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I(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I(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9 08: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
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蕴含着“合”的辩证思维。书法同其他艺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彼此吸收借鉴、各取所需,或者结合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那些带着远古气息的书法艺术经典,有书法形式的独立呈现,也有书法同其他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诠绎“合”的文化精髓的样本,也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书法课必须坚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和纽带,深刻影响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
书法具有附着文字的根性,这使得它成为一切艺术的基础语言,从古至今贯穿和渗透于艺术的创造活动中。我们的古人创造汉字,已经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字形。艺术创作视万物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精神化呈现即为艺术化形态。如此,书写汉字便具有了进入艺术的天然优势,与绘画、舞蹈、建筑、陶瓷、印章篆刻等诸多门类艺术,产生密切的共融、对应或转借的关系。
汉字书写作为语言符号元素,能表述艺术品的意义。镌刻或书写的汉字是视觉语言符号,而语言符号是人类思想、感情、知识交流的重要传播媒介。当书法附着于兼含艺术因素的器物、金石或建筑之上,器物、艺术品等便成为文字、书法应用的对象,文字、书法则是器物、艺术品等相关信息的记录和表达中介。例如,唐虞三代,刻凿或铸造于钟、鼎等宗庙祭器和乐器上的铭文,以简短的文字配合庄重美观的造型,成为原始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与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
汉字书写作为空间造型元素,会影响艺术品的面貌。书法之“像”植根于文字之“形”,而书法的字型与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的图形、造型联系最为密切。中国雕塑、雕刻所表现出的那种极端天真质朴的风格,不能不说是从碑版书法中获取灵感的结果。这种传统延续至今,许多雕塑、绘画融入了书法面与线的空间结构,被称为隐性的“书法”。
汉字书写作为内涵表达元素,是构成综合作品意境的点睛之笔,也是诗、画、环境艺术等意境的呈现手段。比如在中国画中,经常配上题签,书与画相得益彰。在艺术史上,诗书合一更为常见。那些以诸子百家、古典文学、佛教经文为基础文本书写、镌刻的艺术品,将书法艺术与语言艺术融合为一,是传统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这些作品究竟是称为书法还是诗文有时难以完全区分。例如,曹魏时的禁碑催化了墨迹的盛行,书法开始走向写本。写本不论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而言,都达到了极高水平,产生了以《兰亭序》为代表的大量意境超逸、精彩斑斓的诗书结合艺术品。同时,书法与文学、宗教艺术的节奏和意味相生相发,影响着书写者挥毫的抑扬顿挫、和谐变化乃至思维模式、自我情趣。
从书法同其他艺术结合融通的展示形式看,有的是以书法(文字)为主体,例如,环境艺术中的摩崖、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中来凿刻文字,是针对书法作品本身;有的则是书法(文字)作为其他艺术的配属,例如,龙门造像题记,书法(文字)是在一块块佛造像雕刻之下所做的标记、标识,属于依附性的,但仍能看出汉字在艺术融通中的纽带作用。
(选自钟海燕《汉字基因:书法同其他艺术融通的文化纽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可以以书法为精神化呈现,这使得书写汉字具有进入艺术的优势。
B. 镌刻或书写的汉字是视觉语言符号,它与其应用的对象如器物等相互结合后就能成为艺术品。
C. 中国雕塑、雕刻受到了书法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因而许多雕塑、雕刻等被称为隐性的“书法”。
D. 从书法同其他艺术结合融通的外在形式来看,书法(文字)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配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合”的辩证思维写起,指出书法既有其独立性,又与其他艺术互相融通。
B. 文章通过对习总书记的话语的引用以及对汉字和书法内在联系的分析,论证了观点。
C. 文章主体分别从书法的语言符号、空间造型、内涵表达等元素属性角度来进行论证。
D. 文中用以《兰亭序》为代表的诗书结合艺术品之例,证明书法能影响艺术品风貌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影响巨大,其原因是汉字结构一脉相承,没有变化。
B. 书法与绘画、舞蹈、建筑、陶瓷、印章等诸多门类之间能实现融通,共融是最主要方式。
C. 唐虞三代时,钟、鼎等宗庙祭器和乐器上刻凿或铸造的文字记录的是王公贵族的活动。
D. 因为曹魏时的禁碑的推动,书法开始向写本发展,写本取得的成就巨大,水平极高。
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是最能体现和印证“文学是人学”这一伟大论断的体裁。小说和人,天然地暗藏着一种神奇的对应关系,超越了小说的流派、题材、风格、时代和国界而存在。文本就是它的躯壳,故事脉络就是它的骨骼和神经,叙事文字就是它的肌肉和脂肪,故事内核就是它的大脑和心脏,一个完整的小说文本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系统。所以,小说之于人,就是一个情感复杂而且丰满的血肉之躯。
血肉之躯都是有性格的,也是有灵魂的。小说的性格就是它的个性,是区别于其他小说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鲜明的个性决定了小说的内在气质和艺术魅力。小说的灵魂决定了小说的主题,但小说的灵魂并非完全等同于小说的主题。它存在于主题之中,溢出主题之外,同时也分布在小说主干的各个环节。一部好小说的主题一定是由多重因素构成,是色彩斑斓的宏大乾坤。它与人的性格和情感一样,不会永远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一成不变,呈现出富于动感的“曲线之美”。小说主题的多元化与人的性格多元化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头脑简单、平庸无能的人,必定不是一个优秀的人。这种质量的小说就不是一部好小说。世界公认的经典小说都是智慧的、丰满的、复杂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力量,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所以它们也能够有资格成为人类的良师益友而得以永世流传。那么,人类从小说中获取什么?获取的就是有益于人类思想进步的健康的灵魂,让人类站在灵魂的窗口前用作品预设的角度去洞悉社会和世界。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国外的《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呼啸山庄》《红与黑》都是这样的作品。
