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明在旧大陆的“文明摇篮”中是比较年轻的。公元前三千纪,当苏美尔人建起高大的塔庙,发明楔形文字,埃及人统一上下埃及,雕出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出现文明的曙光,就连炎黄二帝的传说也还在其后。不过,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繁荣一千年后,就让位给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等其他民族,后来又被更晚兴起的亚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埃及坚持较久,经历了二十多个王朝,到古罗马时代终告沦亡。印度河谷文明毁灭于公元前十九世纪左右,米诺斯文明折戟于前十五世纪。与之相反,中国文明在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发轫,经过商周的初期辉煌,继之以春秋战国的大转型,和古希腊、波斯、以色列和吠陀印度共同缔造了轴心时代,随后进入与罗马、安息、贵霜并立的秦汉帝国,其他几个帝国先后灭亡或萎缩后,又演进为辉煌的隋唐文明,与阿拉伯帝国东西并耀。此后在宋元时代,经济和文化也使中世纪欧洲黯然失色,明清进入封闭时期,逐渐落伍于世界,直到近现代。三千年间岿然独存,既没有出现永久的分裂,也没有如罗马、波斯等被外来宗教同化,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保存至今。
那么,能不能说中国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呢?这其实是一个定义的问题。文明方面的延续与断裂,并不是一条线或连或断那么简单,许多古文明虽然沦亡,但是其文明的成果却保留到了后世,比如一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规定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又如埃及和腓尼基的文字几经变形,成为今天各种字母文字的基础……都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代表文明的延续,那么那些远古文明迄今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然,这些只是文明的碎片。另一些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大体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发生了民族和语言的转移,成为复合型的文明。比如罗马时代吸收了大量希腊文明的元素,却从以讲希腊语的各希腊民族为主,变成以讲拉丁语的罗马人为主,后来在蛮族入侵以后,又变成了以日耳曼民族,或其与拉丁人的混血后裔为主体的所谓西方文明。相比起来,中国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既没有发生民族主体的转移,也没有对文明进程形成本质的影响。其他也有一些似乎从古延续至今的古文明,比如印度。印度吠陀文明并非达罗毗茶人所建立的印度河谷文明的直接延续,而是征服了后者的雅利安人在千年后重新发展的,文字甚至晚到公元前4世纪才从西亚引进,内部的统一性也远不如中国,迄今仍是数个国家分立。
因此,不论如何定义,中国文明的延续性都可以说是最强的。当然,一个至少维持和发展了三四千年、在全球化时代仍在蓬勃奋进的文明不可能只靠一成不变的守旧维持,而必有“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内在精神活力。对此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一味贬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与旧之间的张力和激扬,也许正是中国文明能存续至今,并将继续奔向未来的秘密所在。
(摘编自新垣平《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其他“文明摇篮”,中国文明出现得比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这些都要晚。
B. 其他文明之所以先于中国文明消亡,是因为这些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外来宗教同化,没有形成体系。
C.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的一些成果还影响着今天的生活,但是这些文明的延续性很弱。
D. 达罗毗茶人建立河谷文明,雅利安人征服达罗毗茶人建立吠陀文明,使印度成为分裂的国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证明“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文章在一开头就比较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摇篮”出现的时间。
B. 与其他“文明摇篮”相比,中国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依然保存,这是中国文明延续至今的证据。
C. 一种文明的文明成果是否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是本文作者判断这种文明是否依然延续的重要依据。
D. 文章通过中国文明与其他古文明的比较,论述了中国文明强大的延续性,并提出了在创新中发展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出现过永久分裂,没有被外来宗教同化,是中国文明虽起步较晚,仍延续三千年至今的重要前提。
B. 如果只是留下一些文明的碎片、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并不足以让一种文明保持其完整体系并得以很好延续。
C. 中国历史上曾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未对中国文明进程产生本质影响,是中国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D. 之所以能发展三四千年、在全球化时代仍在蓬勃奋进,中国文明依靠的是维持自成体系、保住历史记忆。
云南衡水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上的文人雅集有很多,流传至今令人神往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东晋绍兴的“兰亭集",另一个便是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可知,那时"都城士大夫有园圃者,每岁花时必纵人游观"。每年元宵节过后,东京汴梁市民都有游园探春的习惯:“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游人赏玩。”《东京梦华录》还列举了汴京人赏玩的园圃名单,其中既有宋太祖大宴群臣的玉津园等皇家园林,也有王太尉园、 李驸马园这样的私家园林。
