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维经,字六修,江西龙泉人。天启五年进士。授行人。崇祯三年,迁南京御史,疏陈时弊,中有所举刺。帝责令指实,乃极称顺天府尹刘宗周之贤,力诋吏部尚书王永光溪刻及用人颠倒罪,帝置不问。六年秋,温体仁代周延儒辅政,维经言:“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平章之地几成聚讼,可谓有才邪?”帝切责之。忧去。久之,起故官。
北都变闻,南都诸臣有议立潞王者,维经力主福王。王立,进应天府丞,仍兼御史,巡视中城。俄上言:“圣明御极将二旬,一切雪耻除凶、收拾人心之事,丝毫未举。令伪官纵横于凤、泗,悍卒抢攘于瓜、仪,焚戮剽掠之惨,渐逼江南,而廊庙之上不闻动色相戒,惟以慢不切要之务,盈庭而议。乞令内外文武诸臣洗涤肺肠,尽去刻薄偏私及恩怨报复故习,一以办贼复仇为事。”报闻。寻迁大理少卿,左佥都御史。命专督五城御史,察非常,情辇毂。明年二月,隆平侯张拱日、保国公朱国弼相继以他事劾罢维经,维经回籍。唐王召为吏部右侍郎。
顺治三年五月,大兵围赣州。王乃命维经为吏、兵二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湖广、江西、广东、浙江、福建军务,督师往援。维经与御史姚奇胤募兵八千人入赣州,与杨廷麟、万元吉协守。及城破,维经入嵯峨寺自焚死,奇胤亦死之。
(节选自《明史·郭维经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B. 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C. 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日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D. 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明清时,会试录取者称进士。
B.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也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C. 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本文即为“朝廷”之意。
D. 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维经为官耿介直率。他在担任南京御史时,揭发吏部尚书王永光用人颠倒是非的罪行。
B. 郭维经宦海沉浮。他升迁为大理少卿后的第二年就被同事弹幼去职,回归原籍。
C. 郭维经对朝廷忠心耿耿。清兵围攻赣州,郭维经接到命令,率人援救,最终与城共存亡。
D. 郭维经很有政治才能。他曾多次向唐王提出稳定局势、安邦治国的方针策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切责之。忧去。久之,起故官。
(2)圣明御极将二旬,一切雪耻除凶、收拾人心之事,丝毫未举。
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选自《墨子·辞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
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B.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
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C.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
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D.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
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墨子:就是墨子,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
B.陵阜:有“山丘”和“坟墓”的意思,“就陵阜而居”中指的是“山丘”。
C.台榭: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常用于宫室、宗庙。
D.文采:指错杂艳丽的色彩、刺绣,亦指华美雅丽的词藻、文辞,文中指后者义。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早,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史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窈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B.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C.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D.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户曹史,汉朝郡县的佐吏,为户曹的副职,助户曹掾掌民户、礼俗、祠祀、农桑等事,以后朝代多沿置。
B.祷请,向神灵乞求。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神灵乞求,寻求帮助。
C.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D.桓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为人正直。上虞寡妇在婆婆寿终后,被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沉冤昭雪,最终“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B.孟尝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的船趁着夜晚悄悄离去。
C.孟尝品行高洁。在他隐居到偏远的湖泽后,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仰慕他的品德,搬来和他住在一起的就有一百多家。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然孟尝最终还是没有被任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