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小说生命的血液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故事主线是它的神经中枢系统,每个句子都有它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密集的地方就是小说的痛点、亮点或敏感部位。鲁迅《阿Q正传》中阿Q画圆圈的细节,就是这样的痛点、亮点和敏感部位,是小说的灵魂栖居之所,也是作者匠心抵达之地。小说的灵魂不是主题的简单归纳和总结,是小说中流光溢彩的精神光照,是小说中的太阳,是小说的核心价值。在太阳的照耀下,它让读者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光亮,不仅决定着小说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也决定了小说的精神指向。小说的灵魂非常奇妙,有的洞若观火,有的雪藏很深,有的若隐若现、半遮半掩,但无论怎样一种表现形态,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它的强大存在。文学研究者通常会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去发掘它的思想艺术价值,本质上就是对作品灵魂的探寻。作品所建立的艺术空间和作品自身的气血脉络给研究者提供了基础和土壤,对作品灵魂的探幽析微和精准捕捉,才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所以,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以计数的文章,教科书上对它主题的归纳,总结,始终只能提纲挈领达其要旨,却未能概括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它将永远陪伴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时至今日,依然难以穷尽“红迷”的艺术梦想,红学研究领域仍然是四季繁茂,一代代研究者前赴后继,每一代人都会有新的发现。所有的发现都指向了小说灵魂的纵深处。
小说的灵魂来源于人物的灵魂。只有带着时代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灵魂才具有深刻性,并由此生发出小说的思想意义。小说的灵魂贯穿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端。从文本意义上讲,灵魂存在于文字之中,是形而下的客观存在。文字是非常奇妙的,一方面它以叙事的表象遮蔽灵魂,一方面又透过文字揭示灵魂。从精神层面上讲,灵魂存在于文本文字之外,是抽象的精神附着物,是弥漫在文本内部的一种深邃气韵。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领悟,曹丕所言“文以气为主”即为此意。这个“气”就是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内蕴。气的清浊强弱,直接影响到小说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
(摘编自李春平《小说的灵魂就像是太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灵魂决定了小说的主题,存在于主题之中的小说灵魂等同于它的主题。
B.世界所公认的经典小说能够成为人类的良师益友,是因为这些作品永世流传。
C.阿Q画圆圈的细节是《阿Q正传》的灵魂栖居之所,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匠心。
D.小说灵魂只要带着时代的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就具有深刻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立论后紧紧围绕小说的灵魂展开了论述。
B.文章列举中国四大名著和部分世界经典作品用来说明小说应该有性格有灵魂。
C.文章第三段举了鲁迅作品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
D.文章从文本意义和精神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了小说的灵魂对思想深刻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部小说能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是智慧、丰满与复杂结合体,还具有独特
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力量。
B.小说的灵魂决定着小说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以及小说的精神指向,可以让读者
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光亮。
C.研究《红楼梦》产生的无以计数的文章,概括了这部小说的全部信息密码,但“红
迷”却仍然没有止步研究。
D.“气”是作品展示出来的精神内蕴,它的清浊强弱可以直接影响小说的审美价值,也
会影响到小说的生命力。
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诗歌是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因为文学之反映现实经常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表现的,特别是古典的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一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古典抒情诗中就没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例如唐初王绩的一首名诗《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是隋末的遗民,对于唐代新的统一局面是怀着遗民的寂寞之憾的。这首诗的主题,所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也正是表达了这遗民之感的,可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唐初的名作,却并不因为这个主题,而是由于中间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醒目的形象。这形象比一切唐初的诗篇更早地反映出了在新的统一局面下和平的生活环境与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这也是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文学史上突出的价值。而这种对于时代的礼赞,它原是遗民的世界观中所没有的,却正是客观上现实存在的。这里客观的反映是突破了作者的世界观而出现的。然而一般的情况,在古典抒情诗里这样的现象是稀少的,至少是不明显的。
一般的情况,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世界观与它所孕育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这就必然发生一种现象: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不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因为认识既经常落后于形势,那么诗人能充分认识新的现实也就经常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同时诗人们要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与前一阶段所孕育成熟的性格也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这就不能那么紧凑地亦步亦趋了。事实上开元之初,继承了武则天王朝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是进入上升的高潮,然而诗坛盛况却还要等到开元中叶才更有力地普遍展开。
