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第2课时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解读 1.结合图文材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提高地理实践力。3.结合资料,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
逐点探究(一)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必备基础]
1.外力的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
2.外力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涵义 影响或表现
风化作用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①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②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③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作用 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且发生位移的过程 ①流水侵蚀在山区下蚀作用强,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且凹岸侵蚀,凸岸堆积;②风力侵蚀主要表现为风挟带岩石的碎屑磨蚀岩石,在近地面最为明显;③冰川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搬运作用 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在自然力作用下,发生进一步较长距离位移的过程 ①搬运作用为堆积作用输送物质,不直接塑造地形;②风力侵蚀和风力搬运是相伴而行的
堆积作用 外力搬运能力减弱等原因使搬运物质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 ①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②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微点拨]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关键能力]
1.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3.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学科素养]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出了三峡的景色。如今,随着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三峡水库的蓄水,原先水流湍急的三峡水文景观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碧波荡漾的湖泊风光。
[思考探究]
1.材料中显示的长江三峡河段“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体现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有哪些?
提示:流水作用中的堆积作用、搬运作用和侵蚀作用。
2.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3.如今的长江三峡库区段呈现出的流水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哪种?判断理由是什么?
提示:流水堆积作用。
理由:三峡大坝的修建,阻挡了河水的快速流动,形成了大面积的水库,水流速度大大减缓,侵蚀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
[训练评价]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1~2题。
1.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1.C 2.A 第1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由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佳。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堆积作用
4.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强弱 B.风力作用
C.温度变化 D.生物活动
解析:3.C 4.C 第3题,在温度、水及生物等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故选C。第4题,图中白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晚岩石内部温度高于表面,温度的变化是Ⅰ、Ⅱ所示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主要原因,故选C。
5.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貌景观为______________。
(2)简述图示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
(3)该地貌景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分布较多,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所示地貌景观为沙丘,属于风积地貌。第(2)题,该图所示景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显著,基岩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砂砾,西北地区多大风,风力挟带沙粒,当受到一定条件的影响导致风速降低,风力搬运能力减弱,沙粒沉积,从而形成沙丘。第(3)题,注意结合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作答。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处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有利于基岩的风化,沙粒较多;其次,正是由于气候干旱,导致地表植被稀疏,有利于沙丘流动,在一定的条件下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所以该地貌景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分布较多。
答案:(1)风积地貌(沙丘)
(2)基岩风化形成砂砾等;风力挟带沙粒;当风速降低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3)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作用强;地表植被稀疏,利于沙丘流动。
逐点探究(二)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特点
[关键能力]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切侵蚀 侧向侵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2.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示意图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学科素养]
一般情况下,急流流经平坦地区时,易形成曲流。位于嘉陵江畔的南充市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嘉陵江属典型的山区河流,山高谷深,滩险流在南充一带出现罕见的深切曲流群。南充青居曲流是世界两大曲流之一,中国唯一359度曲流(如下图所示)。曲流在青居古镇东面的上码头折向西,往南,再北上,经九曲回肠的蜿蜒曲折17.5 km后,又回到了青居古镇东面的下码头,俗称359度回旋,曲流系数42.75、封闭率0.98,形成了罕见的“行船走一天,步行一袋烟”的地貌奇观。近年,嘉陵江流域统一规划,在青居镇附近裁弯取直,修建了发电站、船闸和泄洪闸为一体的若干梯级枢纽设施。
[思考探究]
1.简述嘉陵江深切曲流群形成的地质过程。
提示:初始地形平坦,河流侧蚀明显,形成曲流;地壳抬升,河流下蚀强烈,曲流深切。
2.在曲流处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凹岸水面壅高,凸岸水面降低,进而导致垂直方向上水流运动形成弯道环流。下图为青居曲流AB处的弯道环流示意图,请在图中标出A、B位置,并用箭头画出表层水流流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提示:绘图如下:
3.试分析梯级枢纽建设对曲水镇附近河流故道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提示:附近来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变小,水生生物生长空间变小;同时水域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可能导致生物死亡;水域封闭,鱼类洄游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
[训练评价]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
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
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
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2.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
①冰川侵蚀 ②地壳隆起 ③侧蚀 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解析:1.B 2.D 第1题,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第2题,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③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②地壳隆起,地势落差大,河流⑤下切侵蚀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因此顺序是③—②—⑤。
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洪积扇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①地形平坦,汊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3.B 4.C 第3题,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并非只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①错,③正确;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也并非只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存在,②错,④正确。第4题,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汊流较多,地处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附近,受波浪的影响明显,①错,②正确;三角洲地处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附近,受海洋或湖泊(有时候为咸水湖)的影响较强,土壤盐碱化明显,土壤并不肥沃,而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土层深厚,土壤较为肥沃,③错;三角洲地区沙洲、沙岛发育,④正确。
5.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下面是三种堆积地貌图。
(1)A、B、C三幅图所示分别是哪三种河流堆积地貌?
(2)图A所示冲积扇从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如何变化?为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A由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属于洪积—冲积平原;B由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属于河漫滩平原;C由河流入海泥沙堆积形成,属于河口三角洲。第(2)题,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外力搬运能力的强弱有关,图A表示洪积—冲积平原,从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流速变慢,流水搬运能力下降,因此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从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答案:(1)图A:洪积—冲积平原;图B:河漫滩平原;
图C:三角洲。
(2)从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原因: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流速变慢,流水搬运能力下降,导致泥沙堆积。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体系构建]
[学以致用]
1.暑假的研学旅行,使来自山东青岛的学生大开眼界,有位学生写下了如下的游记:
……
骄阳似火,我们从宾馆出发,坐了八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魔鬼城。
我们坐着观光车,一路饱览魔鬼城的风光。魔鬼城里到处都是高低不平的山丘。因为风雨的不断侵蚀,才形成了这样奇奇怪怪的石层。有的像蹲坐着的豹子,正抬头眺望远方;有的像漂亮的维吾尔小姑娘,向我们微笑;还有的像两张表情丰富的人脸,人们称它为魔鬼夫妻。
魔鬼城形状各异,颜色也不同。山丘表面有土黄色的,也有红色的,还有黑色的。魔鬼城白天很热,地面都被晒裂了,但红柳还是能相安无事地在这里生存。
走出魔鬼城,我赞叹道:大自然如同魔术师一样,创造出无限精彩!……
请思考:青岛学生此次研学参观的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该魔鬼城的形成与哪种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提示: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气候干旱,年温差、日温差较大。该魔鬼城的形成主要是受风力的侵蚀作用。
2.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殊不知桂林山水的“魂”在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我国的桂林地区早在数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含有石灰质的沉积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了3 000多米厚的石灰岩。后来受内力作用影响,桂林地区地壳抬升形成陆地,石灰岩出露地表。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广泛,可溶性和透水性好。而桂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且当地地势东、西、北面高,中南部较低,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积聚。在流水的溶蚀、冲刷等作用下,当地地表物质不断被带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峰林景观;地下的裂隙在地下水的溶蚀下也逐渐加宽加深,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道。
请思考:桂林地区巨厚石灰岩的形成反映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如今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反映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此地区常常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与其地貌特征有何关联?
提示:石灰岩的形成反映出的是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反映出的是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该地区因喀斯特地貌广布,裂隙发育,地表水难以留存,因此常会面临地表水缺乏的困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