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8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高一地理必修一寒假精细复习(知识点+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卷08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高一地理必修一寒假精细复习(知识点+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1-29 18:5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共2课时)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图中a、b分别代表 ( )
A.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 B.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D.大气反射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反射 D.短波辐射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据此回答3-4题。
3.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长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知识点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所示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据此回答5-7题。
5.图甲中 ( )
A.②比①细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 B.雾霾天④将增强
C.③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 D.⑥削弱太阳辐射
6.图乙所示做法的最终目的是 ( )
A.增加照明 B.增加大气密度 C.保温预防霜冻 D.庆贺丰收
7.与图乙中的做法目的不同的方式是 ( )
A.用鼓风机通风 B.覆盖秸秆 C.提前浇水 D.搭塑料棚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北京市某年12月15日、16日天气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2.与15日相比,16日气温日较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②增强,③减弱 B.②减弱,③增强 C.①减弱,③增强 D.②增强,④减弱
某年12月9日6时,山东省气象台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浓雾,持续至上午,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据此回答3-4题。
3.从大气角度考虑,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强浓雾的原因可能是 ( )
A.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B.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D.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4.山东省浓雾严重威胁交通安全,主要是由于浓雾 ( )
A.削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提高了地表温度 D.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某节目组曾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下面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回答5-6题。
5.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明显感觉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6.节目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
A.①减弱 B.③增强 C.④减弱 D.①增强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地膜覆盖的好处表现在保温、保水、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7-8题。
7.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少①的损失 B.减少②的损失 C.减少③的损失 D.减少④的损失
8.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气温降到约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9.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10.下列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课时2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大气热力环流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不同地区之间近地面存在冷热差异
C.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
2.图中①②③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00cm、60cm、50cm的透明玻璃缸内底部两侧分别放置一杯热水(A杯)和一杯冰块(B杯),然后用塑料薄膜把缸的顶部密封,在塑料薄膜上开一个小孔,点燃一束香,插入小孔(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看到烟雾在玻璃缸内A、B、C、D之间形成了一个环流。
(1)这个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环流,其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
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2)下面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够正确反映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及其等压面弯曲形态的是________图。图中B、D两点中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_点;A、B两点相比,气压更高的是________点。若A、B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则图示时间应当是________(填“白天”或“夜晚”)。
知识点2 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直接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稀疏,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B.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D.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5.下图为近地面的等压线图,图中能够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面四幅图(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实线箭头表示风向,度数表示经纬度)中,能正确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风向的是 ( )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风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表示风向的是 ( )
A.a B.b C.c D.d
8.该地可能位于 ( )
A.日本 B.澳大利亚 C.印度 D.德国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沈阳市民张先生拍摄到一幅地理“奇景”(见图1):高低不同的两根烟囱,排出的烟雾居然向两个方向飘散。其中较高的烟囱高约百米,白色烟雾的飘向大致是正西方向;较低的烟囱高约30米,烟雾的飘向却是正东方向。读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等压面)(见图2),回答1-2题。
1.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
A.气温:②>③>①>④ B.气压:①>②>③>④ C.气温:③>②>④>① D.气压:②>③>①>④
2.烟囱可能位于 ( )
A.甲地附近 B.乙地附近 C.丙地附近 D.丁地附近
下面图甲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乙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m高空垂直气压差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气压高于②地 B.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B.b为上升气流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D.d为上升气流
很多影视剧在拍摄时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女主角的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和一天内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回答5-6题。
5.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为了很好地完成材料中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拍摄,作为导演,你会选择时间段完成拍摄 ( )
A.16时至次日8时左右 B.6时至12时左右 C.8时至16时左右 D.18时至次日6时左右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一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0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7-8题。
7.若该图表示北半球高空,且P1数值小于P2数值,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
A.③ B.④ C.⑦ D.⑧
8.若该图表示南半球近地面,且P1数值大于P2数值,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
A.③ B.④ C.⑥ D.⑦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1.B
【解题思路】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又把热量辐射到近地面大气中,近地面大气吸收热量以后又把热量向上传递。图中,a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b从地面到大气,是地面辐射.故选B项。
2.B
【解题思路】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量比较小,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选择B项。
3.D
【解题思路】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长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故D项正确。
4.B
【解题思路】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两箱下垫面性质不同,甲箱地面辐射强于乙箱,因此甲箱气温高于乙箱,B项正确;实验中的日光是一样的,故A项错误;两箱中空气是一样的,故C项错误;两箱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是箱中气温差异的结果,而不是气温差异的原因,D项错误。
5.C
【解题思路】图甲是大气受热过程图,②比①细是因为大气削弱作用强,A项错误。雾霾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减小,④将减弱,B项错误。③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C项正确。⑥表示大气逆辐射,D项错误。
