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一)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竹里馆
写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长安东南蓝田县辋川时期。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早年也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加之他早年就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宁静、淡泊的情怀。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句对应翻译: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xiào
huáng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2.诗歌主题解读:《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诗中写隐者的闲适生活及情趣,描绘了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诗歌名句鉴赏:“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渲染了诗人孤寂的情绪。明月来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更主要的是想表明唯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
思考探究
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请赏析“独坐幽篁里”这句中的“独”字。
参考: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体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思考探究
2.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思考探究
3.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
参考: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有他陪伴,向他倾述,所以就不觉得孤独。
思考探究
4.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
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思考探究
5.请谈谈全诗的写作特点。
参考:
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板书设计
竹里馆
一、二句:
三、四句: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
清幽宁静
高雅情趣
抒发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
反衬
1.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
2.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的两句是:
, 。
3.《竹里馆》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
达诗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句子是: ,
。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明月来相照
深
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春夜洛城闻笛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句对应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luò
qǔ
sàn
zhé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2.诗歌内容概括: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3.诗歌名句鉴赏:诗中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讲话,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思考探究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一字的妙处。
参考:
“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飞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知道人的心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
思考探究
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示例1:
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
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思考探究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参考: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思乡之情。
思考探究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参考: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思考探究
5.前人评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认为其中 “折柳”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参考:
用典,“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思考探究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参考: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故园情“一词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意。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
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闻
1. ,散入春风满洛城。
2.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的两句诗是: , 。
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
以动其离愁别恨之情的句子是: ,
。
4.《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
乡思之切的句子是: ,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
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诗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逢入京使
写作背景
唐天宝八载(749),岑参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句对应翻译: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逢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xiù
cén shēn
màn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2.诗歌主题解读:本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3.诗歌名句赏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诗人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发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出语自然又含蓄凝练。
思考探究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情景。
参考: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思考探究
2.“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思考探究
3.“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
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思考探究
5.请从诗句的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
诗人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思考探究
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
不矛盾。“马上相逢”指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念的信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望
逢
实景
泪
报
实情
思念家乡
开阔豪迈
1. 马上相逢无纸笔, 。
2. 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的两句是: , 。
3. 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
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两句是:
, 。
4.《逢入京使》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眼前的实际感受,表现思念
亲人之情,也为下文想捎书回家“报平安”作铺垫的句子是:
, 。
逢入京使
(岑参)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
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
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晚春
韩愈生平
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写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晚春【新增篇目】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句对应翻译: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fēi
yú jiá
jiě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不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花草的芳香。
杨花:柳絮。榆荚:榆钱。才思:才气、才华。惟解:只知道。
2.诗歌主题解读:《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3.诗歌名句鉴赏:“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思考探究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参考:
开头两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一个“知”字,一个“斗”字,采用拟人手法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思考探究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参考: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思考探究
3.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参考:
“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思考探究
4.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参考:
“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无才思”和“惟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板书设计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 斗芳菲
杨花榆荚 作雪飞
珍惜时间
1. 草树知春不久归, 。
2.《晚春》一诗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
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
。
3.《晚春》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它们更深层
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 。
4.《晚春》一诗中,表明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反而要珍惜光阴,
抓住时机,“春光”是不负有心人的句子是: ,
。
晚春
(韩愈)
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