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开辟新航路(说课)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效果1、教材地位
《新航路开辟》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是工业文明崛起的开篇。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此后各洲逐渐成为西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资金来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历史影响巨大,是世界古代历史到世界近代历史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事件,故学好本课内容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首先,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其次,了解开辟的经过;最后,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该事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非洲、美洲遭受的侵略和掠夺,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公民意识,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②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了解航海家们勇敢、开拓进取得精神,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受挫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③通过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同学认识到新航里开辟是历史的进步,该过程及其结果又是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一、知识掌握上,初中已经学过新航路开辟,但是时间过长,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讲述。
二、同初中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教法: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学法:在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法,参与课堂讨论,学习归纳分析。(一)导入新课 采用与学生谈论近日的热点话题—利比亚战争。就各国在战争爆发前,将本国公民遣送回国的这一现象,以及世界范围内出国现象的普遍,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世界各地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
目的有二:⑴加强同学们对于时事的了解与关注;⑵通过对于现实情况的讲述,让同学们更为形象的和直观的感受“世界各地联系密切”这一事实,并通过相应问题的提出,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第一步:这个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开辟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在探究问题之前,要求学生看引言部分,了解15世纪以前,世界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与15世纪后的世界形成一个对比,有一个总体性的印象。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第二步: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自行结合讨论,尝试寻找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适当补充。指导学生分析史料,通过师生合作,从而得出结论,归纳要点。 第二部分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第一步:设置情景:如果你是一位航海家,你要组织一次航海你需要什么。并参考历史纵横,作出回答。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作补充。并对内容中政治基础这一条件,就当是欧洲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 第三部分
三、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第一步:指导学生读图、识图。利用学思之窗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来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第二步: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由同学来讲诉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过程,路线,及其所代表的国家。老师再附加讲述航海家航海过程中的故事,让同学们了解了航海家们勇敢、开拓进取得精神。
第四部分
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一步:提出探究问题“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生哪些重要影响?”
第二步:学生阅读、讨论;教师补充史料,师生合作分析史料,从中得出结论。
第三步: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最后又教师总结。
巩固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顾一下今天上课的内容,点明重点与难点。再通过列举一些涉及新航路开辟这一课的高考题加以巩固。
开辟新航路原因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根源:寻金热
贸易危机
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思潮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条件物质原因:欧洲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基础:葡萄牙、西班牙两国政府的支持
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 经过迪亚士(1487)抵达好望角
哥伦布(1492)发现美洲大陆
达·伽马(1497)到达印度
麦哲伦(1519-1522)环球航行
影响1、是世界日益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
2、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
3、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板书课程设计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而设,并具有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课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身临其境,调动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我的说课结束,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