6.C
【解题思路】深秋季节云层较薄,图乙所示做法会释放烟气,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尘埃等的含量,进而增加大气密度,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预防霜冻的作用。点燃煤炉并不是为了增加照明。增加大气密度并不是最终目的。点燃煤炉与庆贺丰收无关。C项正确。
7.A
【解题思路】用鼓风机通风会加快空气流动,不利于预防霜冻,A项符合题意。覆盖秸秆、提前浇水、搭塑料棚,目的都是保温预防霜冻,B、C、D项不符合题意。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B
【解题思路】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
(1)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后传到地面
(2),地面吸收热量后以地面辐射
(4)形式放出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由此可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B项正确,A、C、D项错误。
2.A
【解题思路】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不受天气影响,并且对昼夜温差没有影响,C项错误;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15日为多云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少;16日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也会相应增多,所以与15日相比,16日②增强、④增强,B、D项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15日为多云天气,大气逆辐射比较强,16日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比较弱,所以与15日相比,16日③减弱,故A项正确。
3.B
【解题思路】晴天,白天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充足;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幅度大,水汽易凝结成雾。B项正确。
4.D
【解题思路】浓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大气能见度降低。D项正确。
5.D
【解题思路】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图甲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月牙泉地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即②强;晚上大气的逆辐射弱,即④弱,保温作用差,最终导致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6.C
【解题思路】深秋容易出现霜冻是由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过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霜。
7.B
【解题思路】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向外辐射的热量,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图中②是地面辐射,故B项正确。
8.C
【解题思路】夏季在果树下覆盖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故选项。
9.B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4一8米范围内出现了逆温,且在8米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可将上层的暖空气吹到下层,与下层冷空气混合,提高下层空气温度,所以防霜冻风扇安装高度以7—8米为宜。
10.D
【解题思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防霜冻风扇位于逆温层气温较高处,可把高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正确;防霜冻风扇本身并不能吹出热风,②不正确;防霜冻风扇可将上层暖空气吹到下层,③错误;防霜冻风扇的转动,加快了空气流动,提高了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
课时2 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1.B
【解题思路】·热力环流是由不同地区间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由于冷热不均,垂直方向上产生大气运动,导致不同地区同一高度上存在气压差异,从而又产生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因此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之间近地面存在冷热差异。
2.B
【解题思路】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水平方向上,②地空气下沉,而①地空气上升,所以②地比①地气压高。
3.
【解题思路】第(1)问,这个实验验证的是因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产生的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发生水平运动。故B项正确。第(2)问,热力环流中,热的地区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等压面向地表方向凹陷,对应高空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冷的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对应高空为低压,等压面向地面方向凹陷。所以甲图正确。同一地点的近地面气压比高空气压高,所以地气压高于D地气压。同一水平高度的A、B两点,A点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即A点气压低于B点。夜晚陆地相对于海洋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图示时间应当是夜晚。
【参考答案】
(1)热力 B
(2)甲 D B 夜晚
4.D
【解题思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直接动力,其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D项正确。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5.D
【解题思路】在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向右偏转.故选D项。
6.B
【解题思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故A、C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B项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并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B项正确。D项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应向左偏,D项错误。
7.D
【解题思路】根据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及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知,a为地转偏向力。由于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有大体的一致性,故d为风向。
8.B
【解题思路】读图并结合上题
[解析]可知,风向向左偏,从而判断该地应位于南半球,对比各选项,选择B项。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C
【解题思路】读图2,根据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处,等压面下凹为低压处判断,②④处是高压,①③处是低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②>③,④>①;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气压:②>①,③>④。因此,气压:②>③>④>①,B、D项错误。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近地面温度高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温度低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故气温:③>②,由于③地气温高于②地,①④两处海拔相同,因此④处的气温高于①处。因此,气温:③>②>④>①,C项正确,A项错误。
2.D
【解题思路】高低不同的两根烟囱,排出的烟雾向两个方向飘散,高空的烟雾参与的是高空大气水平运动,风向西吹,说明高空气压东高西低;低空的烟雾参与的是近地面的大气水平运动,烟雾向东飘散,说明风向东吹,近地面气压是西高东低,丁地附近最符合,D项正确。甲、丙两地大气进行垂直运动;乙地附近近地面气压是东高西低,高空气压是西高东低。A、B、C项错误。
3.A
【解题思路】在垂直方向上,总是高空的气压低,近地面的气压高。读图可知,M地气压差大,N地气压差小,这只有在近地面M地气压高于N地、M地高空气压低于N地高空气压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而,近地面M地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N地受低压控制,气流上升。从而判断,①地气压高于②地,③地气压高于④地,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低。
4.D
【解题思路】由上题
[解析]可判断,b是下沉气流,d是上升气流。由于不知道该区域所处的半球,故无法判断a、c的具体风向。
5.A
【解题思路】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气温高处,大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对应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处,大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对应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可知,①处位于海洋上,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在①②③④四处中,气压最高。
6.C
【解题思路】海陆风的形成是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为了很好地完成材料中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拍摄,导演需选择在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时进行拍摄,此时,海洋近地面气压高于陆地,气温低于陆地。结合图乙可知,8时至16时左右,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宜于拍摄。
7.C
【解题思路】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箭头④⑤⑥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表示空气由低压流向高压。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图中箭头②③向左偏,箭头①没有偏,只有箭头⑦⑧向右偏。该图表示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⑦正确。
8.C
【解题思路】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箭头①②⑧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表示空气由低压流向高压;在南半球气流向左偏,图中箭头③④向右偏,箭头⑤没有偏,只有箭头⑥⑦向左偏。该图表示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⑥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