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30 21: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2
一、单选题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难移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是( )
A. 苏州 B. 江宁 C. 北京 D. 杭州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 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 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统治时期)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得以普遍种植,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原因?( )
A. 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B. 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C. 长期战乱,人口锐减 D. 康乾盛世人口激增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反映了当时(  )
A. 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B.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 商业很发达,商品贸易兴盛 D. 人口不断增加
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
A. 发展海外贸易 B. 推行垦荒政策 C. 发展手工业 D. 改进生产工具
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18世纪的古城苏州。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此画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 晋商和徽商出现 B. 市坊分离 C. 农村集市贸易出现 D. 商业市镇兴盛
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 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 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三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明清时期
清朝时中国人口出现了极为壮观的一次膨胀:连续突破2亿、3亿和4亿大关,至咸丰元年(1851年)已攀升到4.3亿之多。清朝前期人口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B. 政治清明,法制健全
C. 国家倡导,政府鼓励 D. 外患严重,国防需要
皇宫御米“京西稻”因其早熟质佳、耐寒性强、适应性广,受到了达尔文的高度评价。它是由康熙皇帝亲自培育而成,被称为御稻。据此可知,清代( )
A. 统治者重视农业 B. 推行垦荒政策 C. 粮食的产量极高 D. 科技水平先进
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农村集市 区域性市场 城镇市场 全国性市场
A. B. C. D.
公元1713年,康熙帝对北京的永定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得旧河两岸的“斥卤”变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时期修筑江浙海塘的举措也是有效保护农田的典范水利工程。以上内容反映了( )
A. 封建统治者重视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B. 封建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 封建统治者设置了兴修水利工程的专门机构
D. 水利工程的维修使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时期的在位皇帝是( )
A. 顺治 B. 康熙 C. 雍正 D. 乾隆
清朝前期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商业大城市的是( )
A. 北京和东京 B. 北京和江宁 C. 长安和南京 D. 东京和洛阳
二、材料解析题
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2)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
——章楷《我国古今农业推广事业述略》
材料二以稻而论,清代品种显著增多,不下数百种,有御稻、香粳、银条等类别。清中期人口成倍增长,增加的劳动力大都是在农村,集约化耕作有了可能,也成为必要。玉米的种植和大量推广是在清代,以北方为主。甘薯的推广,更主要是在清代。二者都属高产,并耐旱,能在砂砾地和山区生长,有不与五谷争地之说。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在交通便利的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兴起……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材料四南开大学教授杜家骥在《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中指出:“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市场突破,发展为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及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长江、沿海在清代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清代的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又比明代扩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后期江南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变化。
(3)据材料四归纳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500年以后,整个地球一直越来越快的缩小,并最终构筑了“全球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500年前后不同文明间的“注视”和“对抗”。
材料二、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从历史上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4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
——摘编自英]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与此同时,相对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和以金本位为核心的国际货币支付体系建立起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0世纪前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一度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摘编自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呈现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时代特征,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A。
B.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难移——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B。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起今天疆域的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
故选D。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乾隆时期经济繁荣的地区,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故选A。
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A。
3.【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记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据“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可知,这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达。选项C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达的相关史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达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该项是明朝末期,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
B.清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故排除B。
C.清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该项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特征,故排除C。
D.番薯等农作物的引进,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商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故C正确。
AB.两项题干无体现。故AB错误。
D.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
AC.两项所述与“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不符。故AC错误。
D.本项所述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时期商业市镇,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依据“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与题干主旨无关。
故选D。
8.【答案】C
【解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方面,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及原因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等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选项D正确;三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还没有出现这一现象。选项ABC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至咸丰元年(1851年)已攀升到4.3亿之多。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 可排除。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皇宫御米‘京西稻’ ……它是由康熙皇帝亲自培育而成”表明京西稻的出现于康熙帝有直接关联,实质上说明了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商业网。题干要求回答的角度是“从小到大”,结合所学可知农村集市规模最小,然后出现了城镇市场,随后形成了区域性市场,最后出现了全国性市场。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农业发展的具体原因。题干叙述了两位皇帝修筑水利工程的具体措施,说明了统治者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人口增长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所以D项符合题意;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 经过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较为缓慢,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雍正时期,人口也在增长,但仍未发展到3亿,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的商业城市的相关史实。清朝前期,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出现北京、江宁、扬州、苏州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选项B符合题意。
16.【答案】【小题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小题2】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小说和戏剧(昆曲与京剧)创作蓬勃发展。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相关史实。
2.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7.【答案】(1)重视作物良种选育;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等。
(2)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城镇。
(3)全国性网络市场和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形成;长江、沿海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干线;工商业市镇繁荣。
【解析】(1)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可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是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一“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材料二“玉米的种植和大量推广是在清代,以北方为主。甘薯的推广,更主要是在清代”可知,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等也是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2)本题考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城镇。
(3)本题考查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四“发展为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及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可知,清代形成了全国性网络市场和城乡市场网络体系;根据“长江、沿海在清代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清代的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又比明代扩大”可知,清代长江、沿海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干线,工商业市镇繁荣。
18.【答案】(1)注视和对抗: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由此发现了新大陆并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路线,不B同文明间联系日益紧密;同时随着西欧国家的扩张与对殖民地的残酷压迫和掠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中国银本位制度: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扩大;巨额贸易顺差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任意三点均可)
(3)特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推进;相对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货币支付体系的建立;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依存度加大;世界大战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等等。(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材料“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注视和对抗是指: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由此发现了新大陆并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路线,不同文明间联系日益紧密;同时随着西欧国家的扩张与对殖民地的残酷压迫和掠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改革开放。由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概括为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扩大;巨额贸易顺差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本题考查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呈现的特点,考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材料三“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可以看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呈现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推进等特点;从材料四可以概括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呈现相对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货币支付体系的建立;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依存度加大;世界大战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等等特点。
第42页,共2页
第5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