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了解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和史学等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宋词与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苏轼。两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一座辉煌的宝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的一角,去感知它的博大精深,欣赏它的灿烂辉煌吧!
二、探究新知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4~55页的相关内容,思考:宋元时期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北宋开封最繁华的是何处?描述一下繁华景象?
提示: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最繁华地区:大相国寺。繁华景象:略。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第2段,分析瓦子出现的原因。
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3.教师提问:在开封的瓦子(瓦舍、瓦肆)里转一转,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买到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开展课堂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并进行描述。
4.多媒体出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教师提问: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提示:杂剧。
5.展示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教师提问:你知道以上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提示:依次为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
(二)宋词和元曲
1.多媒体出示《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朗诵诗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
提示: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3.教师引导:运用表格归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提示:
姓名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时代 北宋 两宋之交 南宋
经历 经济繁荣,家境优裕 前期生活稳定,后流落南方 曾参加抗金斗争,立志恢复中原
特点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后期渗透了忧伤情感 风格豪迈,倾诉了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教师提问:刚刚我们一起感受了宋词的风韵,那么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又是什么呢?
提示:元曲。
5.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7页的相关内容,指出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与其齐名的杂剧家还有谁?
提示: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其他杂剧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7.多媒体出示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图片。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资治通鉴》的体例、内容和地位。
提示:体例: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宋元时代感受了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在宋元时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