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猴王出世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7.猴王出世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8 17:4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猴王出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读课文,遇到不理解词语能理解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重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难点)
4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课文,遇到不理解词语能理解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第一集
(出示课件1)
设计意图: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的视频片段,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交流自己对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议。
3.谈话导入: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里面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 能简单地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吗 有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了解《西游记》。(出示课件2)
课件2
《西游记》,长篇小说。二十卷,一百回。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而成。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的故事。此后,转而写他被迫皈依佛门,在八戒和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的经过。成功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铁扇公主等一系列兼具人性、神性和动物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显示出作者具有超乎寻常的虚构和想象能力。成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
5.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课件3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嘉靖贡生,曾任长兴县丞、荆府纪善。晚年绝意仕进,专心著述。诗文清雅流丽,有《射阳先生存稿》传世。另有小说集《禹鼎志》,已佚。又明末《淮安府志·艺文志》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皆著录其撰有《西游记》,故后世多以其为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认为吴撰《西游记》可能是一部地理或游记类著作。
二、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猜一猜。
2.学生自学生字生词,可以先用笔在文中画出来,再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注意读准“遂”“迸”“猕”“劣”等易读错字的读音。
(2)注意读准多音字“呵”,在本文中“呵”用作语气词,同“啊”,读轻声。
(3)理解词语。
①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写的是猴子的动作。
②可以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来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从“喜不自胜”中的“喜”字可以理解这个词语指的就是非常高兴。
③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石碣”指的是“刻字的石碑”,“大造化”指的是“大福气、大喜事”。
三、再读课文,弄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猴王出世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联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教师总结。(出示课件4)
课件4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的经过及他的生活环境。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一处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石猴出来后,将所见之景告诉群猴,并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安家,群猴按照先前的约定拜石猴为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弄清层次,从而做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精读课文,读懂文意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大致猜读后继续往下读。
(一)学习“石猴出世”。(板书:石猴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文中较长的、难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第一处难理解的句子。(出示课件 5)
课件5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写了石猴出世前的环境及出世的过程)
②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③出示“仙石迸裂”那一瞬间的图片。(出示课件6)结合图片和的图片“仙石迸裂”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石猴与众猴不一样,他来历不凡,是由一块饱受日精月华的仙石迸裂而生的)
(2)第二处难理解的句子。(出示课件 7)
课件7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石猴日常生活的情形是怎样的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②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顽皮可爱……)
③指导朗读: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2.课文中有哪些经典而又难理解的句子呢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再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石猴出世的过程。课件生动的演示,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二)学习“发现水帘洞”。(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石猴动作的句子。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动作中感(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受到什么。
(出示课件8)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经跳入瀑布泉中,忽睁晴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可以通过想象画面、做动作来理解“瞑目蹲身”的意思。
从“瞑、蹲、纵、跳”等字可以感受到石猴机智勇敢、敏捷灵巧、本领高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从四次“看”,可以感受到石猴动作敏捷、观察细致,感受到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天气炎热,群猴到山涧中洗澡-闲来无事,前去寻找水源-找到瀑布-石猴率先跳进去,发现水帘洞)
(三)学习“石猴成王”。(板书:石猴成王)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 3、4自然段,画出描写群猴和石猴语言、动作的句子。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小结。
(1)从群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群猴的什么特点 (顽劣)作者为什么能把群猴的特点表现得这么传神 (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2)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 (聪明、机敏、勇敢、爽朗、坦率;做事有主见,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的材料)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4)石猴因穿越水帘洞而赢得了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进而理解“拱伏无违”“序齿排班”"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段话的意思。(石猴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石猴被拜为猴王)
3.指导朗读:读出石猴的生性顽劣、聪明和坦率。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想象语句,能帮助学生理解“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等词语的意思,感受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石凳上,众猴一个个俯首称臣的情景。
五、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石猴的什么特点 (出示课件9)
课件9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而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板书: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2.开展“故事大王”活动。同学们在课后先试着阅读《西游记》的一两个章节,再在班内讲述,最后评出“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使学生调动全身感官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将书面的语言文字内化为感官体验。
课后反思
教学时,教师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围绕“石猴出世、发现水帘洞、石猴成王”三个方面来读读、思思、议议;再让学生精读课文,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本次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石猴出世
猴王出世 发现水帘洞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石猴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