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课件1(新人教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柳永词两首》课件1(新人教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2 09: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一、词的发展脉络
二、四位词人的贡献
三、单元学习建议
1、每首词在课堂讲解之前都能做到大体熟读成诵,要养成强记 的习惯;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背诵练习,就可以说完成了学习任务的一半,不能等闲视之。
2、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的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
3、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
4、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
5、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阅读本单元的词,将柳、苏、李、辛的作品互相比较着鉴赏,领悟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简介柳永 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 ? ——梁衡《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 ——梁衡《读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 雨霖铃
柳永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到了晚年才考上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因排行老七,也称“柳七郎”。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作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多是长调。从他开始慢词开始盛行,打破了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柳永长期置身于秦楼楚馆,与歌妓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写男女风情、反映歌妓等下层市民生活的词较多。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告别恋人时所写。
婉约派 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有源,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学习目标:一、投入朗读品情感: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
二、鉴赏品读咀芳华:
通过分析语言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一、投入朗读品情感1、全词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2、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例三:?“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二、鉴赏品读咀芳华1、词中哪些事物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成为了词人抒发感情的依托之物? 2、这些依托之物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寒蝉、骤雨
烟波、暮霭
杨柳岸、晓风、残月悲哀的基调和黯淡的底色前途渺茫,愁云密布真景物:亲切、自然真性情:满怀离思 意象:诗人在诗歌作品中用来抒发感情的依托之物。雨霖铃(柳永)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上片:话别之时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无绪、泪眼、凝噎
下片:别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入情入景入境 的为“杨柳岸晓风残月”描绘一幅画面。送 别
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拓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