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9 09:5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不容于齐。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以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曰:“昔秦皇帝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死者不可胜数。又使天下飞刍輓粟【注】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盖天下始叛也。”乃拜偃为郎中。偃数上疏言事,岁中四迁。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尝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朱买臣难诎弘,遂置朔方,本偃计也。元朔中,偃言齐王内有淫失之行,上拜偃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乃自杀。偃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居中,不敢发。及其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偃受诸侯金。及齐王以自杀闻,上大怒,乃征下吏治,遂族偃。
(节选自《汉书·主父偃传》,有删减)
【注】飞刍輓粟:迅速地运送粮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B.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C.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D.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不容于齐 余威震于殊俗
B. 以诸侯莫足游者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 吾与诸君绝矣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 为居中,不敢发 为楚怀王左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主父偃学识渊博,却不受欢迎。他先后游历齐国、燕国、赵国、中山国,在这段时间都没有受到诸侯的厚待。
B. 主父偃人品不端,贪财重权。他曾宣言自己年事已高,所以行事不惜违背常理,即使遭受死刑也不以为意。
C. 主父偃审时度势,颇有见地。他尊立卫皇后,揭发燕王罪行;建议君王休养生息,设立了朔方郡,鼓励生产。
D. 主父偃半生坎坷,大起大落。他曾贫贱困顿,后来向皇帝积极进言而得到宠信,但最终身死名败,惨遭灭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我厄日久矣。(3分)
(2)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5分)
14. 主父偃批评秦始皇讨伐匈奴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重庆市七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豪杰亡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 癸丑,属于历法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乙卯”用法相同。
D. 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王后的死亡。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 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C. 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D. 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13. 把文中画横线与《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4. 秦始皇为什么在咸阳坑儒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说明。
重庆市2021年秋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元辛文房《白居易传》)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B.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C.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D.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中及第者之称,分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
B.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采集民歌,后成为一种诗体,白居易提出了“新乐府”概念。
C. 司马,唐代辅佐刺史处理州事的职官,没有具体职事,慢慢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
D.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类别,赋比兴是其表现手法。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才华横溢。顾况自恃才华甚高,读了他诗卷,也赞叹有加,他参加进士、拔萃考试,全都考中,皇上也喜欢他的诗歌。
B. 白居易忠直遭忌。宰相武元衡被强盗刺杀,他首先上疏皇上紧急抓捕强盗,权贵嫌他越职进言而恼怒他,诋毁他品行不堪重用。
C. 白居易乐于交游。他朋友甚多,往来有僧人、诗人,活动也丰富,与僧人结净社,与胡杲、吉皎等人欣赏燕群,与元稹唱和等。
D. 白居易诗风浅白。他写的诗让家里老妪先读,老妪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他的诗作说就像百姓谈论农事,句句朴实。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13. 白居易最终选择“不仕”的原因有哪些?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举,他做了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14.皇上与窦皇后、慎夫人同席共坐时,为什么袁盎把慎夫人的座席拉后了一些?请简要说明。
重庆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宋都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一州遂安。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诱新附五营军为乱。事觉,昌就擒;宏伟夜袭云,斩首以献,俘其党五百人。宋都欲尽诛之,宏伟曰:“此属诖误,非得已也,今悉就诛,何以安反侧?”众得免死。以功授太和县尹。