这就是说一种气象或风格孕育成熟,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远而如代表建安时代的诗人曹植,他的名作大部分是在建安的后期,有的则还到了建安之后。而历代归之于盛唐诗歌成就之一的岑参的大量边塞诗,却正是写在安史之乱前不久的。一个时代的影响之来既不是突然而来,一个时代的影响之去,也不会是突然而去。特别是在几千年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其发展原是缓慢的;人们需要十年八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充分认识它,乃是自然的事情。安史之乱作为唐代高潮的分水岭,也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分水岭,这意义当时人是很少察觉的,甚至除了李白、杜甫之外,诗人们几乎都没有反映这一重大的事件。特别由于从安史之乱到长安收复,为期不过两年,更容易使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不过是偶然短暂的不幸而已。那么安史之乱前,即使社会上黑暗面的抬头已经露出端倪,也就还难于立即改变开元盛世所长期孕育的普遍的生活感情。至于黑暗面与光明面的矛盾斗争这是任何时代都有的。
盛唐时期,其间的对比也是在渐变的发展中,总的说来,在天宝十载之前社会的精神面貌,光明面仍是占着上风的。其间虽然有矛盾、有曲折,总的是统一在一个发展的盛况中,这就是盛唐气象的依据。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盛唐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盛唐气象”指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中特有的蓬勃气象、发展盛况、精神面貌。
B.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一的,很少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
C.王绩的《野望》既有遗民之感,也客观上表现了新的和平生活环境与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
D.李杜的诗篇首先反映了安史之乱,这反映了他们作为伟大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举王绩名诗《野望》为例,意在说明其作为隋末遗民所怀有的寂寞之憾。
B.为了证明诗歌的时代精神会迟于现实的发展,使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
C.作者列举了曹植和岑参这两个例子,使论证饱满充实,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经常”“一般”“很少”“几乎”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表达严密。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笔下的诗篇,也会出现突破他的世界观的现象,但这是不多见的,至少是不明显的。
B.通常来说作者的世界观孕育了作者的性格,这二者又结合起来,决定了时代精神。
C.诗人的认识经常落后于形势,所以不能那么紧凑地亦步亦趋地反映时代精神面貌。
D.绝大部分诗人过分乐观,也不懂安史之乱的意义,所以他们的诗歌没有反映这段历史。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绥江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鱿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窅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一。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需求,自由创造。自由创造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大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看鲲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因此鲲鹏意象最终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寄托。
B. “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一文中获得统一,这是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
C.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赋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唐之标志。
D.鲲鹏意象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变,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逐渐完成的。
B. 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过程,也点明了能够转换的原因和转换后的意义。
C. 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D. 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证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采取了举例论证的方式。
3. 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
A. 李商隐根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
B. 戴望舒根据李憬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如丁香般的姑娘形象。
C. 曹雪芹根据《淮南子》中女蜗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通灵宝玉”的情节。
D. 关汉卿根据《汉书》中孝妇冤死的故事,在《窦娥冤》中虚构了窦娥发的亢旱三年之誓。
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汉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但我们如果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只能依靠文字。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跟其他文明的语言文字载体具有质的差异。
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为止可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这种文字被描述为构意文字,因为它的形体是按照它所表达的意义来构造的,汉字的形体跟汉字的意义密切相关,而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
