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30 16:34:04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人教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识记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隋朝大运河的基本概况;隋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
2.理解隋朝繁荣的原因;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3.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学会史论结合、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人物。
学习重点:
隋朝大运河;科举取士制度。
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回顾导入
中国古代朝代歌(节选)
统一
分裂
统一
分裂
统一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1
开通大运河
隋的统一
2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3
隋朝的灭亡
4
目录
东汉
北朝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581
589,统一
隋朝的统一
课程新授
隋朝的统一
隋文帝(明人绘)
隋朝的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定都长安(今天陕西西安)。
隋朝的统一: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大趋势。
含嘉仓示意图
材料一: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含嘉仓オ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勘察,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含嘉仓内160号
窖内炭化的粮食
隋朝的统一
合作探究:
(1)依据材料说出这反映了什么现象?
(2)依据课本教材内容,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答案:
(1)以上材料反映了隋朝经济繁荣的景象。
(2)出现的原因是: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A经济上: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B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隋朝的统一
开通大运河
观看视频:
《京杭大运河》
观看视频及教材内容,自主完成:
(1)填写下列表格。
(2)说出隋朝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关系。
隋朝大运河
最早(来源)
修建者
修建目的
世界地位(价值)
概况 3点
4段
5河
意义 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
开通大运河
涿郡(北京)
海河
永济渠
洛阳
黄河
长安
通济渠
淮河
邗沟
长江
余杭(杭州)
钱塘江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2700多千米
三点:三个端点
(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分为四段(永济渠、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海河、
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大运河
江南河
最早 春秋时期
修建者 隋炀帝
修建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主要目的)
世界地位 (价值) (1)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运河。 (2)中国仅此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3)中国古代的三大伟大工程之一,代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概况 3点 中心:洛阳;北端点:涿郡(今天北京);南端点:余杭(今天杭州)
4段 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河 从北到南依次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意义 历史意义:沟通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现实意义:(1)作为历史文明代表,发挥观光旅游价值。(2)山东段可以通航,成为廉价的运输通道。(3)南水北调的重要输水通道。
开通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最早是在隋朝大运河基础上修建的,后元朝将大运河由曲取直,经明清不断修缮而形成的。所以说,没有隋朝大运河就没有京杭大运河。今天,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仍发挥着其作用。
开通大运河
阅读材料,结合当时史料,试着评价隋朝大运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答案:
积极:沟通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但是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它的修建“功在千秋”。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含义
科举取士:
科:
分科考试
举:
取士:
选拔人才
用来做官
是什么
阅读教材内容,回答假如你是魏晋时期为朝廷选官的主要负责人,你会选谁去做官?说说你的理由。
姓名 张三 李四
考试成绩 95 60
学历 大学 高中
家庭背景 父母均为农民 父母均为某地高官
推荐人 无 某地最高长官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怎么办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想要做官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
1.必须出身高门权贵
——寒门学子难以凭才学做官
2.要有地方高官推荐
——地方官员把持选才权利
如何变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正式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 形成。
为什么变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答案:(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现固中央集权。
材料:
魏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根据材料,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变了,好吗
根据材料,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郭施拉《开放的中国》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根据材料,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材料三:诗歌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唐诗的繁荣。
材料四: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根据材料,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成为世界上选拔人才的典范。
隋朝的灭亡
右图这件彩绘陶制武士俑,是陕西西安郭家滩罗达墓1982年出土的明器,高27.1厘米,长20.5厘米。武士头戴尖顶兜兜鍪(头盔),身穿明光铠,下身着战裙,脚蹬长筒靴,坐骑披挂铠甲,一派重装骑兵形象。这种重装骑兵,是隋朝军队的主力。
隋朝士兵俑
◎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
◎大业元年8月,隋炀帝第一次巡游江都,所征民夫仅“挽船士”就用了8余万人。
——《资治通鉴》
◎征高丽之战,隋炀帝共征发兵卒、役夫达三四百万人之多。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相关史事
隋朝的灭亡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问题思考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隋朝的灭亡
结合史料和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人们对隋炀帝的参保统治,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 当民夫,使人民无法从事生产劳动。)
问题思考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隋朝的灭亡
根源:暴政
启示:勤政爱民
随堂训练1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朝的统一
B.隋朝的灭亡
C.开创科举制度
D.隋炀帝的暴政
【答案】D
【详解】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反映的是隋末农民起义所导致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隋末"这一时间, 排除。
隋朝的灭亡
随堂训练2
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人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这首诗嘲讽的是隋朝的灭亡。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 )
A.隋炀帝三次征辽东 B.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隋炀帝奢侈腐败的残暴统治 D.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答案】C
【详解】翻译材料“人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可知其意思为: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故选项C符合题意;隋炀帝三次征辽东,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隋炀帝奢侈腐败的残暴统治的表现,故选项A不B不符合题意;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隋炀帝奢侈腐败的残暴统治导致的结果,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隋朝的灭亡
课堂小结
众说纷纭议隋朝:
要求:用一个或者几个词概括你眼中的隋朝。(史论结合)
统一
伟大
繁荣
短暂
残暴
辉煌
创新
可惜
隋朝
隋炀帝
隋文帝
励精图治,经济繁荣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设进士科,开创科举制









知识框架
当堂训练
1.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A )
A.隋文帝灭掉陈朝 B.隋朝创立科举制
C.隋朝统一度量衡 D.隋朝开通大运河
2.“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 B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行省制
3. 在我国历史上,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的皇帝是( D )
A.汉武帝 B.秦始皇 C.隋文帝 D.隋炀帝
4.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渠道,绝大部分沿用了在隋朝大运河基础上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河段。这就使大运河——这个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隋朝大运河在当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B )
A.方便隋炀帝巡游江都 B.大大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防止匈奴南下侵扰 D.平定南方叛乱
课后活动
(选作)
1、如何评价隋炀帝?(史论结合)
2、比较秦朝和隋朝在历史上的异同。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