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9 14:3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问题导学:
1、一战前的欧洲发生了什么变化?蕴含哪些战争的诱因?
2、战争为什么从两个国家的冲突演变成全世界的大混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企业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组织形式重大变革
第一、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1、一战前的欧洲发生了什么变化?蕴含哪些战争的诱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倒挂现象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重新分割殖民地
第二、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1、一战前的欧洲发生了什么变化?蕴含哪些战争的诱因?
(1)材料一中,德国要求的“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别的国家” 是指哪些国家?
(2)反映当时德国要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它对当时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外长毕洛夫1899年末的讲话
漫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殖民地 英、法
推行侵略扩张,称霸世界的政策。
影响:加剧了德国与英国、法国的矛盾,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一战前的欧洲发生了什么变化?蕴含哪些战争的诱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战争为什么从两个国家的冲突演变成全世界的大混战
一战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激进民族主义加速战争的到来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访问萨拉热窝。在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演习中,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6月28日他们在街头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战争为什么从两个国家的冲突演变成全世界的大混战
德国崛起带来欧洲政治格局洗牌,各国利益错综复杂,一触即发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你结合下面两幅地图,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探究】
1879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国协

第三、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剑拔弩张,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战争为什么从两个国家的冲突演变成全世界的大混战

巴尔干问题
突尼斯问题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后果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1892
同盟国
1882
1882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施里芬,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特征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进行速决战,各个击破(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施里芬及其计划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皇威廉二世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线
南线
东线
德奥联军对战俄军
德国对战英法
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决定战场
时间
战线及 交战双方
战争阶段 及重大战役(事件)
1914.8---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日本对德宣战,占据中国山东半岛
凡尔登战役( “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
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同盟国战败
“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一战大数据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争结朿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对德合约》
参会目的
国家 战后实力 参会目的
美国 大发战争横财,战后最大债权国 争夺战后世界领导权
英国 实力下降,军事强国 保持世界霸权,维持海外殖民及海军优势,大陆均势
法国 损失惨重;陆军强国 彻底削弱德国,重建欧陆霸权
意大利 实力大大削弱 称霸地中海
日本 实力大大增强;难与欧洲列强抗衡 战时从德手中夺取的利益合法化
内容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徳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3)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德国疆界示意图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萨斯 和洛林
萨尔区
莱茵地区
归还波兰的地区
但泽
归还丹麦
奥地利
德 国
1919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波兰走廊”
波 兰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材料一 到大战结束时,日本对华出口已居各国之首…在对华投资方面,日本同英国已不相上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日本在台湾、琉球、南库页岛、千岛群岛拥有很多的海军基地,且占有原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使日本在西太平洋居于相当稳固的战略地位。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利
—— 《九国公约》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毛泽东选集》
《九国公约》
实质:以“门户开放”的名义,使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
影响: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体系评价
该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战后新秩序,实质是战后帝国主义对世界的重新划分
积极:
(1)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美、日崛起,苏俄日益强大。
局限:没有消除各国之间的矛盾,为新的冲突埋下隐患:
(1)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约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极为苛刻;
(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各国的目的未能满足;
(3)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为了维护殖民统治采取的措施,导致民族运动高涨;
(4)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战胜国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
(5)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
思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2、国际联盟
美国倡导建立国际联盟,企图利用国联,称霸世界。
建立
思考:美国首先倡导建立国际联盟,但最终没有加入的原因,反映的问题
原因:
①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
②美国夺取世界霸权的目标未实现;
③美国利用国联控制别国、称霸世界的图谋遭到英、法、日等国的反对。
反映的问题:
①英美矛盾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矛盾;
②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获得对世界的领导权;
③国际关系的中心仍在欧洲。
评价
积极:
(1)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2)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局限:
(1)“全体一致”原则使得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实质)。
课堂检测
1.《魂断蓝桥》讲述的是1917年的英国,青年军官罗伊撇下未婚妻玛拉奔赴战场,听说罗伊战死疆场的玛拉在失业、饥饿、寂寞和空虚的折磨下被迫沦落风尘。当玛拉在火车站意外邂逅死里逃生的罗伊后,她选择了带着他们的定情信物在初识的地点自杀。这部作品反映了
A.一战以后人民的反战情绪
B.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C.一战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
D.一战使英国经济衰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玛拉的经历可知体现的是战争给人类精神带来的巨大创伤,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们的反战情绪,A选项排除。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本民族利益至上,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英国经济衰退的问题,D选项排除。
2.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但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
B.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
C.协约国的封锁阻碍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
D.美国与德国殖民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在海上的军事实力上明显要强于同盟国,它们能有效地对同盟国实行贸易封锁政策,这就导致了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的状况,故选C。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阵营,因此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协约国较同盟国在战略物资储备上更加丰富,因此“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绝不是因为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只是求而不得,排除B;美国和德国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它们之间没有尖锐的殖民矛盾,排除D。
3.“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一战结束了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②③④都属于结束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的表现,故选D项;①是一战的影响,但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A项;BC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故选D。
4.1915年5月7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中有128名美国人。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英国的举动
A.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参战决定
B.有利于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
C.遏止了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D.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早在一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关系就已经十分紧张,这种宣传激起了中立国美国对德国的仇恨,从而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参战是在1917年4月,故“迅速”一词说法错误;B选项错误,英国海军本来就掌握着制海权,并不存在“夺回”的问题;C选项错误,1917年2月,德国重新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并没有被遏止。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烈的
A.军国主义 B.霸权主义
C.极端民族主义 D.乐观主义
【答案】A
【解析】
“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等信息体现了军国主义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故选A。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信息准确区分极端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和乐观主义几个概念。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