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9 22: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忌惮(dàn) 行辈(háng) 凫水(fú) 戛然而止(jiá)
B.脑畔(bàn) 眼眶(kuàng) 喘气(chuǎn)米酒油馍(mó)
C.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奇伟磅礴(bó)
D.斡旋(wò) 静穆(mù) 争讼(sòng) 夜深星阑(lá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怠慢 茂腾腾 耐人寻味 戛然而止
B.讫立 宝塔山 大彻大悟 红旗飘飘
C.眼眶 写包票 叹为观止 人情事故
D.振撼 一股劲 垂珠联珑 汪洋恣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在商场里看到一条名牌裙子极其精美,天衣无缝,一时冲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把它买了下来。
B.有个气血方刚的“大丈夫”听说妻子生的是女孩,竟冲进产房,让在场的医护人员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D.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12月13日,学校举行《勿忘国耻,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主题教育活动,师生通过降半旗和默哀的形式,为30万死难者致哀。
B.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C.余光中逝世的消息在朋友圈里都被转疯了,转发的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
D.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陕北腰鼓有着悠久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发展历史。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6.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4分)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956年2月29日夜)
(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 (人名)的家书,“书”指的是 。(2分)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奥地利伟大作曲家莫扎特?(2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
有资料显示,我国668座城市,2/3被垃圾环带包围。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今年还在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在填埋、堆肥以及焚烧等三种垃圾处理方式中,主要采用填埋处理。
材料二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英国每个家庭都有三个垃圾箱:黑色,装普通生活垃圾;绿色,装花园及厨房的垃圾;黑色小箱子,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园及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眼镜、家具等42种垃圾则由专门机构定期回收。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并不是全国统一的,每个地方政府都有一些不尽相同的垃圾丢弃规定,但都很细致,一本《垃圾分类细则》往往长达20多页。如果不严格地执行垃圾分类的话,将面临巨额的罚款。
(1)探究上面的两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2分)
答:
(2)班级准备开展垃圾分类的主题班会,请你紧扣“环保”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宣传标语的下句。(2分)
上句:践行垃圾分类下句:
二、阅读赏析(57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题目。(9分)
宿桐庐江①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③非吾土,维扬④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①桐庐江:在今浙江桐庐境内。②此诗写于诗人赴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途中,当时他已年满四十。③建德:今浙江建德一带。④维扬:今江苏扬州,诗中的“广陵”“海西头”也指扬州。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一句所呈现的情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9.从写景角度看,下列诗句与“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写法不同的一句是()(3分)
A.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B.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孟浩然《南归阻雪》)
C.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D.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孟浩然《万山潭作》)
(二)阅读下面《社戏》中节选的语段,完成题目。(13分)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1.甲段从哪些角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
12.乙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13.甲、乙两段都有描写船快的句子,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4分)
(三)阅读下面的《安塞腰鼓》中节选的语段,完成题目。(16分)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14.文中画线部分是一组排比句,说说它的作用。(4分)
15.阳光本来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4分)
答:
16.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9分)
炉火
臧克家
①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籁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②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句,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③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④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湖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⑤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普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烟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脆的境界。
⑥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⑦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⑧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8.作者在文中直言“我爱炉火”,下列不能体现这种深情的一项是()(3分)
A.不听家人的劝告,独持异议,自找麻烦,几十年不安暖气。
B.寒冷冬日伴着炉火以及炉上水壶咝唑作响之声与客倾谈,便觉是赏心乐事。
C.振转不能安枕时,瞥看炉子里的红光,我便能心安入眠。
D.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
19.除了炉火的温暖外,作者还因为什么而始终留恋着炉火?(6分)答:
20.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21.题目是《炉火》,应紧扣炉火来写,但文中有两节,一节写了铜火箱,一节写了篝火,是否节外生枝,要不要删去?请说说理由。(6分)
三、作文表达(40分)
22.(2020·上海)题目:有一种甜。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