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历史,我们知道当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新王朝就会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文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认识孟子: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guōsùyùpàn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2、城 非 不 高 也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重点突出、富有节奏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个因素:
天时、地利、人和。
可以看出作战胜负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
主要的条件。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翻译步骤:读一读----------文章
想一想----------意思
看一看----------注释
议一议----------难点
说一说----------理解
评一评----------正误翻译重点和难点提示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委而去之一、解释词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亲戚畔之寡助之至,二、翻译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点检测:七里之郭:今义:姓氏 古义:外城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代词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guō放弃委:去:畔, 通“叛”, 背叛. 翻译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亲戚亲戚畔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重点突出、富有节奏课文用了什么事例来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语能突出
“天时不如地利”?分析课文:三里、
七里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环而攻之不胜第二个事例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排比:
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城
池
兵革
米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谈的是“治国”的道理。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必胜矣。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顺叛→→→课堂小结: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拓展研究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
一个例子阐述“人和”思想
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收集有关“人和”的
名言警句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