译文_____________
(2)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
译文_____________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绥江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谢不取。擢第,为武陵尉,调平江令。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守怒白于朝,遣御史方偕徙狱别鞠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久之,入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帝自至和后,临朝消默。介言:“君臣如天地,以交泰为理。愿时延群下,发德音,可否万几,以幸天下。”又论:“宫禁干丐思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赐予嫔御之费,多先朝时十数倍,日加无穷,宜有所朘损。兖国公主夜开禁门,宜勒宿卫主吏,以严宫省。”帝悉开纳之。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瀛州。治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英宗谓曰:“卿在先朝有直声,故用卿,非繇左右言也。”介曰:“臣无状,陛下过听,愿献愚忠。”明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帝曰:“朕视河东,不在中执法下,暂烦卿往耳。”夏人数扰代州边,多筑堡境上。介遣兵悉撤之,移谕以利害,遂不敢动。神宗立,以三司使召。照宁元年,拜参知政事。帝欲用王安石,曾公亮因荐之,介言其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退谓公亮曰:“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安石既执政,介自是数与安石争论。安石强辩,而帝主其说。介不胜愤,疽发于背,薨,年六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B.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C.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D.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第,指科举考试中应试者中选。隋唐时指考中进士,明清会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简称及第。
B.楚掠,拷打,古代常用刑法。西汉后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等五刑体系,笞杖是使用最广泛的刑法。
C.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介幼有骨气,谢绝他人资助。唐介的父亲在漳州去世,漳州百姓知道他们家贫穷,凑钱帮助他办理丧事,唐介年纪尚幼,却能谢绝不受。
B.唐介明辨是非,审案实事求是。岳守审案,严刑逼供无果,移交唐介审讯,唐介认为岳守没错。朝廷又派御史另行审查,结果与唐介相同。
C.唐介直言进谏,皇帝多有采纳。唐介建议精心选拔品行端良之士并予以重用,减少赏赐妃嫔侍御的费用,严肃宫省制度,皇帝都采纳了。
D.唐介守边安境,敌人不敢妄动。唐介任太原知府时,夏人多次扰边,唐介派军拆其筑在边境上的堡垒并发出文书,晓以利害,夏人不敢出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5分)
(2)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5分)
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水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凭。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释: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众银获宥/故及之/
B.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目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C.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D.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 殿试: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考试,故又称廷试、御试。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杨慎十分讲究孝道。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请求归葬。
B. 杨慎敢于直言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杨慎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回朝;世宗时,他又多次犯颜进谏。
C. 杨慎一生坎坷,不得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因政见不同被贬谪,父亲去世后,居无定所。七十岁时去世。
D. 杨慎做事原则性强。桂萼、张璁因建言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宁肯被罢斥也要上书反对桂萼、张璁的政治主张。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云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维经,字六修,江西龙泉人。天启五年进士。授行人。崇祯三年,迁南京御史,疏陈时弊,中有所举刺。帝责令指实,乃极称顺天府尹刘宗周之贤,力诋吏部尚书王永光溪刻及用人颠倒罪,帝置不问。六年秋,温体仁代周延儒辅政,维经言:“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平章之地几成聚讼,可谓有才邪?”帝切责之。忧去。久之,起故官。
