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重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
1.播放《红楼梦》插曲音频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频,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去了解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红楼春趣)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红楼梦》简介。(出示课件2)
课件2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长篇小说。书成于清乾隆间。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鸮所续。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经历以及其他红楼女子的生活经历为中心线索,真实而深入地描写了日益丰富的人性与生存环境(由社会制度、家族结构和礼教等构成)的冲突、人性被压抑的痛苦以及要求人性解放而进行的挣扎或反抗,生动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晴雯等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4.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课件3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小说家名露,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曹雪芹生于南京,早年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生活,受过良好的文化艺术教养,北迁后家道衰落,趋于贫困。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曾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乃高鹗所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次,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和同桌交流。
2.指名合作课文,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理解难懂的词语。
3.教师查学习效果,相机导。
对比识记:违--讳 梅--嗨 权--钗 敝--敞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为阅读和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大致弄懂课文内容并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小组交流说说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四、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一)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教师引导。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 为什么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小结。
(二)品读故事内容。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众人因拾到了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着去放风筝。(放风筝的起因)
(1)放风筝的起因。(出示课件4)
课件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众丫装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
众丫鬟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借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故事)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中你了解到什么 (挂在竹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2)接下来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 (出示课件 5)
课件5
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 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从宝玉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宝玉认出了竹梢上的风筝是谁的)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3)探春和黛玉是怎样劝说紫鹃的 (出示课件 6)
课件6
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民俗)从黛玉的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黛玉等人决定要放风筝)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注意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2.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主要叙述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放风筝的欢乐情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整理记录,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①丫头们的反应。(出示课件 7)
课件7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双子来。
联系上下文说说“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篡子来”的意思。(丫头们准备好放风筝的工具)
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是很欢乐。
②宝琴、宝钗和宝玉的话语。(出示课件8)
课件8
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细致的对话描写展现了和谐、欢乐的气氛,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众人兴致盎然。
③小丫头、探春和宝玉的对话。(出示课件9)
课件9
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从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丫头的惋惜、探春的善解人意和宝玉的兴致高涨。
④放风筝时发生的小插曲。(出示课件10)
课件10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了,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从对宝玉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宝玉因受人嘲笑而生气的心情。
⑤黛玉放飞了风筝。(出示课件11)
课件11
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雙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从对黛玉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黛玉的娇弱;从对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黛玉的祝福。
⑥故事的结尾。(出示课件12)
课件12
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 (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这个词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板书:姿态--飘飘飖飖)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板书:形状--鸡蛋、黑星儿)
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 (“一时”“一展眼”“一会儿”)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什么 (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就消失了)
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3)
课件13
课文写了宝玉和众姐妹因拾到了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着去放风筝。丫头们拿出了各种风筝。宝琴放起个大蝙蝠风筝。宝钗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又急又恼。黛玉放风筝时,众人都说能把病根儿带走。最后大家都把风筝放飞了。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学生:我对贾宝玉印象最深。他性格单纯喜欢玩闹,一点儿也没有公子哥的架子;他的大鱼风筝被丫鬟晴雯放走了,自己还没放过一回。却也不气恼;自己风筝半天放不起来,众人笑他,他恼得把风筝摔在地上,可以看出他的率性、纯真。
教师小结:从课文中对贾宝玉的描写来看,贾宝玉是个率直、纯真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特点。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学会了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板书: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自主阅读课后第33、34页的“阅读链接”,了解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并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林庚的散文《风筝》,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体会风筝的传承与发展。
3.从《红楼梦》中取你最喜欢的部分来阅读,体会《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感受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处。
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了解多读、多思考、多借鉴的好处。
板书设计
贾宝玉 红楼春趣 姿态:飘飘飖飖
林黛玉 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住
丫头们 形状:鸡蛋、黑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