十七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治中。群盗出没其境,宏伟计其地,兴屯田,民既足食,盗亦为农,郡遂宁谧。大德五年,起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吏畏飞语,复征于民,民无所出,行台令宏伟核实,卒蠲之。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来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遂发之,全活者十余万。迁江南行台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至大二年,召为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时,闻其名,遇之甚厚,常以字呼之。及出为浙东廉访副使,陛辞之日,仁宗出币帛,俾择所欲者即赐之。宏伟至浙东,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于是人知向慕。皇庆二年,致仕。泰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追封天水郡侯,谥贞献。
(节选自《元史·赵宏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B.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C.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
D.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尹,楚国于春秋时不断在边地设县,其长官称县尹;宋元时期作为县令的副手,参与县域治理。
B.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C. 东宫,是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历史上也曾用“东宫”指称皇太后。
D. 致仕,辞去官职。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宏伟主动请缨,破敌荣立战功。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他接连取胜。
B. 赵宏伟果断勇决,平乱出其不意。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归附的五营军作乱,在王昌被抓后,赵宏伟夜晚偷袭,斩杀张云。
C. 赵宏伟反对滥杀,注重安顿抚慰。宋都想把王昌、张云的五百同党都杀掉,赵宏伟认为他们是被连累的,免除众人死罪,因此获得提拔。
D. 赵宏伟善于治理,多次赈济百姓。任职衡州时,赵宏伟兴办屯田,盗贼因有活路而止息;任职镇江、润州、常州、江阴等地时,他多次开仓放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 赵宏伟任职浙东时,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怎样的做法?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不容于齐。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以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曰:“昔秦皇帝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死者不可胜数。又使天下飞刍輓粟【注】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盖天下始叛也。”乃拜偃为郎中。偃数上疏言事,岁中四迁。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尝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朱买臣难诎弘,遂置朔方,本偃计也。元朔中,偃言齐王内有淫失之行,上拜偃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乃自杀。偃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居中,不敢发。及其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偃受诸侯金。及齐王以自杀闻,上大怒,乃征下吏治,遂族偃。
(节选自《汉书·主父偃传》,有删减)
【注】飞刍輓粟:迅速地运送粮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B.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C.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D.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不容于齐 余威震于殊俗
B. 以诸侯莫足游者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 吾与诸君绝矣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 为居中,不敢发 为楚怀王左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主父偃学识渊博,却不受欢迎。他先后游历齐国、燕国、赵国、中山国,在这段时间都没有受到诸侯的厚待。
B. 主父偃人品不端,贪财重权。他曾宣言自己年事已高,所以行事不惜违背常理,即使遭受死刑也不以为意。
C. 主父偃审时度势,颇有见地。他尊立卫皇后,揭发燕王罪行;建议君王休养生息,设立了朔方郡,鼓励生产。
D. 主父偃半生坎坷,大起大落。他曾贫贱困顿,后来向皇帝积极进言而得到宠信,但最终身死名败,惨遭灭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我厄日久矣。(3分)
(2)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5分)
14. 主父偃批评秦始皇讨伐匈奴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10. D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11. C A第一个“于”助词,表被动;第二个“于”介词,“在”。B第一个“以”动词,“认为”;第二个“以”介词,“凭借”。C两个“与”都是介词,“和”。D第一个“为”介词,“因为”;第二个“为”是动词,表“担任”。
12. C(朔方郡是朱买臣设立的。)
13.(1)我从年轻时就开始游历四方,已经四十多年了,始终不能成就功名,我遭受苦难的日子
太长久了。(得分点:结发、游学、遂、厄、矣)(3分)
(2)起初我贫贱时,兄弟不接济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为齐相,你们有的便跑到
千里之外去迎接我。(得分点:宾语前置、衣食、内、相齐、或)(5分)
14. ①夺取的土地五谷不生; ②戍边军人伤亡惨重;
③百姓由于要运送粮草,疲于应付,生活困窘,是灭国的诱因。
《汉书·主父偃》参考译文:
主父偃,齐国临淄人。早年学习战国纵横家的游说之术,后来学习《周易》《春秋》及诸子百家学说。游说于齐国诸侯王子间,不被齐国所容。只好向北游于燕、赵、中山之地,但都没能得到厚待。他认为诸侯之中没有值得交游的了,于是于元光元年,向西入关拜见卫青大将军。卫青多次向武帝举荐他,武帝没有理会。主父偃资金匮乏,待得时间久了,各侯王贵族门下的宾客都很讨厌他,于是他自己上书给武帝。早上上奏,晚上便得到召见。奏章中谈到了九件事,有八件是涉及律度法令的,有一件是劝谏讨伐匈奴事的,所说如下:“从前秦始皇求胜之心无休无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秦始皇不听从,于是派蒙恬率兵攻打匈奴,击退匈奴千里。夺取的土地都是低洼盐碱地,五谷不生,于是征发天下成年男子来戍守北河。死的人不计其数。又让天下百姓夜以继日地运送粮草,百姓疲敝,孤儿寡妇老弱者不能养活自己,就这样,天下人开始反叛秦朝了。”于是授命主父偃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表奏章议论政事,一年之中升迁了四次。在尊立卫皇后及揭发燕王刘定国逆伦违法这两件事情上,主父偃都立下了功劳。大臣们都惧怕他的那张利嘴,行贿他的财物累计达千金。有人批评他说:“你太张狂骄横了!”主父偃说:“我从年轻时开始游历四方,已达四十多年,始终不能成就功名,我遭受苦难的日子太长了。大丈夫活着的时候不能拥有列食五鼎的荣华富贵,纵然是死了也要尝试下五鼎烹的酷刑!现在我年纪越来越大了,因此才会不择手段地违犯常理。主父偃极力陈说朔方郡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外有黄河天然险阻,蒙恬在这里修筑防御工事来驱逐匈奴,对国内可省却转运粮草和军队必需品的麻烦,又拓展了中原版图,是剿灭匈奴的根本。汉武帝听了他的建议后,把这件事交由公卿商议,众大臣都不同意。公孙弘说:“秦朝曾经发兵三十万在北河驻守,始终不能成功,后来便放弃了。”朱买臣与公孙弘辩难,使其屈服,于是设立了朔方郡,这本是根据主父偃所献之策做的。汉武帝元朔年间,主父偃上奏说齐王行为放荡,内有淫乱,武帝便任命主父偃为齐国佐相,派往齐国。主父偃到齐国后,把原来的兄弟宾客都召到府中,散发五百金,数落他们说:“起初我贫贱时,兄弟不接济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为齐相,你们有的便跑到千里之外去迎接我。我和诸位从此断绝关系,以后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了!”之后,便派人用齐王与他姐姐通奸之事触动齐王。齐王自认为最终不能免于惩罚,便自杀了。当初主父偃为平民时,曾经在燕、赵游历,后来做了官,便揭发了燕国隐藏的种种违法之事。赵王刘彭祖害怕他成为赵国的祸患,打算上书揭发主父偃暗中做的一些坏事,但因为他一直身在朝中,故迟迟不敢揭发。等到主父偃到齐国当佐相,离开关中时,便即刻让人上书给武帝,告发主父偃收受诸侯王贿金。等到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朝中,武帝龙颜大怒,就将主父偃交给官吏审问,于是诛灭主父偃全家。
重庆市七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豪杰亡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 癸丑,属于历法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乙卯”用法相同。
D. 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王后的死亡。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 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C. 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D. 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13. 把文中画横线与《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4. 秦始皇为什么在咸阳坑儒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斥儒生。
(2)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征发戍边的人。
14. ①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触怒了秦始皇;②用来警戒后人。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是派御史对每个儒生进行审问。儒生们相互检举揭发,始皇帝亲自将四百六十多名违反禁令的儒生除名,都在咸阳活埋他们。并告知于天下,以警戒后人。
“传相告引”作“诸生”的谓语,本句为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在“传相告引”后面断开,排除BC;
“咸阳”是“坑”的后置状语,中间省略“之”,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干支纪年”错误。这里的“癸丑”是干支纪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乙卯”是干支纪年,用法不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错误。原文“皆复不事十岁”是免除了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乖异”,不一致,背离;“以”,认为;“绌”,贬斥。
(2)“瓮牖绳枢”,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迁徙”,被征发戍边;“徒”,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可知,秦始皇将儒生“坑之咸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触怒了秦始皇。
由“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知,秦始皇将儒生“坑之咸阳”是想告知于天下,以警戒后人。
参考译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后,自认为自己品德胜过三皇,功劳超过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皇帝的文告称“制书”,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书”。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从今以后废除谥号制度。朕为第一个皇帝,后世依照顺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
秦始皇嬴政二十八年,秦始皇巡视东方的各郡县,登上了邹峄山,刻立石碑赞颂秦朝的功德业绩。于是召集鲁地的儒家学士七十人,到泰山下,议论祭祀天地封禅之事。有的儒生说:“古代君主封禅,是用蒲草裹上车轮,避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清扫地面进行祭祀,使用的席是用草编的。”每个人的想法很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斥儒生。于是下令修筑车道,从泰山向阳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竖立石碑颂扬自己的功德;又从泰山阴面的北坡而下,到梁父山进行祭地仪式。祭祀天地的礼节与在雍城由太祝主持的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而封藏都十分保密,世人不可能知道而记录下来。