北都变闻,南都诸臣有议立潞王者,维经力主福王。王立,进应天府丞,仍兼御史,巡视中城。俄上言:“圣明御极将二旬,一切雪耻除凶、收拾人心之事,丝毫未举。令伪官纵横于凤、泗,悍卒抢攘于瓜、仪,焚戮剽掠之惨,渐逼江南,而廊庙之上不闻动色相戒,惟以慢不切要之务,盈庭而议。乞令内外文武诸臣洗涤肺肠,尽去刻薄偏私及恩怨报复故习,一以办贼复仇为事。”报闻。寻迁大理少卿,左佥都御史。命专督五城御史,察非常,情辇毂。明年二月,隆平侯张拱日、保国公朱国弼相继以他事劾罢维经,维经回籍。唐王召为吏部右侍郎。
顺治三年五月,大兵围赣州。王乃命维经为吏、兵二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湖广、江西、广东、浙江、福建军务,督师往援。维经与御史姚奇胤募兵八千人入赣州,与杨廷麟、万元吉协守。及城破,维经入嵯峨寺自焚死,奇胤亦死之。
(节选自《明史·郭维经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B. 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C. 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日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
D. 执政不患无才/患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国事日非/则委曰/我不知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明清时,会试录取者称进士。
B.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也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C. 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本文即为“朝廷”之意。
D. 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维经为官耿介直率。他在担任南京御史时,揭发吏部尚书王永光用人颠倒是非的罪行。
B. 郭维经宦海沉浮。他升迁为大理少卿后的第二年就被同事弹幼去职,回归原籍。
C. 郭维经对朝廷忠心耿耿。清兵围攻赣州,郭维经接到命令,率人援救,最终与城共存亡。
D. 郭维经很有政治才能。他曾多次向唐王提出稳定局势、安邦治国的方针策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切责之。忧去。久之,起故官。
(2)圣明御极将二旬,一切雪耻除凶、收拾人心之事,丝毫未举。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皇帝严厉责备他。(后因)服丧,郭维经离职。很久之后,(郭维经)被朝廷重新起用,担任原职。
(2)圣明的君主即位将近二十天,一切洗雪国耻除去奸凶、收拢人心的事,丝毫没有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执政大臣不担忧无才,担忧的是有人才却用来排挤正直之人,不用来筹划国事。国家之事一天天衰败,却推卸说我不知道,坐视盗贼一天天猖獗,边防之警一天天危急,只是与几个小臣争论口舌,角逐是非。
“患”意思是“担忧”,句中“担忧”的是“有才而用之排正人”“不用之筹国事”,而非“有才”,所以“有才”后不可断开,排除AC。
“我不知”是“委曰”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会试录取者称进士”错误,明清时,举人经过会试录取后称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方为进士。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曾多次向唐王提出稳定局势、安邦治国的方针策略”张冠李戴,提出方针策略的对象应是福王。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切责”,严厉责备;“忧”,指服丧;“去”,离职;“久之”,很久;“起”,被起用;“故”,原来的。
(2)“圣明”,指圣明的君主;“御极”,登极,即位;“二旬”,二十天;“凶”,奸凶之人;“举”,办理。
参考译文:
郭维经,字六修,江西龙泉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崇祯三年,郭维经升为南京御史,向朝廷上疏陈说当时社会弊端,疏中有所检举和揭发。皇帝责令他指出事实,他便极力称赞顺天府尹刘宗周的贤能,竭力攻击吏部尚书王永光苛刻以及用人颠倒是非之罪,皇帝弃置不追究。六年秋,温体仁代替周延儒辅政,郭维经说:“执政大臣不担忧无才,担忧的是有人才却用来排挤正直之人,不用来筹划国事。国家之事一天天衰败,却推卸说我不知道,坐视盗贼一天天猖獗,边防之警一天天危急,只是与几个小臣争论口舌,角逐是非。国家重权之地几乎成了大家争辩是非之所,可以说是有才吗?”皇帝严厉责备他。(后因)服丧,郭维经离职。很久之后,(郭维经)被朝廷重新起用,担任原职。
北都陷落的消息传来,南部各臣有建议册立路王的,郭维经力主册立福王。福王立,郭维经晋升应天府丞,仍然兼任御史,巡视中城。不久,郭维经上奏说:“圣明的君主即位将近二十天,一切洗雪国耻除去奸凶、收拢人心的事,丝毫没有办。现在伪官纵横于风、泗,刹悍的士兵抢夺于瓜、仪,焚烧杀戮抢劫的惨象,渐渐逼近江南,而朝廷没有听说动容相戒,只是把欺慢不切要害的事,拿来满庭议论。请求朝廷内外文武诸臣洗涤肺肠,全部去除刻薄偏袒以及恩怨报复的恶习,全部以惩办盗戴报仇雪恨为正事。”回复说已知道。不久,郭维经升迁为大理少卿,左金都御史。朝廷命令郭维经专门监督五城御史,督察非常之事,肃清京城。第二年二月,隆平候张拱日、保国公朱国弼相继以别的事弹勒罢免了郭维经,郭维经回到原籍。唐王征召他为吏部右侍郎。
顺治三年五月,大清军队围攻赣州。唐王于是命令郭维经担任吏、兵两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总管湖广、江西、广东、浙江、福建的军务,督率军队前往接救。郭维经与御史姚奇胤招募军队八千人入赣州,与杨廷麟、万元吉协同防守。到城被攻破,郭维经进入嵯峨寺自焚而死,姚奇胤也死了。
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选自《墨子·辞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
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B.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
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C.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