其实洛阳的私家园林更为著名。唐时洛阳园林已多达千余家,后多数毁于五代战火。 北宋文人在这些废园之上悉心重建了新的园子。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写的《洛阳名园记》, 记述了19处名园,成为我们今天追溯当时景况的珍贵文献。这些园林各具特色,其中的文人园林已相当显眼,比如大字寺园是白居易的旧园,独乐园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地方。
北宋之前的园林是权贵阶层财富与势力的象征,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北宋的文人园林走出了另一派风格,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小园小山,便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比如司马光的独乐园,“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曰见山台者,高不过寻丈。”然而这样的小园,却颇为世人欣幕,以此为题的诗文也风行于世。所谓构园必题名,司马光的园子名为"独乐",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苏州的沧浪亭亦然。今天我们去参观沧浪亭,依然觉得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假山古木妙趣横生。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北宋庆历四年新政失败后,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以四万钱买入,在北面筑亭,名“沧浪亭”,取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他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并常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作诗唱酬往还,沧浪之名遂传播甚远。苏舜钦去世后,此园 多次更换主人,元代时已废为僧居,但大家始终不忍其真正荒芜。1927年,吴郡画家吴子深 慷慨出银,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园林修整委员会又对其进行修葺,1955年正式对外开放。如 今,沧浪亭作为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起列为苏州宋、元、明、淸四大园林。
除了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北宋文人的造园热情随着他们的外放足迹在苏州、南京、济南、杭州等城市延续。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苏轼笔下的超然台、王安石笔下的半山园、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这些古建筑都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因而被后人分外珍惜,屡废屡建,成为今天仍能惠泽我们的文化遗产。
宋代文人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深远的。“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造园如作诗文。“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是造园之理。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建筑学家曹汛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三批人将诗情画意写入亭园:一批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他们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也以此主导园林建造;第二批是画士,他们崇尚具象之美,对园林进行精细的布局和摆设;最后一批人是职业造园匠师,在园林艺术形成后,将之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深耕细作。“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本是造园的八字真言,但这个最高准则在后世逐渐被固化,越来越没有了文人园林的灵动。
今天我们感觉一些园林匠气较重、缺乏神韵,与古代名园不可比。也许造园的人需要多一些超然台上的超然、沧浪亭下的清旷、独乐园里的逍遥,才能造岀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
(摘编自闻白《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历史上众多的文人雅集中,东晋绍兴的“兰亭集”和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B.唐时洛阳的私家园林众多,因五代战火被毁,后经北宋文人重修后更具特色,这其中文人园林尤为突出。
C.北宋文人独辟蹊径,设计出的文人园林别具风格——小园小山,超然物外,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
D.北宋的文人园林颇具特点,它们都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这些诗文提升了文人园林的文化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由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引出园林的话题:东京园林繁多,市民多爱游园。
B.③至⑤段作者分别从三个角度由浅入深地向读者阐述了北宋文人园林的特点。
C.第⑥段由前文对园林特点的阐述,转化到宋代文人对中国园林的深远影响的分析。
D.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参观沧浪亭,相较于欣赏亭台水榭、假山古木等风景,更加感兴趣的是园林所蕴含的文人风流。
B.古之造园人将文化与艺术相互融合,而今之造园匠气较重,修复的建筑缺乏古代文人园林的那股神韵。
C.宋代文人造园如作诗文,使园林蕴含着深厚的诗情画意,这对当下园林设计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D.文章阐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与园林之间的不解之缘,并指出因文人介入园林建设,使园林更加灵动。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的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更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笔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蔽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者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摘编自何晓明《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