汉字是承载中国文化最具象也最细节化的单元,与别国的文字对比,会发现汉字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它既有跟西方其他古老文字相通的一面,也有独特的一面。古埃及文字同样属于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中的“水”字描写的是埃及人所生活的那个地域的一条大河——尼罗河。但是,尼罗河和黄河相比落差其实非常大,中国人看到的水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中国文字中的水是截然不同的形式与方向,中国的水字不会出现古埃及的写法,古埃及也不会出现中国水字的构造。再以“男”字为例,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从有文字开始,男性是耕地的农夫,所以中国是田力为男;而古埃及的男人都是猎户,所以他们的“男”字又是另一种构造的表达。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字往往带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文化对相似的概念会有其个体化的表达方式。
再来看“门可罗雀”的“罗”字。在古代汉字中,“罗”表示捕捉,而捕捉不同猎物时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捕大象、捕野猪……捕什么猎物都要写成对应的形式。但是现代汉字就不能如此复杂,每一种捕获物都有对应的汉字,所以就要从中选择一个代表,最终因为鸟类是最常见的,所以汉字中的“罗”选择了追鸟的构造。比如“尽”的概念,在古汉字中是下面一个器皿,上面一只手,表示一个人在洗锅,而这个动作意味着饭吃完了。古人就是通过如此具象化的场景表述了这样一个抽象的含义,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先人在造字时付出的努力和令人惊叹的智慧。
除了社会生活的概念,自然生活的概念也在汉字中有场景化的表达。比如代表早上的“朝”字,由一堆草和太阳、月亮来构造。太阳在东边的草丛里,月亮在西边的草丛里面,这是只有早上才会出现的特定场景,所以这就是“朝”字。这些东西都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人文性。
汉字除了人文性,还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在中国古代,把“上善若水”“龙飞凤舞”等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器皿设计当中。如此,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融到我们现代的建筑、用具等设计当中,去挖掘古汉字的文化艺术特质,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格调,也更美好。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汉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 汉字与古埃及文字均属象形文字,但汉字更有个性,是中国文化个性化的表达。
C. 汉字的人文性体现在汉字将社会、自然的生活概念通过具体的场景来加以表述。
D. 现代人将古汉字的元素运用到各种设计中,使现代生活充满了汉字文化气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二段分析表意、表音文字的区别,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
B. 文章第三段列举“水”“男”二字,论证汉字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可感。
C. 文章第五段第一句话为过渡句,自然地连接了两个并列的段落,增强了文章逻辑性。
D. 文章紧紧围绕“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有理有据,说理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拼音文字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所以叫作表音文字。
B. 古埃及和古中国文字截然不同,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
C. “尽”字通过具象化场景表述了抽象的含义,体现了先人的智慧。
D. 中国古人把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设计中,表明汉字具有艺术性。
云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
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蕴含着“合”的辩证思维。书法同其他艺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彼此吸收借鉴、各取所需,或者结合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那些带着远古气息的书法艺术经典,有书法形式的独立呈现,也有书法同其他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诠绎“合”的文化精髓的样本,也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书法课必须坚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和纽带,深刻影响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
书法具有附着文字的根性,这使得它成为一切艺术的基础语言,从古至今贯穿和渗透于艺术的创造活动中。我们的古人创造汉字,已经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字形。艺术创作视万物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精神化呈现即为艺术化形态。如此,书写汉字便具有了进入艺术的天然优势,与绘画、舞蹈、建筑、陶瓷、印章篆刻等诸多门类艺术,产生密切的共融、对应或转借的关系。
汉字书写作为语言符号元素,能表述艺术品的意义。镌刻或书写的汉字是视觉语言符号,而语言符号是人类思想、感情、知识交流的重要传播媒介。当书法附着于兼含艺术因素的器物、金石或建筑之上,器物、艺术品等便成为文字、书法应用的对象,文字、书法则是器物、艺术品等相关信息的记录和表达中介。例如,唐虞三代,刻凿或铸造于钟、鼎等宗庙祭器和乐器上的铭文,以简短的文字配合庄重美观的造型,成为原始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与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
汉字书写作为空间造型元素,会影响艺术品的面貌。书法之“像”植根于文字之“形”,而书法的字型与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的图形、造型联系最为密切。中国雕塑、雕刻所表现出的那种极端天真质朴的风格,不能不说是从碑版书法中获取灵感的结果。这种传统延续至今,许多雕塑、绘画融入了书法面与线的空间结构,被称为隐性的“书法”。
汉字书写作为内涵表达元素,是构成综合作品意境的点睛之笔,也是诗、画、环境艺术等意境的呈现手段。比如在中国画中,经常配上题签,书与画相得益彰。在艺术史上,诗书合一更为常见。那些以诸子百家、古典文学、佛教经文为基础文本书写、镌刻的艺术品,将书法艺术与语言艺术融合为一,是传统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这些作品究竟是称为书法还是诗文有时难以完全区分。例如,曹魏时的禁碑催化了墨迹的盛行,书法开始走向写本。写本不论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而言,都达到了极高水平,产生了以《兰亭序》为代表的大量意境超逸、精彩斑斓的诗书结合艺术品。同时,书法与文学、宗教艺术的节奏和意味相生相发,影响着书写者挥毫的抑扬顿挫、和谐变化乃至思维模式、自我情趣。
