挺身而出 排山倒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游侠从社会中淡出,但是成为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江湖文化。
B.游侠虽然从社会中淡出,但是成为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江湖文化。
C.虽然游侠从社会中淡出,但是成为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全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江湖文化。
D.游侠不仅从社会中淡出,还成为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江湖文化。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由于集体记忆不可避免地淡化,在面对灾难时,人们常常会担心自己面临的是亘古未有的情况,( )。而阅读能够减轻和缓解这样的心理情绪,阅读让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① ,读者可以了解到:自己遇到的问题,前人都遇到过;自己的焦虑和害怕,前人也都经历过……从这一点上看,或许我们都不是特别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 ② 。读者通过阅读灾难小说,可以获得正确的认知,从而取得心理安慰和平衡,缓解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此常常会产生焦虑、害怕等负面心理情绪,在面对预期之外的变化时
B.因此焦虑、害怕等负面心理情绪,在人们面对预期之外的变化时常常会产生
C.因此在面对预期之外的变化时常常会产生焦虑、害怕等负面心理情绪
D.因此焦虑﹑害怕等负面心理情绪,常常在人们面对预期之外的变化时会产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子》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当今时代,竞争无处不在。人们在竞争中确认了自己的优势,在战胜别人中找到了自信。但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想着战胜别人,而忽视了战胜自己。史铁生直面双腿瘫痪的现实,走出了一条写作之路,成为了作家,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杨倩在落后的状态下凭借良好的心态,最终获得金牌。与其说他们战胜了别人,不如说他们战胜了自己。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清远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不合文意。原文是“忠于历史、名人典故的创新解读,成为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的一条重要路径,逐渐引导观众关注历史,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并以更理性、更全面的眼光认识现实和观察现实”。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材料二原文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文化自信不包括外国优秀文化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A项,“各美其美”,就是守护各自的文化特征;“美人之美”,就是尊重他国的文化理念;“美美与共”,就是丰富世界的多元文化。B项用西方医药标准来评价中药,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C项讲的经济实力,与文化没有直接关系。D项属于文化自大。
4.①举例论证。列举张岱年先生的主张,论证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②比喻论证。把世界文化比喻成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把中华文化比喻成一簇花。(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要熟悉常见的论证方法;然后通读材料二,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材料二使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
5.①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既清楚长处,也了解短处,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②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文化。③面对中外文化,都应该看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看这种文化是进步的还是腐朽的。(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并概括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对待中外文化的内容,然后分析概括文章的相关观点,最后分点作答。
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伯妈“躲在偏僻的山谷里等待红军回来”错误,结合上下文分析,伯妈是“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的,伯妈是怀念红军,并非在此等红军回来。
7.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分析不当,不是“埋下伏笔,再通过情节照应”,而是“设置悬念和解开悬念”。
8.①描写了伯妈与“我”谈话后夜深人寂、风起鹰叫的凄凉的自然环境。(1分)②具有象征意义,“黑夜之中的狂风啸叫”象征了社会的黑暗,“老鹰嘶叫”象征着人民的痛苦,“渴望着黎明的到来”象征着人民对胜利和光明的热烈期盼。(2分)③从侧面反映了红军关爱人民,深得民心,赢得了人民的拥护。(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探究重点语句内涵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属于环境描写,描写伯妈与“我”谈话后夜深人寂、风起鹰叫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还要结合小说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深入分析其内涵。
9.①“我”是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是“红色的布包”相关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更真切感人,更能吸引读者。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将故事情节集中在“我”和伯妈相处的短暂时间里叙述。③“我”是次要人物,“我”的出现有助于塑造伯妈孤苦、善良、坚强的形象,也有助于表达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我”是叙述的人称,是小说的线索,还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概括并分点作答。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水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阳”错误,应为“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相关内容的能力。“汉王让人召来张良商议此事”错误,由“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一句可知。