1.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
B.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C.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D.冠礼之行远比笄礼更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对其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
C.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D.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总角”的“角”应该读jiǎo。
B.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D.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奇的进化故事的背景就是基因进化、环境进化和文化进化间的特殊关系。它们互相强化,使人类与众不同——既能在不断变化的宇宙中生存,又能推动自身的变化。人类已经脱离了其他动物的进化轨迹,变得更加伟大、更加非凡。其实当我们改变了创造人类的环境时,我们就开始了最伟大的自我超越。
人类是地球的产物,由地球孕育,在地球上出生。地球对人类的塑造作用经常被忽视。但不得不说,是地球使我们进化成今天的样子。为了适应地球环境,我们开始直立行走,讲有声调的语言,对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并形成了文化。人类故事就从“创世纪”的地理起源讲起。所有的生命都由宇宙中的物质构成,人类就是广袤宇宙的一个缩影。沿海岸线分布的石灰石悬崖里的钙,也存在于人类骨骼中,来自恒星。起源于彗星的水,在地球上形成了奔涌的河流,以及流淌在人类身体里的血液
人类同其他生命形式一样,都经过了生物进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随机发生的遗传差异在族群中世世代代积累,最终带来物种演化。如果某些生命体携有更适合生存的基因,那么它们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基因传给后代。生物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压力,也推动物种不断进化,开拓地球上每一处栖息地。
我们的祖先聪慧机敏,社交能力强,适应了他们早期生活的热带雨林。而文化就是他们适应环境的方法之一。“文化”是指我们使用的工具、技术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学习得来的信息。人类的文化依赖于向他人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人类并非唯一进化出文化的物种,但人类文化比其他物种的文化要灵活许多,因为它会不断累积、不断进化。人类不断累积的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能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累积的文化进化改变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方式。人类的进化不再仅仅是因为环境和基因的变化,文化也成为影响因素。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有很多共通之处。基因进化依赖于变异、传递和生存差异,这三点也与文化进化有关。不过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生物进化主要发生在个体层面,而对文化进化来说,群体选择要比个体选择更重要。同样,人类智慧更多地来源于集体智慧,而非个体智慧。
我们并不是唯一一个沿着这条进化之路走下去的人类物种,但我们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人种。几十万年前,人类在文化的帮助下,开始摆脱原始的生活环境,突破了物理和生物上的限制——正是这两个限制让其他物种无缘创造力。人类这种非比寻常的进化,由4个关键因素驱动,即火、语言、美和时间。“火”为我们自身的能量消耗找到外部资源,突破生物极限,拓展身体能力。“语言”帮助人们准确地传递并存储复杂的文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语言也是一种社会黏合剂,用共同的故事将人类连接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让我们依据社会声誉分辨出谁更值得信任。“美”呈现了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即让我们通过共同的信仰和身份凝聚在一起。艺术表达不仅促进了文化物种形成,推动了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部落文化的形成,而且促进了资源、基因和思想之间的联结。这些联结在遗传物种形成的过程中,让社会变得更加强大、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更加先进。“时间”是人类客观、合理解释自然演化过程的基础。知识和好奇心的碰撞让人类比其他所有动物走得更远;我们利用科学来规范世界秩序和自己的位置,让人类遍布全球却又紧密相连。正是火、语言、美和时间4个因素的相互交织造就了人类的与众不同,解释了人类的各种行为。
(摘编自加亚·文斯《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进化故事以基因进化、环境进化和文化进化间的特殊关系为背景。
B.我们形成的诸多与其它物种不同的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
C.人类的智慧来源于集体智慧,而不是个体的聪明才智。
D.火、语言、时间和美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缺一不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随后各段进行了解释。
B.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C.文章第四段主要谈了文化对人类进化的重要影响。
D.一般认为进化侧重于生理方面,这篇文章提出了新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是广袤宇宙的一个缩影,所以人的身体里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B.“火”的使用,使人类突破了自身的生物极限,提高了身体的能力。
C.在影响人类进化的四个关键因素中,火和语言最为重要。
