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30 15: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如下面三则材料,对此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宋代手工业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制瓷中心在江南地区商业大都市开封和杭州,商港广州、泉州,出现纸币农业“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
A. 农业技术发达 B. 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C. 商业贸易繁荣 D. 经济重心移到南方
宋朝时期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其原因有(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⑤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宋朝进行了探究活动, 以下是小华同学搜集的图片资料, 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B. 宋代商业的繁荣 C. 宋代农业的繁荣 D. 宋代经济的发展
图所示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两宋时期科学技术的发达 B.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友好
C.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 D.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的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下列关于宋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稻产量在宋朝居于粮食作物的首位 B.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C. 广州、泉州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D. 开封是世界上第一大商业都市
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鼓励对外贸易。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
②造船业世界领先
③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商帮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英国经济史专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中估算宋朝的人均GDP约为450到600美元,尤其是南方的经济,更是领先北方。宋代南方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②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引进了日本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张岂之说:“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有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南宋政府外贸收入增加的原因有( )
①社会相对安定,生产技术先进 ②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 ③国家采取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发达 ④海外贸易发达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不能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 南宋对外贸易发达
C. 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 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有渔民潜入南澳岛海底作业时,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南澳1号古船”)。据报道,从古船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出自于“瓷都”。在宋朝时被称为“瓷都”的是( )
A. 临安 B. 东京 C. 广州 D. 景德镇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这一谚语能够佐证中国古代( )
A. 民族交融不断深入 B. 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海外贸易遍及世界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反映了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谚语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③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三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请你概括一下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图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名称是什么?最先在哪一地区使用?
(3)材料二中图二是宋朝的瓷器。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江西的哪个地方?
(4)材料二中图三是宋代普遍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秧马”,它是用于哪种农作物的种植?
(5)如果你选用材料二中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图片所示为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新生事物。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较小到的破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抵御灾害的作用
材料四:
朝 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在哪些领域的发展情况?

(2)材料二说明宋朝时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古代经济发展发生这种变化是原因有哪些?
(4)你认为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题干体现的是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南方超过了北方。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南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导致宋代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D符合题意。
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D。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故①②③④⑤正确。
故选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根据图片信息“瓷器”“纸币”反映了宋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耕获图》反映了宋代农业的发展,所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宋代经济的发展。故选D。
4.【答案】D
【解析】略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故D说法不正确。
A.宋朝时,水稻产量居于粮食作物的首位,故A正确。
B.宋朝是时,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故B正确。
C.广州、泉州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故C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要求具备知识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解答】
①②③④.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过度发展。商业繁荣,主要表现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两宋时期的农业获得发展,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①②③④)。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④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①②④正确。
③晋商、徽商等大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③错误。
故选B。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理解问题。
【解答】
C.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①②④是正确的选项故C正确。
ABD.③说法错误,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故排除ABD。
故选C。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宋政府外贸收入大量增加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②④.依据课本知识南宋政府外贸收入大量增加的原因包括宋朝社会相对安定,生产技术先进,手工业技术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政府设市舶司管理、支持海外贸易,故①②④正确。
③.本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③。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题干信息“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反映了宋代商业十分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故排除AB。
C.题干信息“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表明宋代造船技术高超,故排除C。
D.题干中没有体现宋代纸币世界通用,因此,此项是不能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江南地区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著名的瓷窑包括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河南钧窑、浙江哥窑、浙江河南的官窑。其中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苏湖熟,天下足”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当时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的地区粮食产量高。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加上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很快。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故C正确。
ABD.题干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交融、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和海外贸易遍及世界无关,故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略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南宋时期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不合史实。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略
16.【答案】(1)社会风气开放;经济高度繁荣,商业十分繁华;文化高度发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中外交流频繁,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等。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繁盛的表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根据材料“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和所学可知,唐朝繁盛的表现包括,唐都长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唐朝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杭州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结合所学可知,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为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第二小问,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是由于南宋改都城为临安以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其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也不受时间限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是著名的商业城市;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宋代杭商贸易发达等。
(3)本题考查元朝,要求分析解读和概括材料信息。据“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分析可知,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是元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盛与汉唐。
17.【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交子;四川。
(3)景德镇。
(4)水稻。
(5)宋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2)本题考查北宋交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纸币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本题考查宋朝手工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图二是宋朝的瓷器。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4)本题考查宋朝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三是宋代普遍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秧马”,它是用于水稻的种植。
(5)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要求综合分析归纳。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选用材料二中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宋代经济的发展。
18.【答案】(1)手工业、农业、商业。
(2)经济重心南移。
(3)原因有:北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或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4)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要求解读图片信息。根据材料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瓷器是瓷都,属于手工业;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属于农业的发展情况;“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属于商业。
(2)本题考查宋朝时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
(3)本题考查古代经济发展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和表格信息。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经济发展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或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4)本题考查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启示是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
第2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1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