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D.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
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墨子:就是墨子,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
B.陵阜:有“山丘”和“坟墓”的意思,“就陵阜而居”中指的是“山丘”。
C.台榭: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常用于宫室、宗庙。
D.文采:指错杂艳丽的色彩、刺绣,亦指华美雅丽的词藻、文辞,文中指后者义。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答案:
10.(3分)A( “故”为因果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引出结果,“故”前断开,排除BC;
“左右”与“象之”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11.(3分)D(文中的“文采”指 “艳丽而错杂的色彩”。)
12.(3分)C(“当今之主……实际上吃不到”错,由原文“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可知,“当今之主”不惜横征暴敛,就是为了享用美食“刍豢、蒸炙鱼鳖”。)
13.(10分)
(1)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急,形容词作动词,催逼;不劳,不必劳苦;足用,财用充足;归,归附。)
(2)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上古的人不知道修造宫室之时,靠近山丘、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营造宫室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湿润,四边足以御风寒,上面可以抵挡雪霜雨露,屋内墙的高度可以使男女之间按礼有所分隔。(宫室的原则)只此而已,凡是劳民伤财,实际上无多大益处的事情,(圣王是)不会做的。(如此)服劳役,修整城池,民众虽有劳作,但不受伤害;照常规去征收租税,民众虽然有所耗费,但不会困苦。所以圣王制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制作衣服、带子、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装异服来显示怪异的。因此,(圣王)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就可以充足了。
当今的人主,制造宫室就与这不同了。一定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强夺百姓的衣食财用(去制造宫室)。讲究亭台楼阁曲折多姿的壮观景象、彩色雕刻的装饰。像这样的宫室的建造,左右的人也都效法,所以国家财用不足以应付凶年饥馑,救济孤寡,所以国家穷困,民众也难以治理。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安定,不希望天下混乱,那么建造宫室时,就不可以不节俭。
上古的圣人教男人们耕稼种植,给民众生产食物。(他们)制作食品,足够用来增加热量补充消耗,增强体质满足口腹罢了。所以他们用财时节省,自奉少,于是民众殷富,国家也治理好了。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强征暴敛民众财产,以享受牛羊猪肉之美味,蒸烤鱼鳖以为佳肴。大国之君堆摆了上百样的菜,小国诸侯摆设了十多样菜,(美味食品)摆出来有一丈见方,眼睛不能全看得到,手中(的筷子)不能全夹得到,嘴不能全尝得到。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
远古的民众,不知道造车船的时候,重的物件不能搬动,远处不能到达,所以圣王制作车船,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可以运载重物到达远方,这样做花钱少而得到的好处多,因而百姓喜欢利用它。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
现在的人君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车船已经够坚固轻便了,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五彩刺绣饰车子,用花纹雕刻饰船只。女子放弃纺织衣物为舟车描绘刺绣,因而民众(没有衣服穿而)受冻,男子离开他们耕种的田地去给车船雕刻装饰,因而民众就(缺粮)挨饿。人君这样讲究车船的装饰,左右人臣也都仿效他,所以国内民众饥寒交迫,不得不去做作奸犯科的事。犯罪的事多了,刑罚就严峻,刑罚严峻了,国家就混乱。人君如果真的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制造车船,不可以不力求节俭。
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早,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史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窈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B.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C.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D.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户曹史,汉朝郡县的佐吏,为户曹的副职,助户曹掾掌民户、礼俗、祠祀、农桑等事,以后朝代多沿置。
B.祷请,向神灵乞求。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神灵乞求,寻求帮助。
C.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D.桓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为人正直。上虞寡妇在婆婆寿终后,被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沉冤昭雪,最终“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B.孟尝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的船趁着夜晚悄悄离去。
