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5课 三大改造
问题: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发生在什么时期?
作家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
情境思考
课标: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习目标
1.了解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及政策。
3.分析归纳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
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指社会主义改造(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造”
探究导学
材料一 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后,对山西省49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农民刚获得的718公顷土地被出卖;山西2 486个农户中,有20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10%,1953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18.69%。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全国大约有3亿人分得了总数约7亿亩得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
——摘编自《土地改革与中国的工业化》
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如何解决呢?
国家统一组织,集体合作互助。
报名参加合作社
(1)原因:
(2)时间:
1953年
(3)方式: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引导分散的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4)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5)过程: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参加合作社农户 占全国农 民总数(%) 参加高级 生产合作社 占全国农
户总数(%)
1.18亿户 96.3 1.0742亿户 87.8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6)结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互助组: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但由于换工互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初级农业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1)方式:
(2)结果: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天津和平区手工业者庆祝手工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上和形式上,采取了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改变了手工业的生产关系。
广州市第一缝纫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
女社员在进行生产
广州市第一钟表修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
(1)时间:
1954年
(2)方式:
赎买政策
公私合营
(3)政策:
创举
“公”指国家,“私”指资本家。
“公私合营”指公私双方共同经
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4)结果: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
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000多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当时毛泽东主席拿国家干部一级薪水,工资也只有500多元。而当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实习,转正后的工资为60元。
——摘编自吴基民《绒线大王恒源祥在公私合营前后》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955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店换上了公私合营招牌
1955年上海市信大祥棉布商店实行公私合营
1955年永安公司批准公私合营后职工们积极进行资产清点
工商业得到了发展,是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每年定期可以拿到年息,同时他们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实现了和平过渡,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改善了劳动条件,拥有了保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国 家
工 人
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社 会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
阅读课本P26
思考: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行业 改造前 改造时间 改造方式 改造后
农业 个体农民 1953-1956 生产合作社 集体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者 1953-1956 生产合作社 集体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者 1954-1956 公私合营 国家
私有制
公有制
1956年
意义:
1.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实质)
2.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4.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等缺点。
有农民说:“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地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三大改造的局限性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
鸦片战争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三
大
改
造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基
本
确
立
1956年底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
工商 业
生产
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质:
三大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
改造前
改造后
课堂小结
1.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训练评价
2.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被称为“三大改造”,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途径是( )
A .走合作化道路
B .供销合作社
C .一大二公
D .公私合营
A
3.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手工业合作化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B
4.“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C
5.下列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个历史时间,其历史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
A.我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营 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经济
1952 19.1 1.5 0.7 71.8 6.9
1956 35.2 53.4 7.3 7.1 趋于零
B
6.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B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想要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