始皇认为咸阳城里人口太多,而先王的宫廷又窄小,便令人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建造宫殿,先建前殿阿房宫,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殿上可容纳一万人,殿下可竖立五丈高的大旗,周围架起阁道通行车马,从阿房宫的前殿下直达南山,以南山的顶峰作为宫阙的标志。又建筑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河,连接咸阳,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与阁道星相连,横穿银河抵达营室星。征发判处宫刑和因犯罪服刑罚劳役的罪犯七十万人,分别建造阿房宫和骊山秦始皇陵墓。并开凿挖掘用作棺椁的北山石料,砍伐蜀地与楚地的木材,全部运到这里。在关中共计兴建三百座宫殿,在关外建造四百座,于是在东海边的上朐界内竖巨石,作为秦国的东方大门。又迁三万家民户到骊邑,迁移五万家民户到云阳,他们全都被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是派御史对每个儒生进行审问。儒生们相互检举揭发,始皇帝亲自将四百六十多名违反禁令的儒生除名,都活埋在咸阳。并告知于天下,以警戒后人,还有的人被惩罚边疆戍守。始皇帝的长子扶苏劝谏说:“那些儒生们都诵读经书效法孔子,现在您却要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不安宁。”始皇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秦始皇嬴政三十七年冬季十月癸丑(初四日),始皇帝出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都城。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儿子胡亥最受疼爱,请求随同出游,始皇帝答应了。秋季七月丙寅日,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因担心始皇死在都城外,诸公子会与天下百姓乘机作乱,于是就把消息隐瞒下来秘不发丧。
重庆市2021年秋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元辛文房《白居易传》)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B.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C.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D.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中及第者之称,分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
B.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采集民歌,后成为一种诗体,白居易提出了“新乐府”概念。
C. 司马,唐代辅佐刺史处理州事的职官,没有具体职事,慢慢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
D.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类别,赋比兴是其表现手法。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才华横溢。顾况自恃才华甚高,读了他诗卷,也赞叹有加,他参加进士、拔萃考试,全都考中,皇上也喜欢他的诗歌。
B. 白居易忠直遭忌。宰相武元衡被强盗刺杀,他首先上疏皇上紧急抓捕强盗,权贵嫌他越职进言而恼怒他,诋毁他品行不堪重用。
C. 白居易乐于交游。他朋友甚多,往来有僧人、诗人,活动也丰富,与僧人结净社,与胡杲、吉皎等人欣赏燕群,与元稹唱和等。
D. 白居易诗风浅白。他写的诗让家里老妪先读,老妪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他的诗作说就像百姓谈论农事,句句朴实。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13. 白居易最终选择“不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9. B 10. A 11. C
12. (1) 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授予官职担任杭州刺史。(2)鸡林国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伪造的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13. ①多次因忠诚耿直而遭排挤;②侍奉年少君主,无心做官;③好游赏之乐,好佛。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
“勋庸暴露不宜”都是“以”的宾语,后面断开;而“实”修饰的是“无”,应与后面句子衔接,在“实”前断开,排除D;
“顺适所遇”是动宾结构,“所遇”是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
“者”字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中及第者之称”错,应是殿试及第者之称。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欣赏燕群”错,“燕集”是宴饮聚会的意思。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见”,表被动;“乞”,请求;“除”,授予官职。
(2)题得分点有:“率”,一律、一概;“百金”,一百两银子;“即”,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可概括出多次因忠诚耿直而遭排挤;
结合“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可概括出侍奉年少君主,无心做官;
结合“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概括出好游赏之乐,好佛。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拔萃考试,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制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授予官职担任杭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 (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不戴帽子,裸露发髻,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呤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美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伪造的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举,他做了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14.皇上与窦皇后、慎夫人同席共坐时,为什么袁盎把慎夫人的座席拉后了一些?请简要说明。
10.D
11.A
12.①岩10.【答案】【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①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②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
【小题5】袁盎认为皇上、皇后与身份为妾的慎夫人同席共坐有失尊卑之序,不合礼法制度,并以吕后迫害戚夫人为“人彘”的做法告诫皇上,如此宠爱慎夫人可能会埋下害死她的祸根。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解答】
“绛侯所谓功臣”一句,中心语是“功臣”,前面的“绛侯所谓”都是定语,因此不能断开,排除A;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王”应当划分到“擅相”一句中,据此排除C;文中“主兵柄”语意完整,是动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解答】
D.“‘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错。“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故选 D。
3.