从书法同其他艺术结合融通的展示形式看,有的是以书法(文字)为主体,例如,环境艺术中的摩崖、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中来凿刻文字,是针对书法作品本身;有的则是书法(文字)作为其他艺术的配属,例如,龙门造像题记,书法(文字)是在一块块佛造像雕刻之下所做的标记、标识,属于依附性的,但仍能看出汉字在艺术融通中的纽带作用。
(选自钟海燕《汉字基因:书法同其他艺术融通的文化纽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可以以书法为精神化呈现,这使得书写汉字具有进入艺术的优势。
B. 镌刻或书写的汉字是视觉语言符号,它与其应用的对象如器物等相互结合后就能成为艺术品。
C. 中国雕塑、雕刻受到了书法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因而许多雕塑、雕刻等被称为隐性的“书法”。
D. 从书法同其他艺术结合融通的外在形式来看,书法(文字)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配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合”的辩证思维写起,指出书法既有其独立性,又与其他艺术互相融通。
B. 文章通过对习总书记的话语的引用以及对汉字和书法内在联系的分析,论证了观点。
C. 文章主体分别从书法的语言符号、空间造型、内涵表达等元素属性角度来进行论证。
D. 文中用以《兰亭序》为代表的诗书结合艺术品之例,证明书法能影响艺术品风貌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影响巨大,其原因是汉字结构一脉相承,没有变化。
B. 书法与绘画、舞蹈、建筑、陶瓷、印章等诸多门类之间能实现融通,共融是最主要方式。
C. 唐虞三代时,钟、鼎等宗庙祭器和乐器上刻凿或铸造的文字记录的是王公贵族的活动。
D. 因为曹魏时的禁碑的推动,书法开始向写本发展,写本取得的成就巨大,水平极高。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与其应用的对象如器物等相互结合后就能成为艺术品”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当书法附着于兼含艺术因素的器物、金石或建筑之上,器物、艺术品等便成为文字、书法应用的对象”的信息可知,只有那些应用的对象如器物、金石或建筑等兼含艺术因素,才能成为艺术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证明书法能影响艺术品风貌的观点”分析不当。根据文中“书法艺术与语言艺术融合为一……这些作品究竟是称为书法还是诗文有时难以完全区分”的信息可知,应是证明了书法是作品意境点睛之笔的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其原因是汉字结构一脉相承,没有变化”分析不当,属于原因分析不当,由“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和纽带,深刻影响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的信息可知,其原因应是“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和纽带”。
B.“共融是最主要方式”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与绘画、舞蹈、建筑、陶瓷、印章篆刻等诸多门类艺术,产生密切的共融、对应或转借的关系”。
C.“王公贵族的活动”缩小范围,由原文“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与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可知,王公贵族的活动记录只是其中主要的部分,还有反映当时社会的其他记录。
故选D。
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是最能体现和印证“文学是人学”这一伟大论断的体裁。小说和人,天然地暗藏着一种神奇的对应关系,超越了小说的流派、题材、风格、时代和国界而存在。文本就是它的躯壳,故事脉络就是它的骨骼和神经,叙事文字就是它的肌肉和脂肪,故事内核就是它的大脑和心脏,一个完整的小说文本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系统。所以,小说之于人,就是一个情感复杂而且丰满的血肉之躯。
血肉之躯都是有性格的,也是有灵魂的。小说的性格就是它的个性,是区别于其他小说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鲜明的个性决定了小说的内在气质和艺术魅力。小说的灵魂决定了小说的主题,但小说的灵魂并非完全等同于小说的主题。它存在于主题之中,溢出主题之外,同时也分布在小说主干的各个环节。一部好小说的主题一定是由多重因素构成,是色彩斑斓的宏大乾坤。它与人的性格和情感一样,不会永远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一成不变,呈现出富于动感的“曲线之美”。小说主题的多元化与人的性格多元化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头脑简单、平庸无能的人,必定不是一个优秀的人。这种质量的小说就不是一部好小说。世界公认的经典小说都是智慧的、丰满的、复杂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力量,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所以它们也能够有资格成为人类的良师益友而得以永世流传。那么,人类从小说中获取什么?获取的就是有益于人类思想进步的健康的灵魂,让人类站在灵魂的窗口前用作品预设的角度去洞悉社会和世界。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国外的《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呼啸山庄》《红与黑》都是这样的作品。
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小说生命的血液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故事主线是它的神经中枢系统,每个句子都有它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密集的地方就是小说的痛点、亮点或敏感部位。鲁迅《阿Q正传》中阿Q画圆圈的细节,就是这样的痛点、亮点和敏感部位,是小说的灵魂栖居之所,也是作者匠心抵达之地。小说的灵魂不是主题的简单归纳和总结,是小说中流光溢彩的精神光照,是小说中的太阳,是小说的核心价值。在太阳的照耀下,它让读者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光亮,不仅决定着小说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也决定了小说的精神指向。小说的灵魂非常奇妙,有的洞若观火,有的雪藏很深,有的若隐若现、半遮半掩,但无论怎样一种表现形态,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它的强大存在。文学研究者通常会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去发掘它的思想艺术价值,本质上就是对作品灵魂的探寻。作品所建立的艺术空间和作品自身的气血脉络给研究者提供了基础和土壤,对作品灵魂的探幽析微和精准捕捉,才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所以,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以计数的文章,教科书上对它主题的归纳,总结,始终只能提纲挈领达其要旨,却未能概括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它将永远陪伴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时至今日,依然难以穷尽“红迷”的艺术梦想,红学研究领域仍然是四季繁茂,一代代研究者前赴后继,每一代人都会有新的发现。所有的发现都指向了小说灵魂的纵深处。