D.我们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人种,也是唯一进化出文化的物种。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批“人造明星”。很多青少年把这些“眀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就像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紧紧围绕青少年“燃”的内核,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着迷于机甲科技的青少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科技风景,也为社会进行了一次机器人知识的科普。更重要的是,这类综艺节目塑造的都是“硬核”偶像——三位年龄不到11岁的小朋友共同设计出了非气动弹射类铁甲“海浪花”,而来自哈工大的李蕴洲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挑战国外的冠军铁甲,所有这些点燃了无数少年的科技梦想,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科技未来的力量。
偶像是粉丝的榜样,是粉丝想要成为的样子。粉丝喜欢自己的偶像,就会在偶像的身上寻找前行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依然勇敢拼搏的人。当他们成为社会的偶像,偶像和粉丝才能真正携手前行,共同成长。我们希望更多综艺节目能够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多讲述他们的故事,多彰显他们的激情,无数个他们,就会汇聚成引导青少年向上、向善、向前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贾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体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在偶像文化建设中就能推出时代需要的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B.对正向示范的偶像的发掘和展示,是央视、浙江卫视等大众传媒的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偶像是青少年的榜样,因此无论是人造明星,还是“硬核”偶像,都有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
D.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已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身边的偶像,让偶像和青少年得以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当下偶像文化的乱象引出话题,明确提出了打造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的主张。
B.文章论证兼顾正反两面,既有对偶像文化的辩证分析,也有对综艺节目的热切期望。
C.文章以央视和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为例,有力证明偶像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对身边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的宣传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那些热衷“造星”的综艺节目而言,问题在于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B.对青少年而言,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他们发展,但身边偶像可以成为他们前行的力量。
C.萧蔷说,偶像就是付出过辛苦努力而值得大家适度膜拜的对象。这与文中正向示范的理念相通。
D.我国当下偶像文化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偶像的崇拜不只是他们的外在,而是他们的内在。
云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明在旧大陆的“文明摇篮”中是比较年轻的。公元前三千纪,当苏美尔人建起高大的塔庙,发明楔形文字,埃及人统一上下埃及,雕出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出现文明的曙光,就连炎黄二帝的传说也还在其后。不过,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繁荣一千年后,就让位给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等其他民族,后来又被更晚兴起的亚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埃及坚持较久,经历了二十多个王朝,到古罗马时代终告沦亡。印度河谷文明毁灭于公元前十九世纪左右,米诺斯文明折戟于前十五世纪。与之相反,中国文明在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发轫,经过商周的初期辉煌,继之以春秋战国的大转型,和古希腊、波斯、以色列和吠陀印度共同缔造了轴心时代,随后进入与罗马、安息、贵霜并立的秦汉帝国,其他几个帝国先后灭亡或萎缩后,又演进为辉煌的隋唐文明,与阿拉伯帝国东西并耀。此后在宋元时代,经济和文化也使中世纪欧洲黯然失色,明清进入封闭时期,逐渐落伍于世界,直到近现代。三千年间岿然独存,既没有出现永久的分裂,也没有如罗马、波斯等被外来宗教同化,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保存至今。
那么,能不能说中国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呢?这其实是一个定义的问题。文明方面的延续与断裂,并不是一条线或连或断那么简单,许多古文明虽然沦亡,但是其文明的成果却保留到了后世,比如一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规定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又如埃及和腓尼基的文字几经变形,成为今天各种字母文字的基础……都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代表文明的延续,那么那些远古文明迄今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然,这些只是文明的碎片。另一些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大体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发生了民族和语言的转移,成为复合型的文明。比如罗马时代吸收了大量希腊文明的元素,却从以讲希腊语的各希腊民族为主,变成以讲拉丁语的罗马人为主,后来在蛮族入侵以后,又变成了以日耳曼民族,或其与拉丁人的混血后裔为主体的所谓西方文明。相比起来,中国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既没有发生民族主体的转移,也没有对文明进程形成本质的影响。其他也有一些似乎从古延续至今的古文明,比如印度。印度吠陀文明并非达罗毗茶人所建立的印度河谷文明的直接延续,而是征服了后者的雅利安人在千年后重新发展的,文字甚至晚到公元前4世纪才从西亚引进,内部的统一性也远不如中国,迄今仍是数个国家分立。
