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岱山县大衢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岱山县大衢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2 15: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言文字运用(36分,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悲怆chuàng 跬kuǐ步 炽zhì热 溯shuò流光 面面相觑qù
B. 摭zhí拾 饿殍fú 给jǐ予  什刹chà海 按捺nài不住
C. 笔杆gǎn 诳kuáng语 吮shǔn吸 不啻chì 窗临远阜fù
D. 枕藉jiè 泥淖zhào 蛰zhé居 犄jǐ角 锲qiè而不舍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打夯 hāng 倾轧yà 甄zhēn别 岁稔rěn年丰 道行héng很高
B. 逮dài捕 剥bō花生 气氛fēn 敷衍塞sè责 奴颜婢bēi膝
C. 忖cǔn度 果脯pǔ 创chuāng伤 淙淙cōng 流水 纵横捭bǎi阖
D. 埋mái怨 寒伧chen 行háng情 随声附和hè 拾掇chuō 屋子
3.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
B.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付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C.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恳的泥土之上。
D.在数千年来不记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澜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及其崇高的幻象……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发韧 蜇伏 恪尽职守 挥斥方遒 B.同侪 亲睐 责无旁待 一筹莫展
C.翱翔 桎梏 春意阑珊 酒阑灯灺 D.竣工 辩论 飞扬拔扈 耆艾之年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刚进入南海学校的高一新生来说,同学之间要相敬如宾,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B.生态危机,让我们对“像山那样思考”这个诗意表述背后的真知灼见有了更深的理解。
C.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D.在今年的校运会上,高一XX班的同学顽强拼搏,终获冠军,铩羽而归。
6.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浸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B.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C.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酒驾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D.经过了几年的惨淡经营后,小李家的杂货铺生意终于出现了转机。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建设部要求,各地要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B.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C.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起色。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
①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②它是在想——我怎么变得成熟
③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④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⑤感谢阳光,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⑥不是自我陶醉 ⑦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A.⑥④③⑦②①⑤ B.②⑥③④①⑦⑤ C.②④③①⑦⑤⑥   D.⑥②④③⑦①⑤
9.下列对课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
B.《江南的冬景》:“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明朗”,明快、晴朗。既指自然环境,更指人的心境:愉快、惬意,毫无压抑之感。
C.《赤壁赋》: 通过叙事,把景与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同时又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我心归去》:“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这里是被夸张了的细节,写出了自己的寂寞孤独与空虚。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也称“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沁园春》《水调歌头》《永遇乐》等都是词牌名。
B. 《劝学》(节选)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所著。
C.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学不可以已”是他《师说》中的名句。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沉沦》,话剧《茶馆》、《龙须沟》。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举匏尊以相属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明白 正襟危坐:危险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取之无禁:尽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的道理 位卑则足羞:卑鄙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 哀吾生之须臾
B.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吾尝终日而思矣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D.而耻学于师 月出于东山之上
1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望西山,始指异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日与其徒上高山
D.侣鱼虾而友麋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6.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而今安在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没有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是用心浮躁。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地位卑下的人则足以感到羞耻,官位高的人则阿谀奉承。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有各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D.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至。
每天与那些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幽泉和怪石,不远的就不到。
18.划分下列句子的成分(2分):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 状语[ ] 补语〈 〉 更让我动情的,则是从不少年轻人身上反映出的心灵美。
③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④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⑥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
C.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D.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30 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B.早在17-18 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常繁盛。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C.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
21.依据文章,概括“西方中心论”的内容要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题。(16分)(25题4分,其余各题3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阎 纲)
⑴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⑵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⑶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⑷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⑻一天,又邂逅他和她,便提到《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⑼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又说:“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过一个鲁迅。”
⑽他丰满而瘦小,富有而简陋,平易而固执,谦逊而倔强,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寂寞啊寂寞,孤独啊孤独。”(《病妻》)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22.请举出原文中吴冠中“穷”的几个例子。(3分)
23.文章写吴冠中,为什么在文中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3分)
24.请赏析“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25.第⑧段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原因。(4分)
26.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中的意味。(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31题。(15分)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①;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②,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③,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
注释: ①睥睨:城上的矮墙。梁欐: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 ②箭:小竹子。 ③数(cù):密。偃:俯。
2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逾黄茅岭而下:越过 B.有积石横当其垠:边际,尽头
C.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罢了 D.更千百年不得售其伎:经历
2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寻之无所得 知不可乎骤得 B.故为之文以志 为睥睨梁欐之形
C.为睥睨梁欐之形 环之可上 D.益奇而坚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29.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句记叙作者寻找小石城山一事,行文平淡,却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因怀才不遇而借游赏自然、寻幽探奇以排遣时光的心态。
B.“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可见小石城山之幽,“环之可上,望甚远”可见其高旷;“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则显其奇丽。
C.第二段借像小石城山那样美好的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一事,表达作者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自己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D.小石城山之美使作者确信世上无造物者,而把这样美的事物安置于荒僻之处无人赏识,又使作者怀疑世上有造物者。
30.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3分)
②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涵虚,包含天空,指水映天空。
31.结合诗句说说第二句中的“平”字好在哪里?(2分)
32.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2分)
33.名句填空 (共10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②看万山红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不与培塿为类。

四、作文(60分)
苏东坡从赤壁无边的江山风月中获得了精神的寄托,谪居黄州,依旧长啸放歌,快意人生;柳宗元从永州的奇山异水中寻到了自身人格的参照,寄身蛮荒,仍能寄情山水,聊以忘忧,这是自然美的力量。作为读者的我们,品读两位大家的散文,不由为他们“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为廉”的情怀所动,更为他们身处逆境却不改乐观旷达的襟怀所动,这是文学美的力量。如若我们能以苏柳的人格为榜样,身处人生困厄之时,依旧像一枝坚韧的芦苇,面对霜雪,敢于扬起倔强的脑袋,这,便是精神美的力量。
请以“美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有自己的思想,有真情实感 ②书写整洁、美观。③角度、立意自定 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⑤不得抄袭。Power b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doc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写法1分,作用2分。
24.使用倒装句式强调了“缓缓地,一步一步”,同时运用短句,放缓节奏,以细腻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吴先生对病妻的悉心呵护,表达了作者的感动和赞美之情。
25.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真切形象地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吴冠中用普普通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
26.答案1:本文记述了吴冠中作为大画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我的邻居”一词点明了写作的视角,塑造了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用“我的邻居”这一称谓,表现并赞美了吴冠中淡泊简朴、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理解文章内容1分;作用2分,其中写作视角1分,标题的抒情作用1分。
答案2:“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三、27.C 28.A 29.D
30.翻译①略,②见译文
31.⑴平,是平齐(持平)的意思。清澈的溪水很多很满,与岸平齐, 周围的几户人家也很安静。“平”字既呼应了前文的“积水涵虚”,同时为下文写溪水似鉴埋下伏笔。
⑵平,是平静的意思。溪岸边的几户人家十分宁静,周围的环境也很安静,溪面上波纹不起。“平”字,既写出了四周环境的安宁,同时为下文写溪水似鉴埋下伏笔。
【两个角度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32.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
33.默写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