小说的灵魂来源于人物的灵魂。只有带着时代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灵魂才具有深刻性,并由此生发出小说的思想意义。小说的灵魂贯穿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端。从文本意义上讲,灵魂存在于文字之中,是形而下的客观存在。文字是非常奇妙的,一方面它以叙事的表象遮蔽灵魂,一方面又透过文字揭示灵魂。从精神层面上讲,灵魂存在于文本文字之外,是抽象的精神附着物,是弥漫在文本内部的一种深邃气韵。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领悟,曹丕所言“文以气为主”即为此意。这个“气”就是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内蕴。气的清浊强弱,直接影响到小说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
(摘编自李春平《小说的灵魂就像是太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灵魂决定了小说的主题,存在于主题之中的小说灵魂等同于它的主题。
B.世界所公认的经典小说能够成为人类的良师益友,是因为这些作品永世流传。
C.阿Q画圆圈的细节是《阿Q正传》的灵魂栖居之所,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匠心。
D.小说灵魂只要带着时代的印记、生命感受和人类共同价值观,就具有深刻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立论后紧紧围绕小说的灵魂展开了论述。
B.文章列举中国四大名著和部分世界经典作品用来说明小说应该有性格有灵魂。
C.文章第三段举了鲁迅作品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
D.文章从文本意义和精神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了小说的灵魂对思想深刻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部小说能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是智慧、丰满与复杂结合体,还具有独特
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力量。
B.小说的灵魂决定着小说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以及小说的精神指向,可以让读者
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光亮。
C.研究《红楼梦》产生的无以计数的文章,概括了这部小说的全部信息密码,但“红
迷”却仍然没有止步研究。
D.“气”是作品展示出来的精神内蕴,它的清浊强弱可以直接影响小说的审美价值,也
会影响到小说的生命力。
答案:
1.C( 3分)
A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小说的灵魂决定了小说的主题,但小说的灵魂并非完全等同于小说的主题。”可知,A项说法错误。B项根据原文“世界公认的经典小说都是智慧的、丰满的、复杂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力量,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所以它们也能够有资格成为人类的良师益友而得以永世流传。”可知因果关系错误。D项“只要……就”说法太绝对。
2.D(3分)
第四段从文本意义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证的是:“小说的灵魂贯穿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端。”
3.C( 3分)
根据原文“《红楼梦》产生了无以计数的文章,教科书上对它主题的归纳,总结,始终只能提纲挈领达其要旨,却未能概括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 可知C项说法错误。
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诗歌是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因为文学之反映现实经常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表现的,特别是古典的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一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古典抒情诗中就没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例如唐初王绩的一首名诗《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是隋末的遗民,对于唐代新的统一局面是怀着遗民的寂寞之憾的。这首诗的主题,所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也正是表达了这遗民之感的,可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唐初的名作,却并不因为这个主题,而是由于中间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醒目的形象。这形象比一切唐初的诗篇更早地反映出了在新的统一局面下和平的生活环境与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这也是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文学史上突出的价值。而这种对于时代的礼赞,它原是遗民的世界观中所没有的,却正是客观上现实存在的。这里客观的反映是突破了作者的世界观而出现的。然而一般的情况,在古典抒情诗里这样的现象是稀少的,至少是不明显的。
一般的情况,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世界观与它所孕育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这就必然发生一种现象: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不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因为认识既经常落后于形势,那么诗人能充分认识新的现实也就经常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同时诗人们要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与前一阶段所孕育成熟的性格也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这就不能那么紧凑地亦步亦趋了。事实上开元之初,继承了武则天王朝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是进入上升的高潮,然而诗坛盛况却还要等到开元中叶才更有力地普遍展开。
