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3.2.2 第二节 第2课时 季风与季风气候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案】3.2.2 第二节 第2课时 季风与季风气候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1-29 11:1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2课时 季风与季风气候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素养解读 1.通过图表资料及相关视频资料,运用综合思维,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产生的影响。2.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从区域认知的角度了解东亚季风的风向变化,探究其成因,进而掌握南亚季风的成因和风向的季节变化。3.通过图表、微课及文本等资料,分析季风气候的产生、特征及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逐点探究(一)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产生的影响
[必备基础]
1.原理
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差异。夏季,陆地升温于海洋,形成气压;冬季,陆地降温于海洋,形成气压。
2.南、北半球的差异
(1)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状分布。
3.具体表现(北半球)
(1)由图1可知,1月份(冬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M亚洲高压,切断了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①M的形成:1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降温,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亚洲)高压。
②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形成: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2)由图2可知,7月份(夏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N亚洲低压,切断了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①N的形成:7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升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亚洲)低压。
②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的形成: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关键能力]
1.海陆气压中心形成的原理——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冬、夏季增温和冷却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全球性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利用图示理解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具体分析如下:
(1)北半球7月份的气压中心
北半球,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2)北半球1月份的气压中心
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2.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
(3)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
[学科素养]
夏威夷高压是活跃在太平洋的高压中心,中心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在不同季节其中心所在的纬度位置会发生变化。夏季高压中心气压值高,控制范围大,中心附近约位于37°N附近。同时其高压脊控制范围还向西扩大,我国东部沿海受其影响,气旋活动频繁。冬季气压中心气压值低,控制范围小,中心附近约位于30°N附近。下图是夏威夷高压位置图(7月)。
[思考探究]
1.结合夏威夷高压的位置分析夏威夷高压的形成原因。
提示:夏威夷高压实际上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留在海洋上的部分。
2.分析夏威夷高压发生季节移动的原因。
提示: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也会发生季节移动,导致夏威夷高压控制区有季节变化。
3.说明7月亚洲东部盛行风及其成因。
提示:7月亚洲东部盛行风为东南季风,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训练评价]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图完成1~2题。
1.对于该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于验证热力环流
B.该实验的目的在于确定沙石和水的比热容的大小
C.该实验在于验证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该实验能够准确表达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气压差异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1.C 2.C 第1题,由图示实验信息可得,沙石和水的比热容不同,沙石吸热快放热快,水吸热慢放热也慢。这个性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似,陆地白天吸热快,温度高,海洋吸热慢温度低,夜晚相反。故选C。第2题,A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其形成原因是太阳辐射及重力能,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为暖锋示意图,其是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图反映的是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而产生的海陆风,符合题意,故C正确;D图为迎风坡形成的地形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读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空气柱形成的气压中心将所在的气压带切断。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a、b两图的正确说法是(  )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4.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解析:3.A 4.B 第3题,a图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判断为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故此时为北半球冬季;b图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判断为低压中心,即亚洲低压,故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故选A。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亚洲高压位于60°N附近,故切断了60°N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故选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北部,由70多个小岛组成,大部分岛屿为火山岛,部分火山仍有间歇活动。在群岛附近海域总是不定期地出现白色浪花,数以亿计的海鸟和成百上千的座头鲸会出现并追逐浪花,随着浪花的消失,它们也逐渐退去。据考察队探究发现这些海鸟和座头鲸是被该地丰富的深海磷虾所吸引。下图为群岛所处的位置。
(1)判断北半球的季节并说明图中气压中心的形成原理。