C.孟尝品行高洁。在他隐居到偏远的湖泽后,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仰慕他的品德,搬来和他住在一起的就有一百多家。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然孟尝最终还是没有被任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
译文_____________
(2)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
译文_____________
答案:
10.C【解析】“百姓”应做“反”的主语,排除AD,“其业”应做上一句“反”的宾语,排除B。
11.C【解析】“西汉”错误,应是“东汉”
12.C【解析】“士民”,即读书人和百姓
13.(1)婆婆年老去世,小姑子原先就心怀忌恨,就诬陷寡妇对供养婆婆感到厌烦,毒死了她的母亲,向县投诉。(每句1分,“姑”“女弟”“嫌忌”“鸩”“列讼”为重点词)
(2))孟尝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为合浦太守。(每句1分,“策”“举”“拜”“表”“迁”为重点词)
参考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年轻时修养自己的操守品行,在郡中担任户曹史。上虞县有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婆母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怨猜忌,就诬告(她)厌倦了供养婆母,从而毒死了婆母,在县庭上讼告。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以此定罪。孟尝事先了解实情,详细地向太守说明了原委,太守没替他处理此案。孟尝在门外痛哭请求(无济于事),于是借口有病辞职离开,寡妇最终蒙冤而死。从此郡中连旱二年,向神灵祈求也无所收获。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查访询案情原委,孟尝到府县详细陈述寡妇被冤污之事。就趁机说:“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顺时而降。应该处罚那个诬告的人,来向被冤死的亡魂谢罪,希望在阴间冤枉得以申诉,适时之雨就会等来。”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处罚那个诬告的人,在孝妇墓前祭奠,上天应验及时降雨,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孟尝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为合浦太守。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珍宝,同交趾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原先的宰守官吏们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奸商滥采珍珠,珠贝无法生存,都徙往交趾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贫穷的百姓中有不少饿死在路边。孟尝到任后,革易先前的敝政,弄清百姓不利有利的地方。不到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返回从事以前的旧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是神明之人。后来因病向朝廷上书(告病还乡),被征召回朝廷。官民百姓拽住车请求他不要离任。孟尝既然不能登程,就搭乡民的船连夜暗中离去。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一百多家。
桓帝时,同郡尚书杨乔向上书荐(孟尝)说:“孟尝安于修身养性、传播仁义、爱好道德修炼、清廉的品行超出一般,才能超绝众人。先前换做地方官员时,移风易俗,改革弊政,去珠复还,饥民仰仗(他)生存。况且南海一带盛产珍珠,财产容易积聚,(珍珠)价格高比金银,可是孟尝独自一人称病辞职,亲自耕种田地,隐匿自己收藏才华,不张扬自己的华藻。我不敢偏私自己的同乡,只是私下里被禽息的做法感动,冒死推荐贤人。”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年七十,死于家中。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绥江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谢不取。擢第,为武陵尉,调平江令。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守怒白于朝,遣御史方偕徙狱别鞠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久之,入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帝自至和后,临朝消默。介言:“君臣如天地,以交泰为理。愿时延群下,发德音,可否万几,以幸天下。”又论:“宫禁干丐思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赐予嫔御之费,多先朝时十数倍,日加无穷,宜有所朘损。兖国公主夜开禁门,宜勒宿卫主吏,以严宫省。”帝悉开纳之。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瀛州。治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英宗谓曰:“卿在先朝有直声,故用卿,非繇左右言也。”介曰:“臣无状,陛下过听,愿献愚忠。”明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帝曰:“朕视河东,不在中执法下,暂烦卿往耳。”夏人数扰代州边,多筑堡境上。介遣兵悉撤之,移谕以利害,遂不敢动。神宗立,以三司使召。照宁元年,拜参知政事。帝欲用王安石,曾公亮因荐之,介言其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退谓公亮曰:“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安石既执政,介自是数与安石争论。安石强辩,而帝主其说。介不胜愤,疽发于背,薨,年六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B.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C.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D.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第,指科举考试中应试者中选。隋唐时指考中进士,明清会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简称及第。