这就是说一种气象或风格孕育成熟,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远而如代表建安时代的诗人曹植,他的名作大部分是在建安的后期,有的则还到了建安之后。而历代归之于盛唐诗歌成就之一的岑参的大量边塞诗,却正是写在安史之乱前不久的。一个时代的影响之来既不是突然而来,一个时代的影响之去,也不会是突然而去。特别是在几千年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其发展原是缓慢的;人们需要十年八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充分认识它,乃是自然的事情。安史之乱作为唐代高潮的分水岭,也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分水岭,这意义当时人是很少察觉的,甚至除了李白、杜甫之外,诗人们几乎都没有反映这一重大的事件。特别由于从安史之乱到长安收复,为期不过两年,更容易使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不过是偶然短暂的不幸而已。那么安史之乱前,即使社会上黑暗面的抬头已经露出端倪,也就还难于立即改变开元盛世所长期孕育的普遍的生活感情。至于黑暗面与光明面的矛盾斗争这是任何时代都有的。
盛唐时期,其间的对比也是在渐变的发展中,总的说来,在天宝十载之前社会的精神面貌,光明面仍是占着上风的。其间虽然有矛盾、有曲折,总的是统一在一个发展的盛况中,这就是盛唐气象的依据。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盛唐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盛唐气象”指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中特有的蓬勃气象、发展盛况、精神面貌。
B.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一的,很少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
C.王绩的《野望》既有遗民之感,也客观上表现了新的和平生活环境与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
D.李杜的诗篇首先反映了安史之乱,这反映了他们作为伟大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举王绩名诗《野望》为例,意在说明其作为隋末遗民所怀有的寂寞之憾。
B.为了证明诗歌的时代精神会迟于现实的发展,使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
C.作者列举了曹植和岑参这两个例子,使论证饱满充实,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经常”“一般”“很少”“几乎”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表达严密。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笔下的诗篇,也会出现突破他的世界观的现象,但这是不多见的,至少是不明显的。
B.通常来说作者的世界观孕育了作者的性格,这二者又结合起来,决定了时代精神。
C.诗人的认识经常落后于形势,所以不能那么紧凑地亦步亦趋地反映时代精神面貌。
D.绝大部分诗人过分乐观,也不懂安史之乱的意义,所以他们的诗歌没有反映这段历史。
答案:
1.B【解析】“抒情诗歌”范围过大,原文说的是“古典的抒情诗歌”。
2.A【解析】“意在说明其作为隋末遗民所怀有的寂寞之憾。”错,作者举这一例子,意在证明“在古典抒情诗中存在主客观矛盾的现象”。
3.B【解析】“作者的世界观孕育了作者的性格”“这二者又结合起来,决定了时代精神”两句均错。由原文“一般的情况,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世界观与它所孕育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可知。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绥江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鱿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窅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一。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需求,自由创造。自由创造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大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看鲲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因此鲲鹏意象最终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寄托。
B. “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一文中获得统一,这是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
C.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赋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唐之标志。
D.鲲鹏意象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变,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逐渐完成的。
B. 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过程,也点明了能够转换的原因和转换后的意义。
C. 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D. 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证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采取了举例论证的方式。
3. 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
A. 李商隐根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
B. 戴望舒根据李憬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如丁香般的姑娘形象。
C. 曹雪芹根据《淮南子》中女蜗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通灵宝玉”的情节。
D. 关汉卿根据《汉书》中孝妇冤死的故事,在《窦娥冤》中虚构了窦娥发的亢旱三年之誓。
答案:
1.(3分)D 【解析】A项,“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可知,魏晋文人关注庄子的原因是“这种内在矛盾”,并非“追求精神自由”;B项,“成了‘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这是阮修对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错,原文是“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张冠李戴;C项,“为呈现盛唐气象”错,原文是“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一,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选项强加因果。