13.(1)张良说:“谁替陛下策划这样的计谋呢?(如果这样的话)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说:“为什么呢?”(得分点:“画”“去”“何”各1分,句意1分)
(2)那些天下的游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和亲属,离开旧交老友,跟随大王四处奔波,只是想得到日思夜想的一小块封地。(得分点:“去”、“游”<第二个>、“咫尺”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
要注意抓得分点。(1)画:谋划,筹划。去:失去y完了。何:为什么。(2)去:离开。游(第二个):行走,奔波。咫尺:比喻微小或少量。
14.①总结上文,提出形、势、情是确定胜负的策略方法。②通过“论曰”来展开议论,亮明观点,以供统治者借鉴。③含蓄表达了对张良运筹帷幄的能力的赞美。(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分析特定段落内容作用的能力。先读懂最后一段内容的大意;然后联系全文,可以看出最后一段是总结,展开议论,表明观点,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最后概括并分点作答。
【参考译文】
楚军多次袭击汉军运粮的通道(侵夺军粮),使得汉军粮食缺乏。汉王与郦食其谋划要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说:“从前商汤攻桀,将夏桀的后代封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将商纣王的后裔封在宋国。如今秦朝丧失道德背弃仁义,侵伐各诸侯,毁灭他们的国家,使各诸侯没有立锥之地。陛下您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那么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没有人不向往陛下的风范仰慕陛下的德义,会心甘情愿做您的臣民。如果您的恩德道义已经施行,陛下即可以面向南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一定会整理衣襟来朝拜您。”汉王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制玺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到六国去。”郦食其还没出行,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说:“子房你过来,宾客中有人为我策划削弱楚军力量的办法。”他便把郦食其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良,问:“你看怎么样?”张良说:“谁替陛下策划这样的计谋呢?(如果这样的话)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说:“为什么呢?”张良回答说:“我请求借用大王面前的筷子为大王筹划一下天下的形势。从前商汤、周武王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裔,是因为估计能够控制住夏桀、商纣王后代的生死。现在陛下您能控制住项籍灭亡的命运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商之地后,在里门表彰商纣王时的贤人商容的德行,又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修理比干的坟墓。今天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将巨桥仓库的粮食和鹿台的钱散发出去,赈济贫穷的百姓。今天陛下您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三个原因。殷商被平定之后,周武王将战车改为乘车,把兵器倒置过来,向天下昭示不再打仗了。如今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四个原因。周武王将战马放养在华山的南坡上,表示以后不再使用。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五个原因。周武王还将牛群放到桃林以北的地区,以示不需要它们再运输军需物资,囤积粮草。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六个原因。那些天下的游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和亲属,离开旧交老友,跟随大王四处奔波,只是想得到日思夜想的一小块封地。现在如果再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天下游士都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国君,与他们的亲人团聚,返归旧交老友,那么陛下谁还会追随您夺取天下呢?这是不可封六国后代的第七个原因。假如大王采用了那位宾客的计谋,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不就完了吗!”汉王听了这番话后饭也不吃了,把口中的食物吐了出来,骂道:“这个浑书呆子,几乎坏了我的大事!”于是下令立即销毁那些王印。
荀悦评论说:确定胜负的策略方法,主要有三项要素:一为形,二为势,三为情。所说的形,就是大体得与失的趋势;所说的势,就是时机,是指随时把握进与退的形势;所说的情,是指人的心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遇到的事情相同,而取得的功效却不同,就是因为这三个方法运用不同决定的。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分析不当,“景仰之情”错误,诗人表达的是“怀疑”。
16.含意:只见君山之下,洞庭湖狂风怒号,波浪滔天,其实这自古以来就是经常发生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
思想感情:①表达了诗人对宦海风波险恶的认识,②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中压抑和困惑的心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分析尾联的含意;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最后分点概括作答。
【诗意理解】
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除了大海的浪涛外,就是洞庭湖的波浪了。
西边的太阳驾着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没,东边却又连接着拂晓的银河。
传说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奏乐于洞庭湖,其遗址现今在哪儿呢!
