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3 断章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阅读目标
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难点,涉及阅读提示
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仿写小诗。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思,提高自我思想境界,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断章》创作于 1935 年 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首诗虽只有短短 4 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道理。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诗歌派别——现代派
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它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提倡“诗的散文化”。
1. 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shì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形易错
如何理解《断章》中“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品名句
感思想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小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观念?
2
导思
1
关键词:情思、哲理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断章》中,诗人通过描绘两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用简单的意象,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宇宙中的事物是相互依存、普遍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这个事物和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板书设计
你在看风景——人在看你
断
章
明月装饰你——你装饰别人
互相依存
互相转化
课文细读品味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景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等。
课文细读品味
2.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课文细读品味
3.四幅画面相互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1.画面剪合,构思巧妙。
意象交叠组合成了两幅画面,每幅画面内部又有微妙的联系。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两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含蓄蕴藉,哲理丰富。
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句,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归纳总结
中国窗
在中国,窗户除了透进阳光和空气,更重要的是如同画框一般,让风景永远如画在眼前,并且随着四季轮回、风花雪月不断地变化着,颇有中国传统文化气韵,带着一股浓浓的欲说还休的意味。凭栏而伫,倚窗而立,大抵是迁客骚人们最热衷的姿态之一。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古代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室和堂之间的窗子叫“牖(yǒu)”,室的背面的窗子叫“向”。《说文解字》中说:“在墙曰牖,在屋曰窗。”由此可知,今天我们称为“窗”的装置古时叫作“牖”,就是安置在墙上可以开启的构件。而古时的“窗”其实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
最早的窗户是把一块不透明的木板挂在墙上,需要通风和透光的时候,用木棍支撑起木板。宋朝时,出现了样式复杂的窗棂及雕饰,这使得窗户又多了装饰的作用。
课文拓展积累
很早以前,人们用兽皮、树叶、芦苇等遮挡窗户,后来这种遮挡物逐渐发展为窗帘。唐宋时期,少数富人家用油纸来糊窗户。宋朝时,“明瓦”也开始用于窗户,其由透光性比较好的贝壳或云母等材料制成,明朝还出现了用羊角熬成液体制作的明瓦。明清时期,窗户纸广泛应用,晚清时期宫廷中换上了玻璃,玻璃得到普遍使用后,窗户纸就被舍弃了。
课文拓展积累(共18张PPT)
3 风雨吟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阅读目标
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难点,涉及阅读提示
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仿写小诗。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思,提高自我思想境界,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一场暴风雨把周围变得天昏地暗,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他写下了《风雨吟》。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1.舵( )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duò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形易错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 )奔头
( )奔跑
bèn
bēn
奔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舵( )舵手
航( )航行
舰( )舰艇
duò
háng
jiàn
请你体会一下《风雨吟》一诗中“海”这一意象的内涵。
析意象
感思想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小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观念?
2
导思
1
关键词:情思、哲理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残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时的勇气和责任感。
板书设计
风
雨
吟
风卷雨奔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舵手之心
勇往直前
课文细读品味
1.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卷”和“奔”,极为生动、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
课文细读品味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课文细读品味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1.[重点] 《风雨吟》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它们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缺乏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风雨如晦的中国,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的含义: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课文全篇探究
1.意象突出。
无论是第一节中“风”“雨”的意象,还是第二节中“海”“舟”的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突出的意象,营造了立体的画面,所以不论是风雨肆虐,还是大地被淹没,还是“我”在风雨之中掌舵,都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力。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立意向上。
前两节诗极力铺排渲染,突出风雨肆虐下大地被摧残的景象,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舵手”的责任,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责任感呢?本诗虽短,但立意积极向上,带给读者鼓舞和力量。
归纳总结(共21张PPT)
3 萧红墓畔口占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阅读目标
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难点,涉及阅读提示
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仿写小诗。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思,提高自我思想境界,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因《雨巷》传诵一时,故有“雨巷诗人”的美称。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又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诗歌派别——现代派
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它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提倡“诗的散文化”。
1. 漫( )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màn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 )占卜
( )霸占
zhān
zhàn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占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偏旁辩字法:
“墓”与“土”有关,指埋葬
死人的地方;
“暮”与“日”有关,指太阳
落山的时候;
“幕”与“巾”有关,指悬挂
着的大块布、绸等。
墓( )坟墓
暮( )日暮
幕( )开幕
mù
mù
mù
寞( )寂寞
馍( )蒸馍
膜( )面膜
mò
mó
mó
漫( )漫长
慢( )慢慢
幔( )幔帐
màn
màn
màn
词 寂寞 寂寥
同 两词都有“寂静”的意思。
异 侧重于“人”,多用来形容人的主观感受,有孤独的意思。 侧重于“环境”,多用来形容环境的客观状态,有空旷的意思。
例 ① 爸爸妈妈出差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很寂寞。
② 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处在这样寂寥的野外,诗人特别思念远方的家乡。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形容的对象不同。
这首小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观念?
感思想
预习思考问题
导思
1
关键词:情思、哲理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所行所思,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板书设计
萧红墓
畔口占
走六小时长途
放一束红山茶
在长夜里等待
卧听海涛闲话
思念亡友
课文细读品味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课文细读品味
2.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课文细读品味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1.[难点]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1)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
(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的性情、情感与见解。
课文全篇探究
1.言简义丰。
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的。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却又把“我”“你”的形象勾画得清楚明白,另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诗人的处境可知,诗句中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内涵和暗示。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木 瓜
《诗经·卫风》
原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精美的玉佩。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课文拓展积累(共12张PPT)
3 统一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阅读目标
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难点,涉及阅读提示
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仿写小诗。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思,提高自我思想境界,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船工号子》《海啸》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统一》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陈实译。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这首小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观念?
感思想
预习思考问题
导思
1
关键词:情思、哲理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统一》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意在告诉我们: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表象就能窥见单一的本质。
板书设计
叶一片
统
一
花一朵
树一棵
大地是一朵花
课文细读品味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1.[难点] 说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课文全篇探究
1.脉络鲜明,充满哲思。
前三行,诗人写自己的见解,以不同寻常的见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再以“因为”引领后三行,对前面自己的见解进行了阐释,脉络清晰。诗人用简单的意象,推演出世间万物的规律,用富有艺术感的描述,做出人生规律的解答,阐释了世界的统一性和其构成的更高层次的美——和谐的美,充满哲思。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共15张PPT)
3 月夜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阅读目标
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难点,涉及阅读提示
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仿写小诗。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思,提高自我思想境界,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初创阶段,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 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 “白话韵文” “国语的韵文”。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赏形象
感思想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小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观念?
2
导思
1
关键词:情思、哲理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月夜》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板书设计
霜风吹
月
夜
月光照
“我”
高树
萧森的环境
并立而不靠着
追求独立自由
课文细读品味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课文细读品味
2.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1.[难点] 《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我”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课文全篇探究
1.白话写成,精粹凝练。
这首诗只有四行,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但精粹而凝练,具有新诗之美。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