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阴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调查 高二地理(必修)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阴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调查 高二地理(必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1-22 15:13:45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调查
高二地理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纸上相应的方框内填写答案(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1—4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2.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
3.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减少污水排放量
4.图片中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读“我国某工业基地略图”,回答5~7题。
5.该工业基地为我国的
A.京津唐工业基地  B.辽中南工业基地
C.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6.该基地发展主导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丰富     B.农副产品丰富
C.水能资源丰富     D.煤铁资源丰富
7.就区域发展历史来说,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读我国某河流沿线地形剖面图,完成8~9题。
8.该河流可能是
A.京杭运河 B.黄河 C.长江 D.淮河
9.若借助该河流实施跨流域调水,沿途最不利于调水                工程实现其效益的因素是
A.沿途人口稠密,拆迁工程量大
B.地形起伏大,无法完成自流输水,动力投入大
C.沿途生产生活排污量大,易造成水源污染
D.沿线技术落后,无法提供技术支持
2006年12月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物质能发电示范项目在山东单县建成投产。生物质能发电主要是利用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也可以以城市垃圾为原料,采取直接燃烧或气化的方式发电。据此回答10~11题。
10.生物质能发电在我国发展的最有利条件是
A.大量富余人力资源?       B.生物质能资源技术水平高
C.气候雨热同期?????       D.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
11.下面对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B.优化产业结构
C.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
“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是2005年中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发展循环经济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都不是
13.下列农业生产符合循环经济特征的是
A.桑基鱼塘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大棚农业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造成大量废物,污染环境。据此回答14—16题。
14. “牧童经济”造成不了
A.沙尘暴加剧 B.农药污染 C.臭氧层“空洞” D.破坏性地震
15.下列属于“牧童经济”行为的是
A.黄河中游地区大量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B.发展科技,增产粮食
C.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水荒 D.黄土高原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16.下列关于该经济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不会出现
B.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模式
C.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D.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不可避免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17~18题。
17.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 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 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 C区域气候比较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河流两侧最突出的资源为
A.水资源   B.能源资源
C.森林资源 D.土地资源
20.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了这一地区的生态问题,说明了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
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2009年4月26日,海南省迎来成立21周年纪念日,结合下图,回答21~23题。
21.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              助的条件有
A.空运优势     B.劳动力优势
C.高海拨优势    D.国家政策优势
22.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主要得益于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              冷藏技术的发展
23.下列关于海南岛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相比,在海南发射给卫星的初速度较大
B.可在岛屿中部森林密集地区建设规模巨大的工业区
C.应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下表是我国某地1960~1975年有关数据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24~25题。
项目
1966年
1975年
耕地面积(万亩)
60
65
森林草地面积(%)
18
10
气温年较差(℃)
32
35
年降水量(mm)
450
380
水土流失范围


粮食平均亩产(Kg)
160
145
人口(万)
30
34
24.从表中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 B.年降水量减少,导致酸雨减少
C.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扩大 D.土壤污染严重
25.今后该地农业生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
A.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C.建立化工厂,发展乡镇企业
D.因地制宜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环境
读下图完成26~27题。
26.产生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矿 D.过度养殖
27.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
A.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C.全面封山育林,严禁人类进入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读“黄土堆积和基底地形图”。据此完成28~30题。
28.该地东部山脉是
 A.昆仑山 B.太行山 C.天山     D.大兴安岭
29.该地黄土来源于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30.下列耕作制度中,哪些应该改变
 A.轮作 B.轮荒 C.轮牧 D.休耕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纸上相应的方框内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我国江南与东北相比,发展农业优势自然条件是水热条件好
33.一般来说,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特征就越详细
34.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水平最高
35.人为原因是现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6.我国的水资源只能南水北调,不能北水南调
37.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基础上进行划分的
38.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39.西气东输很好地解决了东部地区缺能问题
40.我国要把发展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三、综合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本部分3小题,共30分)
41.读“某区域发展变化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交通方面变化特点是                    。
(2)若在该区域的a、b、c、d、e和f六地中规划布局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那么这两厂应分别布局在    地和    地。
(3)在区域发展的早期,该地第一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区域发展的中期,第二产业逐渐上升;在区域发展的晚期;产业比重最大的可能是第     产业。
42.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这项五中是②和⑤的含义分别是
       和      。
(2)从自然因素考虑,沼气利用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中,哪个更有利?    ,原因是                              。
(3)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各环节联系弱 B.集约化程度低
C.可持续发展 D.科技水平低
43.阅读“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中线调水工程的起点是__________
(2)从图甲和图乙看,中线与东线调水最大的区别是                
                          。
(3)在东线和中线中,可调水量较大的是    线,水质较好的是    线。
(4)南水北调工程可产生社会效益、       效益和生态效益。
命题、审校  王彩云
2012-2013学年度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调查
地理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30×2=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D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D
A
C
A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B
C
D
A
D
B
C
B
二 判断题(10×1=10分)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A
B
A
A
B
B
B
B
A
三 综合题(每空2分,共30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41.
(1)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周围出现卫星城  交通线路不断增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2)e d
(3) 三 
42.
(1)饲料加工    废弃物
(2)南方  南方气温较高,沼气利用时间较长
(3)C
43.
(1)丹江口水库
(2)中线基本上是自流输水,而东线穿黄前则要逐级提水。
(3)东  中
(4)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