因此,不论如何定义,中国文明的延续性都可以说是最强的。当然,一个至少维持和发展了三四千年、在全球化时代仍在蓬勃奋进的文明不可能只靠一成不变的守旧维持,而必有“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内在精神活力。对此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一味贬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与旧之间的张力和激扬,也许正是中国文明能存续至今,并将继续奔向未来的秘密所在。
(摘编自新垣平《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其他“文明摇篮”,中国文明出现得比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这些都要晚。
B. 其他文明之所以先于中国文明消亡,是因为这些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外来宗教同化,没有形成体系。
C.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的一些成果还影响着今天的生活,但是这些文明的延续性很弱。
D. 达罗毗茶人建立河谷文明,雅利安人征服达罗毗茶人建立吠陀文明,使印度成为分裂的国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证明“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文章在一开头就比较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摇篮”出现的时间。
B. 与其他“文明摇篮”相比,中国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依然保存,这是中国文明延续至今的证据。
C. 一种文明的文明成果是否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是本文作者判断这种文明是否依然延续的重要依据。
D. 文章通过中国文明与其他古文明的比较,论述了中国文明强大的延续性,并提出了在创新中发展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出现过永久分裂,没有被外来宗教同化,是中国文明虽起步较晚,仍延续三千年至今的重要前提。
B. 如果只是留下一些文明的碎片、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并不足以让一种文明保持其完整体系并得以很好延续。
C. 中国历史上曾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未对中国文明进程产生本质影响,是中国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D. 之所以能发展三四千年、在全球化时代仍在蓬勃奋进,中国文明依靠的是维持自成体系、保住历史记忆。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中国文明出现得比……波斯文明这些都要晚”错误,结合“后来又被更晚兴起亚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能看出中国文明出现得比波斯文明早。
B.“因为这些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外来宗教同化,没有形成体系”错误,结合“既没有出现永久的分裂,也没有如罗马、波斯等被外来宗教同化,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保存至今”,可知,漏掉了“永久的分裂”,选项以偏概全。
D.“使印度成为分裂的国家”错误,结合“印度吠陀文明并非达罗毗茶人所建立的印度河谷文明的直接延续,而是征服了后者的雅利安人在千年后重新发展的……内部的统一性也远不如中国,迄今仍是数个国家分立”,印度文明的更迭和国家分裂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是本文作者判断这种文明是否依然延续的重要依据”错误,结合“又如埃及和腓尼基的文字几经变形,成为今天各种字母文字的基础……都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代表文明的延续,那么那些远古文明迄今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知,作者在这里只是假设,不是他的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依靠的是维持自成体系、保住历史记忆”错误,结合原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与旧之间的张力和激扬,也许正是中国文明能存续至今,并将继续奔向未来的秘密所在”可知,是因为中国文明能在创新中发展。
故选D。
云南衡水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上的文人雅集有很多,流传至今令人神往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东晋绍兴的“兰亭集",另一个便是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可知,那时"都城士大夫有园圃者,每岁花时必纵人游观"。每年元宵节过后,东京汴梁市民都有游园探春的习惯:“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游人赏玩。”《东京梦华录》还列举了汴京人赏玩的园圃名单,其中既有宋太祖大宴群臣的玉津园等皇家园林,也有王太尉园、 李驸马园这样的私家园林。
其实洛阳的私家园林更为著名。唐时洛阳园林已多达千余家,后多数毁于五代战火。 北宋文人在这些废园之上悉心重建了新的园子。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写的《洛阳名园记》, 记述了19处名园,成为我们今天追溯当时景况的珍贵文献。这些园林各具特色,其中的文人园林已相当显眼,比如大字寺园是白居易的旧园,独乐园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地方。
北宋之前的园林是权贵阶层财富与势力的象征,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北宋的文人园林走出了另一派风格,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小园小山,便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比如司马光的独乐园,“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曰见山台者,高不过寻丈。”然而这样的小园,却颇为世人欣幕,以此为题的诗文也风行于世。所谓构园必题名,司马光的园子名为"独乐",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苏州的沧浪亭亦然。今天我们去参观沧浪亭,依然觉得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假山古木妙趣横生。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北宋庆历四年新政失败后,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以四万钱买入,在北面筑亭,名“沧浪亭”,取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他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并常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作诗唱酬往还,沧浪之名遂传播甚远。苏舜钦去世后,此园 多次更换主人,元代时已废为僧居,但大家始终不忍其真正荒芜。1927年,吴郡画家吴子深 慷慨出银,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园林修整委员会又对其进行修葺,1955年正式对外开放。如 今,沧浪亭作为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起列为苏州宋、元、明、淸四大园林。
