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阐释
东京城镇小学 吴海涛
目 录
教材分析
1
学情分析
2
教学目标
3
教学重、难点
4
教法、学法
5
教学过程
6
板书设计
7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的计算打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因此,教学好这部分知识尤为重要。
2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习。在此之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一是学生理解了乘法意义;二是了解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这些为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
3
教学目标
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得从度量到计算的方法。
认知目标
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情感目标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5
教法、学法
摆一摆
猜一猜
用一用
验一验
本课我主要进行“情景创设”,采用 “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
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发现数学规律
获得数学经验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锻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6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
唤醒经验
01
新课开始,复习所学面积的知识。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比较一下哪个面积大 唤醒学生度量面积的方法。接着从直观过渡到抽象, “一个图形铺满需要7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需要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通过复习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既引出了新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拼摆图形
明确含义
02
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并提出同桌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求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一摆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1,全部铺满,2,只摆一列和一行,3,直接进行计算。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计算面积,但教师应给把3种摆法逐一进行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测量长方形面积就是计算单位面积的个数。并提出3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长方形面积和面积单位个数有何关系?
长方形的长和宽和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何关系?
长方形的长和宽和面积单位有和关系?
操作感悟
提炼公式
03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议一议,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单位个数
面积(平方厘米)
接着刚才的猜测,“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表格。
实践应用
巩固公式
04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出示练习题,制作课件把长方形逐步转化为正方形,进而推导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进而完成练习十五的部分练习题进行应用。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既记忆了公式、初步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缓解了学习的疲惫,可谓一举多得。
梳理归纳
课堂总结
05
利用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通过将问题设定,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得满足。体验学习的快乐。
7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单位面积的数量 = 每行摆几个×摆几行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