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中国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 明朝初年 B. 明朝中期 C. 清朝前期 D. 清朝中期
下图是雍正登基以前,让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耕织图》中的一幅。雍正版《耕织图》的特别之处在于, 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和他的福晋与侧福晋的容貌。《耕织图》反映了( )
A. 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 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
C. 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
D. 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
康乾盛世又名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这次盛世在农业上的表现不包括( )
A.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 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农村集市
区域性市场
城镇市场
全国性市场
A. B. C. D.
清朝前期,一些市镇发展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商业较为发达 B. 著名商帮开始出现 C. 人口快速增长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清朝时期有人写诗道:“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形容当地商业的繁盛。这里的“当地”指的是( )
A. 北京 B. 太原 C. 汉口 D. 沈阳
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很富有的机户,如李扁担、李东阳皆有织机五六百张,他们多半“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按工作量收钱)”。这说明当时( )
A. 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B. 工业革命已在江南地区开始
C. 已卷入全球范围的世界市场 D. 江南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 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 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 晋商经商范围广,远至海外 D. 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这种现象( )
A. 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 B. 得益于阶级矛盾的消除
C. 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 导致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清朝前期,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的高产作物有( )
A. 玉米、小麦 B. 甘薯、棉花 C. 烟草、甘蔗 D. 玉米、甘薯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者认为“国之大计”是( )
A. 恢复发展农业 B. 鼓励海外贸易 C. 重视发展商业 D. 大力发展手工业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些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型商帮。胡雪岩,来自安徽南部徽州府,中国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操纵江渐商业,资金最高达两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上述文字说明胡雪岩属于。( )
A. 晋商 B. 徽商 C. 苏商 D. 港商
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个主题概括了1368至1840年的明清时期总的历史特点。对此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繁荣与开放并存 B.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 繁盛与危机并存 D.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 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 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严格来说,中国的商业革命发自宋代,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尤为重要,第二次是明清(前期)的……较为突出,第三次则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第二次“商业革命”较为突出的是( )
A. 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 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二、材料解析题
据历史学家研究,清初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一,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请结合材料, 进行探究。
材料一 清朝前期我国耕地面积统计简表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 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材料三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材料一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 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两大商帮经营的商业活动分别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回答,乾隆末年,我国有多少人口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人口增长过快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顺治末,岁征银2150余万两,粮640余万石;乾隆末,增至银2990余万两,粮830余万石,存仓粮食4 500万石。(明万历时仅110余万石) 。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以前一年的人丁数(2462万)为标准, 征收银额359万两, 以后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材料二 清代几任君主比较勤奋,御下甚严,故清代到中期管理尚未完全失控,但农业技术进步有限,新开垦的土地肥力又不够,加上过度垦殖,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到清中后期,各地重大自然灾害不断,清代农民生活普遍进入赤贫化,生活质量已远远不能和唐宋时期相提并论。活不下去,大家就要想办法,所以农民经商成为习俗,促进了城市贸易的繁荣。一般来说,商人更愿在本地经营,可现实的压力太大,农村严重贫困, 各家耕织一体, 消费能力极低, 只有在大城市中才有市场。所以,大多数农民只能背井离乡, 去北京等大城市讨生活。
(1)材料一中一系列数字呈现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对清中后期出现的变化是怎样叙述的 这一变化导致了怎样的直接后果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所示农业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初期农业快速恢复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推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故选C。
2.【答案】A
【解析】从题干信息“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和他的福晋与侧福晋的容貌”并联系所学可知,《耕织图》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选A。
3.【答案】D
【解析】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是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故选D。
4.【答案】D
【解析】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5.【答案】A
【解析】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故选A。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经济情况。结合题干中的“帆樯满江”可确定这一地区应该靠近河流,分析选项中的城市只有汉口最符合要求。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的相关史实,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两者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很富有的机户,如李扁担、李东阳皆有织机五、六百张,他们多半“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这说明当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的手工工场。故A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故选A。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晋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这说明晋商经商范围广,远至海外。题干材料强调了“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故C正确。
ABD均与题干无关。
故选C。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故A正确。
B.阶级矛盾无法消除,只能缓和,故排除B。
C.题干未涉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故排除C。
D.人口的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而非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故排除D。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高产作物的推广,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据所学可知,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故D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初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
BCD.三项所述题干均无体现。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徽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些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型商帮。其中,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依据“胡雪岩,来自安徽南部徽州府,中国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可知,胡雪岩属于徽商。故B正确。
A.本项题干无体现。排除A。
CD.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D。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康乾盛世;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制度的腐朽,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加上闭关锁国、近代化因素的萌芽等,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故C正确。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错误。
B.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明清没有体现出多元文化存在,故B错误。
D.明清时期国家是统一的,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说明当时农业耕作有了新气象,如施肥、深耕,间作,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因而在他看来,“诀窍”是中国农业精耕细作,B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题干关键信息“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
解答本题要把握清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5.【答案】C
【解析】略
16.【答案】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清朝统一全国,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等。
(2)北京、广州。晋商。徽商。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3)3亿人口。
(4)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可知,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清朝前期工商业发展的情况以及晋商和徽商的相关知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据材料三可知,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第(4)问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7.【答案】(1) 政府的收入和人口数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说明了清朝前期农业发展、人口增长。
(2)各地重大自然灾害不断,清代农民生活普遍进入赤贫化, 生活质量已远远不能和唐宋时期相提并论。直接后果是:农民经商成为习俗,促进了城市贸易的繁荣;大多数农民背井离乡,去北京等大城市讨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经济。第(1)问从材料中数字的变化得出增长的态势,进而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第(2)问从农民生活、身份的改变等角度回答即可。
18.【答案】(1)曲辕犁;筒车。
(2)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3)统治者重视生产。
(4)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力的增加;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2)依据“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可以得出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3)依据“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可以得出统治者重视生产。
(4)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分析,可以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力的增加、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等层面,逐条说明即可。要求言之有理,条理清楚。
第42页,共2页
第5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