只望见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诗歌赏析】
元和八年(813年),元稹再徙为唐州从事,此时严绶奉命讨伐张伯靖,元稹随军班师时经洞庭湖而作此诗,表达了其被贬谪后的抑郁之情。
诗歌开头便冒出“人生”二字,又以海涛比洞庭波,把洞庭波的浩荡声势描述出来了。第二联是对洞庭波的直接描写,那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第三联似乎对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和黄帝奏乐于洞庭湖这荒蛮之地表示怀疑。亦为反用典故,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自古以来经常发生的事。
然而此诗也并非单纯写景,如果联系元稹生平事迹来看,就会发现诗人巧妙地把情感寄寓其中。元稹年少时曾因事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宦海风波的恐惧心理,“泛海”其实也就是宦海,洞庭波未尝不就是宦海风波,而且这样的风波时时刻刻都出现在他的身边,一旦言行不慎,就可能葬身宦海之中。全诗以写景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特别是最后的“狂风万古多”,更是含蓄地表达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从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哀愁、愤慨、痛苦、困惑之情溢于言表。
(主要参考崇文书局谢永芳编著《元稹诗全集》)
17.(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高低冥迷惇不知西东(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示例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要填写的语句。第(1)题,需关注“体现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等关键信息;第(2)题,需关注“写阿房宫的建筑随着地势高低起伏,使人分辨不清方向”等关键信息;第(3)题,需关注“经常出现猿的形象并写到猿的叫声”等关键信息。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本题易错字:(1)忧;(2)冥;(3)示例一,啸,渚;示例二,巫,沾。
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根据语境,第一处选用“交口称赞”。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擢发难数:比喻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根据语境,第二处选用“数不胜数”。挺身而出:褒义词,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铤而走险: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含贬义。根据语境,第三处选用“挺身而出”。波澜壮阔:形容水面辽阔,也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排山倒海:形容来势猛,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根据语境,第四处选用“波澜壮阔”。
19.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将“虽然”放到“游侠”后面。C项,语序不当,将“虽然”放到“游侠”后面;搭配不当,“成全”应改为“成就”。D项,不合逻辑,“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这里应改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
20.①“有……有……有……”,三个分句结构相似,句式一致,构成排比。(2分)②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气势。(1分)3列举了侠客中的三个重要人物,赞美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家国情怀。(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并分析排比句的构成,然后要在语境中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最后概括并分点作答。
21.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前面句子主语是“人们”,A.C两项承前省略主语“人们”,而B、D两项的主语部分是“焦虑害怕等负面心理情绪”,A.C两项与前文保持主语一致,衔接更紧密,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在面对预期之外的变化时”放在后面与后文衔接不好,排除A项。
22.①通过阅读 ②不再孤独(或不再是孤身一人) ③焦虑和害怕的情绪(每处⒉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而阅读能够减轻和缓解这样的心理情绪……”的内容和后文“读者可以了解到”的提示,应填“通过阅读”。第②处,根据前文“自己遇到的问题,前人都遇到过……从这一点上看,或许我们都不是特别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内容和“阅读让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的提示,应填“不再孤独(或不再是孤身一人)”。第③处,根据前文“读者通过阅读灾难小说,可以获得正确的认知,从而取得心理安慰和平衡,缓解”的内容和“自己的焦虑和害怕,前人也都经历过”的提示,应填“焦虑和害怕的情绪”。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关注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的关系。第一段引用《老子》中的名句,告诉我们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身的人是强大的。第二段阐述人们在竞争中确认了自己的优势,在战胜别人中找到了自信。但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想着战胜别人,而忽视了战胜自己。然后列举作家史铁生和奥运冠军杨倩的例子,指出他们其实是战胜了自己。
材料引导广大青年正确对待竞争,不要一味地想着战胜别人,而要直面现实,直面自身的各种问题,敢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要认识到真正战胜了自己的人是强大的。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要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立意:1.敢于战胜自己;2.正确对待竞争;3.正确认识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的关系。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感悟和思考
作文必须写出自己对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关系的正确认识,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战胜自己与战胜别人关系的认识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2.结合材料等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还要结合自身经历写作。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