除了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北宋文人的造园热情随着他们的外放足迹在苏州、南京、济南、杭州等城市延续。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苏轼笔下的超然台、王安石笔下的半山园、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这些古建筑都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因而被后人分外珍惜,屡废屡建,成为今天仍能惠泽我们的文化遗产。
宋代文人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深远的。“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造园如作诗文。“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是造园之理。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建筑学家曹汛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三批人将诗情画意写入亭园:一批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他们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也以此主导园林建造;第二批是画士,他们崇尚具象之美,对园林进行精细的布局和摆设;最后一批人是职业造园匠师,在园林艺术形成后,将之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深耕细作。“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本是造园的八字真言,但这个最高准则在后世逐渐被固化,越来越没有了文人园林的灵动。
今天我们感觉一些园林匠气较重、缺乏神韵,与古代名园不可比。也许造园的人需要多一些超然台上的超然、沧浪亭下的清旷、独乐园里的逍遥,才能造岀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
(摘编自闻白《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历史上众多的文人雅集中,东晋绍兴的“兰亭集”和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B.唐时洛阳的私家园林众多,因五代战火被毁,后经北宋文人重修后更具特色,这其中文人园林尤为突出。
C.北宋文人独辟蹊径,设计出的文人园林别具风格——小园小山,超然物外,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
D.北宋的文人园林颇具特点,它们都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这些诗文提升了文人园林的文化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由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引出园林的话题:东京园林繁多,市民多爱游园。
B.③至⑤段作者分别从三个角度由浅入深地向读者阐述了北宋文人园林的特点。
C.第⑥段由前文对园林特点的阐述,转化到宋代文人对中国园林的深远影响的分析。
D.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参观沧浪亭,相较于欣赏亭台水榭、假山古木等风景,更加感兴趣的是园林所蕴含的文人风流。
B.古之造园人将文化与艺术相互融合,而今之造园匠气较重,修复的建筑缺乏古代文人园林的那股神韵。
C.宋代文人造园如作诗文,使园林蕴含着深厚的诗情画意,这对当下园林设计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D.文章阐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与园林之间的不解之缘,并指出因文人介入园林建设,使园林更加灵动。
答案:
1.C 【思路点拨】A 项,“东晋绍兴的‘兰亭集’和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有误,由第一自然段“流传至今令人神往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东晋绍兴的‘兰亭集序’,另一个便是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可 知,选项曲解文意;B 项,“因五代战火被毁,后经北宋文人重修后更具特色”有误,根据原文“唐时洛阳园林已多达千余家,后多数毁于五代战火。北宋文人在这些废园之上悉心重建了新的园子。……,这些园林各具特色,其中的文人园林已相当显眼”可知,选项以偏概全;D 项,“它们都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 有误,由原文“这些古建筑都有与之相关的诗文典故流传”可知,“它们”指的应是前文的“醉翁亭”“超然台”“半山园”和“岳阳楼”等建筑,选项偷换概念。
2.B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B 项,选项中“由浅入深”有误,根据文章内容,三个角度应属于并列关系。
3.A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思路点拨】A 项原文表述为“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选项缺少限定词“也许”,导致说法绝对。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的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更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笔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蔽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者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摘编自何晓明《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
1.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