B.楚掠,拷打,古代常用刑法。西汉后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等五刑体系,笞杖是使用最广泛的刑法。
C.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介幼有骨气,谢绝他人资助。唐介的父亲在漳州去世,漳州百姓知道他们家贫穷,凑钱帮助他办理丧事,唐介年纪尚幼,却能谢绝不受。
B.唐介明辨是非,审案实事求是。岳守审案,严刑逼供无果,移交唐介审讯,唐介认为岳守没错。朝廷又派御史另行审查,结果与唐介相同。
C.唐介直言进谏,皇帝多有采纳。唐介建议精心选拔品行端良之士并予以重用,减少赏赐妃嫔侍御的费用,严肃宫省制度,皇帝都采纳了。
D.唐介守边安境,敌人不敢妄动。唐介任太原知府时,夏人多次扰边,唐介派军拆其筑在边境上的堡垒并发出文书,晓以利害,夏人不敢出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5分)
(2)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5分)
答案:
10.(3分)D
11.(3分)A 【解析】“明清会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错,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12.(3分)B 【解析】“唐介认为岳守没错”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唐介认为没有别的证据。
13.(10分)翻译:(1)(5分)百姓李氏有资财但很吝啬,官吏去索求时没得到满足,就诬陷他杀人祭鬼。(赀:有资财,1分;吝:吝啬,1分;厌:满足,1分;诬:诬陷,1分;语意通顺1分)(2)(5分)王安石好学却拘泥于古代成规,所以发表议论不合时宜,如果让他执政,必定有很多变革。(泥古:拘泥于古代成规而不知变通,1分;故:所以,1分;迂阔:不合时宜,1分;若使为政:如果让他执政,1分;语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亲唐拱,死于漳州,州中百姓知道他们贫穷,凑钱资助他办理丧事,唐介虽年纪还小,却能谢绝不接受。登第,担任武陵县尉,调任平江县令。百姓李氏有资财但很吝啬,官吏去索求时没得到满足,就诬陷他杀人祭鬼。岳州郡守拘捕他们全家,不论年纪老少都进行拷打,不肯承认。就换唐介去审讯他们,没有别的证据。郡守发怒向朝廷报告,派遣御史方偕换个监狱另行审讯,他的审讯结果与唐介相同。郡守以下官员都获罪,方偕受到奖赏,唐介不曾为自己言说请功。过了很久,入朝担任度支副使,进任天章阁待制,掌管谏院。皇帝从至和以来,上朝沉默不语。唐介上言:“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天地交泰,才是正理。希望陛下经常召集群臣,发些指示,共同讨论国家事务,以造福天下百姓。”又说:宫中请求皇上恩泽,发布命令不经过中书的情况,应该加以抑制阻绝。监司荐举的大多是通晓公文法令的小吏,请求下令精心选择正直善良敦朴之士,不要让他们与奸邪刻薄之人一同进用。赐给妃嫔侍御的费用,比前朝多了十几倍,而且还在天天增加没有止境,应该有所缩减。兖国公主夜间打开宫门,应该警告宿卫人员的主管,以严肃宫省制度。”皇帝都广泛采纳了。后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担任瀛州知州。治平元年,唐介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丞。英宗对他说:“你在前朝有忠直的声望,所以任用你,不是听了左右大臣的建议才任用你。”唐介曰:“我没有功绩,陛下过誉了,我愿意进献自己的忠心。”第二年,以龙图阁学士担任太原知府。皇帝说:“朕看黄河以东地区的重要性,不在中央政府执法官之下,暂时劳烦你前去担此重任吧。”西夏人多次侵扰代州边境,大多在边境上修筑堡垒。唐介派遣士兵将这些全都拆除,并送去文书晓以利害,(西夏人)于是不敢出动。神宗即位,以三司使召唐介回朝廷。熙宁元年,授官担任参知政事。皇帝想任用王安石,曾公亮也趁机推荐他,唐介说王安石难以担当大任。皇帝说:“是文学才气不能胜任呢?是治政能力不能胜任呢?还是经术修养不能胜任呢?”唐介回答说:“王安石好学却拘泥于古代成规,所以发表议论不合时宜,如果让他执政,必定有很多变革。”散朝后唐介对曾公亮说:“王安石如果得到重用,天下百姓一定受到困苦骚扰,你们应当知道这一点。”王安石执掌政事后,唐介从此多次与王安石争论。王安石强词夺理,并且皇帝支持他的说法。唐介气愤不过,背疮发作,去世,终年六十岁。
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阙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辨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俘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水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凭。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释: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众银获宥/故及之/
B.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目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C.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D.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 殿试: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考试,故又称廷试、御试。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杨慎十分讲究孝道。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请求归葬。
