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秦、隋、宋 B. 秦、隋、元
C. 秦、元、明 D. 隋、元、明
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宋元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
A. 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B. 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
C. 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最主要是因为( )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 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线
D. 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著名导演执导的历史剧《梦回唐朝》,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
C. 玄奘西游天竺研习佛经 D. 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
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 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 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人,可是对唐代而言却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
A.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 玄奘西行
C. 遣唐使、鉴真东渡 D. 新罗留学生来到长安
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
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B. 唐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C. 宋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D. 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国家基本统一,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老师往往采取专题的形式来讲述历史,黑板上归纳了几个史实:科举制的完善、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老师要总结的主题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中华民族的汇聚与融合 D.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一体
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七年级(1)班第一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正在开展隋唐时期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请你帮助他们确立一个研究的课题(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
A. 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经济 B. 回族人在长安居住经商
C. 唐玄宗面试科举考生 D. 李白吟诵《蜀道难》
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下列历史人物与其事迹及作用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C. 玄奘——西游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
D. 赵匡胤——统一全国,重文轻武
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宋代江南某户家作客,你不可能遇到( )
主人盛上占城稻米饭 B. 主人家桌子上摆着瓷器茶水壶
C. 主人告诉您有些商人用纸币做买卖
D. 主人的儿子们在讨论昨日瓦舍中看的京剧
二、材料解析题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对外交往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篇】
材料一
(1)材料一是隋朝修建的哪一工程?它的修建有何作用?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荛。”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请列举他为践行此思想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文化篇】
材料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有人被称为“诗仙”,有的诗被称为“诗史”,有的诗平易近人,妇孺皆知。
(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谁是“诗仙”?谁的诗平易近人,妇孺皆知?
【对外交往篇】
材料四
图一 玄奘西行图 图二 鉴真东渡图
(3)根据材料四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两幅图片体现当时我国实行了什么对外政策?并归纳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作用?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什么?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是什么?有何用途?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略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通过题干“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霸局面,完成统一;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元朝结束了两宋时期政权并立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故B正确。
A.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并未实现统一,排除A。
CD.明朝推翻元建立,仍然是大一统局面,并未结束分裂,排除CD。
故选B。
3.【答案】B
【解析】略
4.【答案】B
【解析】略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唐朝时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所以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因此,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最主要是因为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正确。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
CD.这两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故CD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A
【解析】略
8.【答案】B
【解析】略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辽、宋、夏、金时期,我国有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元朝的大一统使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这段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在南宋完成。由此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是各民族不断交融,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故C符合题意。
A.夏商周时期特征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排除A。
B.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排除B。
D.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和题干,“科举制的完善、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均发生在唐朝时期,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故A正确。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特点,故排除B。
CD.中华民族的汇聚和融合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一体指民族融合的社会特点,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CD。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略
12.【答案】C
【解析】略
13.【答案】B
【解析】略
14.【答案】D
【解析】略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宋代,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故A说法正确。
B.宋代是我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故B说法正确。
C.宋代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C说法正确。
D.京剧是清朝形成的,宋代人不可能谈论到,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6.【答案】(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繁盛的表现,要求具备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及所学可知,唐朝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依据“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可知,唐朝中外交流频繁,依据“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可知,唐朝文化高度发达,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杭州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结合所学可知,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为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依据““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可知,杭州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第二小问,依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衣冠毕会,商贾云集”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南宋改都城为临安以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其人口多达百万,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也不受时间限制。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是著名的商业城市;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宋代杭商贸易发达等。
(3)本题考查元朝,要求具备解读和概括材料信息。据“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可知,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是元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盛与汉唐。
17.【答案】(1)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以民为本;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李白;白居易。
(4)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
【解析】(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图片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涿郡”“余杭”“洛阳”等关键词,可以知道是隋朝的大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采取的经济措施有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本题考查李白和白居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诗仙”指的是李白,“诗平易近人,妇孺皆知”是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人们称他为“诗仙”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4)本题考查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天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图片信息。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玄奘行图及鉴真东渡图都体现了唐朝的对外开放的政策。鉴真东渡日本及玄奘西游天竺取经都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
18.【答案】(1) 唐玄宗(李隆基).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答出两点即可)开元盛世(2) 曲辕犁 耕作;筒车 灌溉。
(3) 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 玄奘。《大唐西域记》。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可知,这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据材料二可知,左图是用于耕作的曲辕犁;右图是用于灌溉的筒车。这些新式工具的发明,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3)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可知,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