B.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C.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D.冠礼之行远比笄礼更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对其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
C.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D.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总角”的“角”应该读jiǎo。
B.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D.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答案:
1.(3分)A【解析】A项,文中第一段交代得很清楚,是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这在文中后一段也可以看出来;“都非常重视”于文无据。
2.(3分)C【解析】C项,文中说“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由此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站立的,他后于宾者到庙。
3.(3分)D【解析】D项,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原文最后一段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年礼了。所以在举完了少数民族的例子之后,还原为“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的说法。另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女子没有“冠礼”,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奇的进化故事的背景就是基因进化、环境进化和文化进化间的特殊关系。它们互相强化,使人类与众不同——既能在不断变化的宇宙中生存,又能推动自身的变化。人类已经脱离了其他动物的进化轨迹,变得更加伟大、更加非凡。其实当我们改变了创造人类的环境时,我们就开始了最伟大的自我超越。
人类是地球的产物,由地球孕育,在地球上出生。地球对人类的塑造作用经常被忽视。但不得不说,是地球使我们进化成今天的样子。为了适应地球环境,我们开始直立行走,讲有声调的语言,对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并形成了文化。人类故事就从“创世纪”的地理起源讲起。所有的生命都由宇宙中的物质构成,人类就是广袤宇宙的一个缩影。沿海岸线分布的石灰石悬崖里的钙,也存在于人类骨骼中,来自恒星。起源于彗星的水,在地球上形成了奔涌的河流,以及流淌在人类身体里的血液
人类同其他生命形式一样,都经过了生物进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随机发生的遗传差异在族群中世世代代积累,最终带来物种演化。如果某些生命体携有更适合生存的基因,那么它们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基因传给后代。生物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压力,也推动物种不断进化,开拓地球上每一处栖息地。
我们的祖先聪慧机敏,社交能力强,适应了他们早期生活的热带雨林。而文化就是他们适应环境的方法之一。“文化”是指我们使用的工具、技术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学习得来的信息。人类的文化依赖于向他人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人类并非唯一进化出文化的物种,但人类文化比其他物种的文化要灵活许多,因为它会不断累积、不断进化。人类不断累积的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能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累积的文化进化改变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方式。人类的进化不再仅仅是因为环境和基因的变化,文化也成为影响因素。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有很多共通之处。基因进化依赖于变异、传递和生存差异,这三点也与文化进化有关。不过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生物进化主要发生在个体层面,而对文化进化来说,群体选择要比个体选择更重要。同样,人类智慧更多地来源于集体智慧,而非个体智慧。
我们并不是唯一一个沿着这条进化之路走下去的人类物种,但我们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人种。几十万年前,人类在文化的帮助下,开始摆脱原始的生活环境,突破了物理和生物上的限制——正是这两个限制让其他物种无缘创造力。人类这种非比寻常的进化,由4个关键因素驱动,即火、语言、美和时间。“火”为我们自身的能量消耗找到外部资源,突破生物极限,拓展身体能力。“语言”帮助人们准确地传递并存储复杂的文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语言也是一种社会黏合剂,用共同的故事将人类连接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让我们依据社会声誉分辨出谁更值得信任。“美”呈现了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即让我们通过共同的信仰和身份凝聚在一起。艺术表达不仅促进了文化物种形成,推动了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部落文化的形成,而且促进了资源、基因和思想之间的联结。这些联结在遗传物种形成的过程中,让社会变得更加强大、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更加先进。“时间”是人类客观、合理解释自然演化过程的基础。知识和好奇心的碰撞让人类比其他所有动物走得更远;我们利用科学来规范世界秩序和自己的位置,让人类遍布全球却又紧密相连。正是火、语言、美和时间4个因素的相互交织造就了人类的与众不同,解释了人类的各种行为。
(摘编自加亚·文斯《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进化故事以基因进化、环境进化和文化进化间的特殊关系为背景。
B.我们形成的诸多与其它物种不同的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
C.人类的智慧来源于集体智慧,而不是个体的聪明才智。
D.火、语言、时间和美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缺一不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随后各段进行了解释。