B. 杨慎敢于直言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杨慎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回朝;世宗时,他又多次犯颜进谏。
C. 杨慎一生坎坷,不得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因政见不同被贬谪,父亲去世后,居无定所。七十岁时去世。
D. 杨慎做事原则性强。桂萼、张璁因建言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宁肯被罢斥也要上书反对桂萼、张璁的政治主张。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答案:
10.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这段文字是说“他经常讲授《舜典》,说:“圣人设置赎刑,那是施用于一般的小过错,使平民改过自新。如果是首恶大奸,没有可以赎罪的道理。”当时大宦官张锐、于经被判处死刑,有人说进献金银以求赦免其罪,所以他常提到这句话。,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舜典》”“圣人”“赎刑”“民”“大奸”“张锐”“金银”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意思是“那是施用于一般的小过错,使平民改过自新”,故按照语意“过”和“俾”之间断开,排除BD两项;“无可赎之理”意思是“没有可以赎罪的道理”,后面的“时”是时间状语,修饰“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意思是“当时大宦官张锐、于经被判处死刑”,“理”和“时”之间断开,排除A项,故选C。
11.C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误。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故选C。
12.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武宗只得称病而归”错。原文的“寻称疾归”的主语是承接前句省略,为“慎”,是杨慎称病而归。故选B。
13.(1)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粤这些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希望赐书免了我们吧。
(2)他曾经奉命出使经过镇江,拜见杨一清,阅读他收藏的书籍,拿不懂的地方来询问他,杨一清都能背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擢”译为提拔,“是”译为正确,“愿”译为希望,“罢斥”译为罢免。第二句中,“尝”,曾经;“谒”,拜见;“叩”,询问;“叩以疑义”,状语后置 。
【参考译文】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是少师杨廷和的儿子。二十四岁那年考取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遇继母丧事,服丧完了以后,仍担任以前的官职。十二年八月,明武宗秘密出行,刚出居庸关,杨慎上书直言极谏皇帝。不久他上书称病,辞官归里。明世宗继位,起用他担任经筵讲官。他经常讲授《舜典》,说:“圣人设置赎刑,那是施用于一般的小过错,使平民改过自新。如果是首恶大奸,没有可以赎罪的道理。”当时大宦官张锐、于经被判处死刑,有人说进献金银以求赦免其罪,所以他常提到这句话。
嘉靖三年,世宗采纳桂萼、张璁的建议,征召他们为翰林学士。杨慎与同一官位级别的三十六个人共同上书说:“我们与桂萼等人学术不同,主张观点也不一样。我们所遵从的是程颐、朱熹的学说主张。桂萼等人所崇信的是冷褒、段犹的遗绪。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我们不能与他们一同共事,希望赐书罢免了我们吧。”皇帝很愤怒,严加责问,分轻重给予停发俸禄的处罚。过了一个月,他又与学士丰熙等一同上书进谏。没有得到答复,又与廷臣跪伏在左顺门力谏。皇帝大怒,下令将带头起事的八个人逮捕入狱。这时杨慎和检讨王元正等摇门大哭,哭声响彻殿庭。皇帝越发愤怒,把他们都捉拿下狱,处以廷杖之刑。过了十天,有人说上次罢朝以后,群臣都已经散去,杨慎、王元正以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又聚众伏地而哭。于是在朝堂上把这七人又打了一顿。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他乡,其他人都被削去官籍。杨慎到了云南永昌卫。在此之前,杨廷和掌权,全部辞退了朝中办事不力的官员。到这时,他们在杨慎被谪戍的路途上寻找机会,准备加害于杨慎。杨慎知道后谨慎防备着他们,到临清他们才散去。杨慎带病长途颠簸,疲惫不堪。抵达戍所后,几乎起不来了。
嘉靖五年,杨慎听说杨廷和病了,驱马很快赶到家。杨廷和很高兴,病便好了。于是回到永昌,听说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丁步卒一百多人,驱马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守卫官员一起打败了叛军。嘉靖八年,他得知杨廷和去世,便跑去告诉巡抚欧阳重向朝廷请求,获准归葬,葬礼结束之后他又回来。从此,(有时)或者归蜀,(有时)或者呆在云南会城,(有时)或者留在戍所,主管官员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到七十岁那年,他回到四川,巡抚派四个指挥把他捉拿回来。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杨慎从小警惕机敏,十一岁就能作诗。进入京城后,写了《黄叶诗》,李东阳读后嗟叹不已,大加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他曾经奉命出使经过镇江,拜见杨一清,阅读他收藏的书籍。用不懂的地方询问他,杨一清都能背诵。杨慎非常惊异,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古学。被流放边境之后空闲时间较多,更博览群书。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所以他酷爱学习,穷尽文理,到老反而更加坚定。明代背诵之广博,著作之丰富,当推杨慎第一。隆庆初年,被封赐为光禄少卿。天启年间,追赠谥号为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