2.(3分)C 【解析】“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错,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而非“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3.(3分)C 【解析】“通灵宝玉”是作者创造出的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A.《锦瑟》中的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意象杜鹃与《华阳国志》杜鹃啼血的故事中的原始意象杜鹃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引用典故中的杜鹃本身的意象,不具有内涵全新的创造;B.《雨巷》虚构的一个雨中如丁香般的姑娘与李商隐“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丁香虽然有人和花的差异,但两种意象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自己理想的化身;D.《窦娥冤》和《汉书》中的孝妇相比没有产生新的审美意象。
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汉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但我们如果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只能依靠文字。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跟其他文明的语言文字载体具有质的差异。
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为止可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这种文字被描述为构意文字,因为它的形体是按照它所表达的意义来构造的,汉字的形体跟汉字的意义密切相关,而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
汉字是承载中国文化最具象也最细节化的单元,与别国的文字对比,会发现汉字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它既有跟西方其他古老文字相通的一面,也有独特的一面。古埃及文字同样属于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中的“水”字描写的是埃及人所生活的那个地域的一条大河——尼罗河。但是,尼罗河和黄河相比落差其实非常大,中国人看到的水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中国文字中的水是截然不同的形式与方向,中国的水字不会出现古埃及的写法,古埃及也不会出现中国水字的构造。再以“男”字为例,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从有文字开始,男性是耕地的农夫,所以中国是田力为男;而古埃及的男人都是猎户,所以他们的“男”字又是另一种构造的表达。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字往往带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文化对相似的概念会有其个体化的表达方式。
再来看“门可罗雀”的“罗”字。在古代汉字中,“罗”表示捕捉,而捕捉不同猎物时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捕大象、捕野猪……捕什么猎物都要写成对应的形式。但是现代汉字就不能如此复杂,每一种捕获物都有对应的汉字,所以就要从中选择一个代表,最终因为鸟类是最常见的,所以汉字中的“罗”选择了追鸟的构造。比如“尽”的概念,在古汉字中是下面一个器皿,上面一只手,表示一个人在洗锅,而这个动作意味着饭吃完了。古人就是通过如此具象化的场景表述了这样一个抽象的含义,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先人在造字时付出的努力和令人惊叹的智慧。
除了社会生活的概念,自然生活的概念也在汉字中有场景化的表达。比如代表早上的“朝”字,由一堆草和太阳、月亮来构造。太阳在东边的草丛里,月亮在西边的草丛里面,这是只有早上才会出现的特定场景,所以这就是“朝”字。这些东西都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人文性。
汉字除了人文性,还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在中国古代,把“上善若水”“龙飞凤舞”等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器皿设计当中。如此,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融到我们现代的建筑、用具等设计当中,去挖掘古汉字的文化艺术特质,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格调,也更美好。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汉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 汉字与古埃及文字均属象形文字,但汉字更有个性,是中国文化个性化的表达。
C. 汉字的人文性体现在汉字将社会、自然的生活概念通过具体的场景来加以表述。
D. 现代人将古汉字的元素运用到各种设计中,使现代生活充满了汉字文化气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二段分析表意、表音文字的区别,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
B. 文章第三段列举“水”“男”二字,论证汉字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可感。
C. 文章第五段第一句话为过渡句,自然地连接了两个并列的段落,增强了文章逻辑性。
D. 文章紧紧围绕“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有理有据,说理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拼音文字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所以叫作表音文字。
B. 古埃及和古中国文字截然不同,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
C. “尽”字通过具象化场景表述了抽象的含义,体现了先人的智慧。
D. 中国古人把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设计中,表明汉字具有艺术性。
答案:
1.C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以偏概全,“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错误。原文说,汉字产生之前,人们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只能依靠文字。B项,“但汉字更有个性”在文中并未体现。D项,混淆时态,原文说的是“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这是还未实现的设想、推测,不是既成事实。故选C。
2.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错误,应该是“点明了汉字跟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故选A。
3.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两国文化不同,并未提及两国人的思维方式。故选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