B.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C.文章第四段主要谈了文化对人类进化的重要影响。
D.一般认为进化侧重于生理方面,这篇文章提出了新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是广袤宇宙的一个缩影,所以人的身体里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B.“火”的使用,使人类突破了自身的生物极限,提高了身体的能力。
C.在影响人类进化的四个关键因素中,火和语言最为重要。
D.我们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人种,也是唯一进化出文化的物种。
答案:
1.C(“而不是个体的聪明才智。”错,陈述绝对。原文是“人类智慧更多地来源于集体智慧,而非个体智慧。”)
2.B(文中没有对比论证。)
3.B(A.“所以人的身体里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错,并且强加因果。C.“火和语言最为重要。”错,原文没有比较。D.“也是唯一进化出文化的物种”错,原文为“人类并非唯一进化出文化的物种。”)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批“人造明星”。很多青少年把这些“眀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就像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紧紧围绕青少年“燃”的内核,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着迷于机甲科技的青少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科技风景,也为社会进行了一次机器人知识的科普。更重要的是,这类综艺节目塑造的都是“硬核”偶像——三位年龄不到11岁的小朋友共同设计出了非气动弹射类铁甲“海浪花”,而来自哈工大的李蕴洲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挑战国外的冠军铁甲,所有这些点燃了无数少年的科技梦想,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科技未来的力量。
偶像是粉丝的榜样,是粉丝想要成为的样子。粉丝喜欢自己的偶像,就会在偶像的身上寻找前行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依然勇敢拼搏的人。当他们成为社会的偶像,偶像和粉丝才能真正携手前行,共同成长。我们希望更多综艺节目能够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多讲述他们的故事,多彰显他们的激情,无数个他们,就会汇聚成引导青少年向上、向善、向前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贾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体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在偶像文化建设中就能推出时代需要的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B.对正向示范的偶像的发掘和展示,是央视、浙江卫视等大众传媒的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偶像是青少年的榜样,因此无论是人造明星,还是“硬核”偶像,都有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
D.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已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身边的偶像,让偶像和青少年得以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当下偶像文化的乱象引出话题,明确提出了打造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的主张。
B.文章论证兼顾正反两面,既有对偶像文化的辩证分析,也有对综艺节目的热切期望。
C.文章以央视和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为例,有力证明偶像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对身边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的宣传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那些热衷“造星”的综艺节目而言,问题在于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B.对青少年而言,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他们发展,但身边偶像可以成为他们前行的力量。
C.萧蔷说,偶像就是付出过辛苦努力而值得大家适度膜拜的对象。这与文中正向示范的理念相通。
D.我国当下偶像文化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偶像的崇拜不只是他们的外在,而是他们的内在。
答案:
1.(3分)B【解析】A项,说法绝对。“就能……”错。根据文意,可改成“才能……”。C项,强加因果,以偏概全。“都有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错。从文中可知“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很多青少年把这些‘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这些做法很“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D项,于文无据,误将未然作已然。“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已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身边的偶像,让偶像和青少年得以携手前行,共同成长”错。原文只是作者的建议和希望:“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我们希望更多综艺节目能够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
2.(3分)C【解析】曲解文意,以偏概全。以央视和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为例,主要是论证“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另外“偶像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错,原文是说“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3.(3分)D【解析】混淆是非。“对偶像的崇拜不只是他们的外在”错,文中没有提倡崇拜偶像的外在,原文说的是“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