(2)群岛上多苔藓、草甸,无高大树木,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上图可知,海洋上是阿留申低压,陆地上是高压,应该在北半球的冬季。图中气压中心的形成主要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2)题,群岛上因为火山活动众多,所以多火山熔岩,不利于植被生长;该地盛行西风,风力大,不利于树木生长;受暖流的影响,多暴风雪,不利于树木生长。
答案:(1)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陆地高压将位置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停留在海洋上,形成图中的低压中心。
(2)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熔岩不利于植被生长;位于盛行西风带,洋面广阔,风力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岛屿面积小,海洋性强,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多雪雾。
逐点探究(二) 季风与季风气候
[必备基础]
1.季风
(1)概念:大范围地区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
(2)形成:海陆热力差异是主要原因,以亚洲东部季风的形成为例:
①冬季,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此时,东亚盛行西北风,南亚盛行东北风。
②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微点拨] (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2)太平洋与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巨大,在冬、夏季产生了最为显著的气压差异,因而使亚洲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青藏高原的隆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亚洲的季风。
2.季风气候(以亚洲季风为例)
季风类型 风向 气候特征
温带季风 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 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热带季风 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
[关键能力]
1.示意图说明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分析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拓展延伸] 东亚和南亚的冬季风在风向、性质及势力方面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距冬季风源地不同。南亚地区纬度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较远,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逐渐由西北风偏转成东北风,气流也变得温暖干燥,势力相对减弱,弱于势力强大的夏季风(西南季风)。
[学科素养]
现代气象学意义上季风的概念是17世纪后期由哈莱(Halley)首先提出来的,即季风是由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差异形成的,进而导致了大气中气压的差异。到18世纪上半叶,哈得莱(Hadley)对季风模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点是公认的,即: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候变化。下图是世界季风范围示意图。
[思考探究]
1.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
提示: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2.分析B地区夏季风的形成过程。
提示:B地区夏季风是西南季风,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时,受到地转偏向力右偏作用,形成了西南风。
[训练评价]
云南省水能资源储量大,水力发电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云南省却出现了“弃水”(专指在水电站发电能力下可用来发电而因各种原因所致实际未用于发电的水量)。据此完成下题。
1.云南省“弃水”最多的季节,盛行(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解析:选D 分析材料可知,“弃水”应发生在河流流量大的季节。云南省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而给云南省带来大量降水的为西南暖湿气流,D正确,A、B、C错误。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
A.春季盛行风 B.夏季盛行风
C.秋季盛行风 D.冬季盛行风
解析:2.B 3.D 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居住片区Ⅰ位于该居住区的东北方向,应具备冬季防风的作用,居住片区Ⅱ位于该居住区的西南方向,应具备夏季通风的作用;横向错列排布的布局方式,使楼间空地的延伸方向与夏季盛行风(西南风)的风向大体一致(如图所示),有较好的通风效果,故选B。第3题,该地位于东北平原,临近冬季风源地,因此冬季风较强;读图可知,该居住区的两个出入口均靠近居住片区Ⅱ,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因此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冬季盛行风,选项D正确。
4.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作了关于“季风环流”的探究。结合探究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探究名称:季风环流
探究资料: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 存在显著的季风现象。下图示意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探究思考:
(1)判断图示月份,并说明理由。
(2)指出该季节印度半岛的盛行风向,并说明形成原因。
(3)分析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亚欧大陆出现高气压,太平洋出现低气压,应为1月(冬季)。第(2)题,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第(3)题,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我国北方由于受冷高压影响,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
答案:(1)1月。亚欧大陆出现高气压(或太平洋出现低气压),气温低。
(2)东北风。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
(3)受冷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
[体系构建]
[学以致用]
1.热带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赤道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季风)汇合而形成的狭窄的气流辐合区,也是多雨带。在30°E以西的非洲地区,由几内亚季风与其他偏北风构成了热带辐合带。
请思考:概括30°E以西的非洲热带辐合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述该辐合带上多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分布特征:一年中全部都位于北半球,呈南北来回摆动。原因:在非洲热带辐合带上,有来自低纬度地区的大量暖湿水汽,产生大范围的空气对流,水汽不断上升,形成厚厚的积雨云,常伴有雷暴、大风、多雨等天气现象。
2.公元208年农历十一月,曹操率83万大军攻打东吴,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准备以区区数万之众与曹军在赤壁决战。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准备大破曹军。施苦肉、献连环、借雕翎、杀蔡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请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说法?
提示:赤壁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应盛行西北季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