【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解答】
D.“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故选D。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望,怨恨;而,你;善,交好;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谢,道歉、谢罪。
②共,共同乘坐;六尺舆,高大车舆;者,表判断;乏,缺乏;奈何,为什么。
5.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原文为“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结合“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可知,袁盎认为皇上、皇后与身份为妾的慎夫人同席共坐有失尊卑之序,不合礼法制度;结合“陛下独不见‘人彘’乎”,这是以吕后迫害戚夫人为“人彘”的做法告诫皇上,如此宠爱慎夫人可能会埋下害死她的祸根。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国人,字丝。他的父亲原先聚众为盗贼,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高后当政之时,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等到孝文帝登上了帝位,袁盎的兄长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之后每每急步而出,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应该是与主上共治国事,存亡与共。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吕氏诸人掌权,擅自相互称王,以致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当太尉,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正朝纲。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吕氏诸人,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不可取。”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封国中有人上书朝廷,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宗亲以及诸位公卿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出来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屡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应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孝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大笑,让赵同下车。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常常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座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席位,袁盎把慎夫人的座席拉后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座。皇上也动了怒,站起身来,回到宫禁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次序,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重赏她。陛下宠幸慎夫人之举,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听说过‘人彘’之祸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重庆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宋都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一州遂安。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诱新附五营军为乱。事觉,昌就擒;宏伟夜袭云,斩首以献,俘其党五百人。宋都欲尽诛之,宏伟曰:“此属诖误,非得已也,今悉就诛,何以安反侧?”众得免死。以功授太和县尹。
十七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治中。群盗出没其境,宏伟计其地,兴屯田,民既足食,盗亦为农,郡遂宁谧。大德五年,起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吏畏飞语,复征于民,民无所出,行台令宏伟核实,卒蠲之。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来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遂发之,全活者十余万。迁江南行台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至大二年,召为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时,闻其名,遇之甚厚,常以字呼之。及出为浙东廉访副使,陛辞之日,仁宗出币帛,俾择所欲者即赐之。宏伟至浙东,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于是人知向慕。皇庆二年,致仕。泰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追封天水郡侯,谥贞献。
(节选自《元史·赵宏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B.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C.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魅/
