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30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30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8 13:14:48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7 壶口瀑布
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新知讲解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处于秦晋大峡谷的南段,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壶口瀑布附近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黄河流经此处时,河床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形成巨大水流。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几十米高的地方倾注而泻,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壶口瀑布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梁衡,当代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生于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人杰鬼雄》等。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凡举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游 记




新知讲解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游记的分类
新知讲解
铸 告诫 推搡 霎时
驰骋 漩涡 寒噤 迂回
汩汩 出轧 湿漉漉 震耳欲聋
前呼后拥 怒不可遏 挟而不服
zhù

shà
jìn
jiè
sǎnɡ
xuán wō
chí chěnɡ
ɡǔ
yōnɡ

lónɡ
è
zhá
xié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警觉:敏锐地感觉到。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挟而不服:指被要挟而不屈服。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2~5):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6):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是在什么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各是怎样的?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雨季表现出的特征:粗野、雄壮、令人震撼。作者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最危险。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铺垫。
雨季壶口瀑布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在枯水季节表现出的特征: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作者感受:“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黄河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刚柔相济。
枯水季壶口瀑布
3.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移步换景
下到沟底
平视河床
坚实而松软
走到河心
俯视龙槽
深不可测
合作探究
定点观察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看上游河水
势如千军万马
仰视
山是青冷的灰
天是寂寂的蓝
俯视“沟底”
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合作探究
移步换景
壶口河水
平坦如席
跌得粉碎
壶口两边
的河水
如飞毯抖落
如钢板出轧
如泉、成溪、打旋
龙槽两边滩壁上的河水
顺壁挂下的
如丝如缕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5.作者由壶口瀑布产生了哪些联想?
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由柔和的水日夜不止,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联想到了人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品质。由柔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联想到人不屈不挠、勇于反抗压迫的精神。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如何理解“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中的“扫”字?
“扫”字不仅照应了“急慌慌”“匆匆”等词语,更写出了作者当时想看但又不敢多逗留的既喜又惧,深受震撼的情态。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 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 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定意志与不懈的精神品质。
合作探究
4.“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5.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历经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前精神。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写初到壶口,描写瀑布的声音时,就用“隐隐如雷”写出了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写瀑布之水——黄河的形态和精神时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在赞美黄河精神时,又将拟人与排比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感情洋溢,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写景不能孤立地写景,还要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在写景中抒情,可以巧妙地将感情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联想来绘景抒情。如本文先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遇强则抗、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借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的力量之美,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3.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壶口瀑布
第一次 雨季
第二次 枯水季节
隐隐如雷
浪沫横溢
雄壮伟大
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刚中带柔
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
的民族精神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学习本文的语言运用,向同学们介绍当地的一处景观。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壶口瀑布,进而了解黄河,了解黄河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2.反复诵读,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3.品味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赏析。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梁衡,当代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生于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人杰鬼雄》等。
2.知识链接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处于秦晋大峡谷的南段,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壶口瀑布附近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黄河流经此处时,河床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形成巨大水流。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几十米高的地方倾注而泻,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壶口瀑布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3.文体知识简介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凡举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字形
推推搡搡(sǎng) 霎时(shà) 驰骋(chěng) 旋涡(wō) 寒噤(jìn)
雾霭(ǎi) 汩汩(gǔ) 潺潺(chán) 怒不可遏(è) 告诫(jiè)
迂回(yū) 出轧(zhá) 湿漉漉(lù) 挟而不服(xié)
(2)词语释义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警觉:敏锐地感觉到。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寒噤:寒战。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挟而不服:指被要挟而不屈服。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3)词语辨析
“夺路而走”和“仓皇逃窜”都有“慌慌张张逃走”的意思。“夺路而走”形容战败后狼狈地逃走,也比喻处于尴尬窘迫境地时狼狈而去。“仓皇逃窜”形容仓皇猥琐地逃跑,是贬义词。在表意上,后者更甚于前者。
5.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点拨】
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2~5):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6):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6.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点拨】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是在什么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各是怎样的?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点拨】在雨季表现出的特征:粗野、雄壮、令人震撼。作者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最危险。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铺垫。
在枯水季节表现出的特征: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作者感受:“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黄河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刚柔相济。
2.结合第2、3、4自然段的内容,设计一个表格直观表现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见瀑布的不同。。
【点拨】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枯水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如钢板出轧。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坚忍不拔。
3.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点拨】游踪为序,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
4.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点拨】(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5.作者由壶口瀑布产生了哪些联想?
【点拨】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由柔和的水日夜不止,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联想到了人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品质。由柔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联想到人不屈不挠、勇于反抗压迫的精神。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
2.如何理解“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中的“扫”字?
【点拨】“扫”字不仅照应了“急慌慌”“匆匆”等词语,更写出了作者当时想看但又不敢多逗留的既喜又惧,深受震撼的情态。
3.“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定意志与不懈的精神品质。
4.“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点拨】“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5.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点拨】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历经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前精神。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点拨】本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写初到壶口,描写瀑布的声音时,就用“隐隐如雷”写出了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写瀑布之水——黄河的形态和精神时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在赞美黄河精神时,又将拟人与排比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感情洋溢,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点拨】写景不能孤立地写景,还要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在写景中抒情,可以巧妙地将感情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联想来绘景抒情。如本文先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遇强则抗、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借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的力量之美,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3.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点拨】本文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四、课外拓展,延伸巩固
1.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呢?请写一写吧!
【点拨】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示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示例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示例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学习本文的语言运用,向同学们介绍当地的一处景观。
板书设计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融景生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