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4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上册寒假精细复习(Word版知识点+练习,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卷04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上册寒假精细复习(Word版知识点+练习,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1-29 11:3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4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分为 ( )
A.地核、地幔、地壳 B.软流层、水圈、地壳 C.生物圈、地幔、水圈 D.地壳、岩石圈、软流层
2.科学家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可能是 ( )
A.地核 B.下地幔 C.地壳D软流层
3.以莫霍界面为分界面的圈层是 ( )
A.地幔与地核 B.地壳与地幔 C.内核与外核 D.地壳与水圈
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指由岩石组成的地壳 B.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D.其上部是软流层
2020年1月25日01时55分土耳其东部(北纬38.35°,东经39.12°)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5—6题。
5.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6.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7.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S为________波,P为________波。
(2)图中各圈层,A为________,B为________ C为________。
(3)P、S两种地震波在地面下平均________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不连续面________。
(4)在2900千米深处,S波________,P波波速________,从而发现了E不连续面。
(5)M层和N层的主要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8.下列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9.生物圈是 ( )
A.被生命强烈改造了的地球表面 B.在太阳系中,有别于其他行星的唯一圈层
C.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D.地面以上100米或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1.A 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B.水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层
C.生物圈是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壳在海洋中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层是软流层 D.岩石圈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大部分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附近 D.内、外核之间
下图为某地地震波的纵波波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速度/(kms)
3.该地地壳平均厚度大约为 ( )
A.7km B.17km C.30km D.60km
4.该地地震波的纵波波速 ( )
A.一直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一直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5.图中该纵波经过的地球内部圈层有 ( )
A.地壳、上地幔 B.上地幔、下地幔 C.岩石圈、外核 D.内核、地壳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6—7题。
6.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7.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9.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
A.其主体是海洋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仅存在地面之上 D.主要由气体组成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该圈层 ( )
A.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没有生物生存
C.是地球外部的一个独立圈层 D.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11.如果人类有能力进入地心,则下列关于在“入地”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地球内部存在两侧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均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1.A
【解题思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A项正确。
2.D
【解题思路】科学家推断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的上部。D项正确。
3.B
【解题思路】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之间有两个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是古登堡界面。B.项正确。
4.C
【解题思路】岩石圈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组成的,由坚硬的岩石组成,C项正确。
5.A
【解题思路】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最厚达70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以下至2900千米深处;内核和外核构成地核,在地下2900千米以下的更深处。材料中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最有可能位于地壳。A项正确。
6.C
【解题思路】地震波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人们一般会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故可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选择C项。
7.
【解题思路】第(1)问,读图可知S波传播速度较慢,P波传播速度较快,因此S波为横波,P波为纵波。第(2)问,根据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第
(3)(4)问,P、S两种地震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在2900千米深处,S波消失,P波波速变慢,从而发现了E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第(5)问,M层和N层都属于地核,但物质状态不同,M层物质为液态,N层物质为固态。
【参考答案】
(1)横 纵
(2)地壳 地幔 地核
(3)33 莫霍界面
(4)消失 变慢 古登堡界面
(5)M层物质为液态,N层物质为固态
8.A
【解题思路】自地面向上,大气层可以延伸到数千千米的高空。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显示,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与星际空间的密度相似,这个高度可以看成是大气圈的上界。
9.C
【解题思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地球有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是生物圈和水圈。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10.D
【解题思路】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结合图中各圈层位置可知,A表示生物圈,D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岩石圈。
11.D
【解题思路】图中A圈层为生物圈,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12.D
【解题思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和岩石圈的关系较为密切。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B
【解题思路】莫霍界面到地表的部分为地壳,由图可知,海洋中地壳没有缺失;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小部分;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图中①层和层,软流层属于地幔。
2.C
【解题思路】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界面附近,此后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迅速减小。
3.C
【解题思路】地震波通过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后,速度会明显增加。由图可知,图中地震波波速明显增加的深度是30km左右,说明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30m处,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故该地地壳厚度大约为30km,选择C项。
4.A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在地下0—30km处,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增大,在地下30km附近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增大且增幅较大,然后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变化减小,但仍然不断增大,据此判断A项正确。
5.A
【解题思路】图中地震波纵波传播的深度为0—120km,根据地球内部各圈层厚度可判断,该地震波纵波经过的地球内部圈层有地壳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选择A项。
6.B
【解题思路】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②层为地幔。
7.C
【解题思路】③层为外核,最可能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①层为地壳,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②层为地幔,横波能够通过。④层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8.B
【解题思路】据图可知,丁圈层具有蒸腾作用,应为生物圈;乙圈层具有下渗作用,因此,乙圈层为水圈;地表的水会下渗到岩石圈中,故丙圈层为岩石圈,则甲圈层为大气圈。
9.A
【解题思路】结合上题的分析可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
10.D
【解题思路】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圈层中有生物生存。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
11.B
【解题思路】地球内部有的圈层密度大,有的圈层密度小。地球内部存在两侧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一般认为火山活动中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地球外核的物质呈熔融状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