D.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贼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尹,楚国于春秋时不断在边地设县,其长官称县尹;宋元时期作为县令的副手,参与县域治理。
B.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C. 东宫,是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历史上也曾用“东宫”指称皇太后。
D. 致仕,辞去官职。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宏伟主动请缨,破敌荣立战功。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他接连取胜。
B. 赵宏伟果断勇决,平乱出其不意。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归附的五营军作乱,在王昌被抓后,赵宏伟夜晚偷袭,斩杀张云。
C. 赵宏伟反对滥杀,注重安顿抚慰。宋都想把王昌、张云的五百同党都杀掉,赵宏伟认为他们是被连累的,免除众人死罪,因此获得提拔。
D. 赵宏伟善于治理,多次赈济百姓。任职衡州时,赵宏伟兴办屯田,盗贼因有活路而止息;任职镇江、润州、常州、江阴等地时,他多次开仓放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 赵宏伟任职浙东时,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怎样的做法?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赵宏伟打败了他们,追逐败兵二十多里,迫近他们的城池,把祸福的情况告诉他们,知州周天骥献城投降。
(2)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从头到尾都谨慎地对待,就不会失败。
14. ①邀请精通朱熹道学的许谦做老师。
②吸引了众多人士学习道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语法来看,“桥下”是设伏的状语,表示设伏的地点,不是“以火攻之”的状语,故“设伏桥下”中间不能断,排除AC;
“宏伟旋兵袭其背”中“兵”是“旋”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画线句意思是:吉州有作乱的民众,赵宏伟在桥下设置埋伏,用火烧他们,作乱的人战败逃跑,埋伏的士兵冲出来,敌人被蹂躏而死几乎净尽,赵宏伟乘胜去捣毁他们的巢穴,剩余的贼众都冲出来抵御抗击,赵宏伟让军队绕过去在他们后面袭击,斩杀了他们的头目。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宋元时期作为县令的副手”错误,后世把县尹当作县令的别称。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D.“他多次开仓放粮”错误,依据原文“镇江旱,蠲民租九万余石”可知,在镇江,是免除百姓的租税,不是开仓放粮。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北”,动词作名词,败兵;“薄”,迫近;“示”,把……指出来使人知道;“以”,率领、带领。
(2)“从事”,从事事业;“几”,将近;“慎”,谨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宏伟至浙东,闻郡人许谦得朱熹道学之传,延致为师”可知,赵宏伟听说郡里人许谦得到了朱熹道学的真传,就邀请他做老师,因此,他的做法是“邀请精通朱熹道学的许谦做老师”。
由“于是人知向慕”可知,人人知道应向往仰慕朱熹道学,因此,结果是吸引了众多人士学习道学。
参考译文:
赵宏伟,字子英,是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元军攻宋,赵宏伟给元军主帅宋都写信并到军营中拜谒,宋都认为他不一般,让他带兵夺取临江。到了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带领全部军兵出战,赵宏伟打败了他们,追逐败兵二十多里,迫近他们的城池,把祸福的情况告诉他们,知州周天骥献城投降。宋都赞许赵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让他暂任吉州参佐官。吉州有作乱的民众,赵宏伟在桥下设置埋伏,用火烧他们,作乱的人战退逃走,埋伏的士兵冲出来,敌人被蹂躏而死几乎净尽,赵宏伟乘胜去捣毁他们的巢穴,剩余的贼众都冲出来抵御抗击,赵宏伟让军队绕过去在他们后面袭击,斩杀了他们的头目,全州就安定下来。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新近依附的五营军作乱。事情被发觉,王昌被擒拿;赵宏伟夜晚袭击张云,斩首献上,俘虏他们的五百同党。宋都想把他们都杀掉,赵宏伟说:“这些人是被连累的,迫不得已,现在把他们都杀掉,怎么安定不顺服的人呢?”众人得以免死。赵宏伟因功被任命为太和县尹。
至元十七年,赵宏伟改任衡州路总管府治中。成群的盗贼在他的辖境内出没,赵宏伟计算了那里的土地,兴办屯田,百姓吃饱以后,盗贼也就务农了,郡里就安宁平静了。大德五年,赵宏伟起任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发生旱灾,他免除百姓租粮九万多石。官员害怕流言蜚语,又向百姓征收,百姓没有办法拿出来,行台命令赵宏伟核实,最终还是免除了。因为刮大风海水涨溢,润州、常州、江阴等州房舍有很多被冲毁,百姓缺少食物。赵宏伟要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有关部门以没有得到朝廷回复为理由推辞,赵宏伟说:“百姓整天挨饿,如果擅自开仓有罪过,我先承担罪责。”于是打开粮仓,保全救活的人有十多万。赵宏伟被提升为江南行台都事。大德十一年,江南发生大饥荒,赵宏伟请求用追赃罚款赈济百姓,百姓赖以活命。至大二年,朝庭召他任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对待他很是优厚,常常用字称呼他。等到赵宏伟出京任浙东廉访副使,上殿辞别皇帝那一天,仁宗拿出缯帛,让他挑选他想要的就赐给他。赵宏伟到浙东以后,听说郡里人许谦得到了朱熹道学的真传,邀请他做老师,于是人人知道应向往仰慕朱熹道学。皇庆二年,赵宏伟辞官归家。泰定三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追封他为天水郡侯,定其谥号为贞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