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9 18:4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庄子》
1、疏通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2、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遵循规律的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作品
翻译赏析
深研细究
日积月累
庄子贷栗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导入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导入

庄子
道家学派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讲求天道,主张自然无为。
代表作《庄子》(亦称《南华经》)
《逍遥游》、《齐物论》

关于《庄子》
1、《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又称《南华经》,是一部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关于《庄子》
2、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导逍遥自在,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3、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文题解读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了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背景探寻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保全自身,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庄子对当时的现实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身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翻译赏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解牛时,他手、肩、足、膝协调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序。庖丁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声响,是美妙的音乐和舞蹈的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
描绘庖丁解牛的场景。

翻译赏析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道”的境界,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总领下文。庖丁先讲述了自己解牛的三个阶段,从“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也”。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技术日臻熟练,升华到最高境界。而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依照牛的自然结构解牛。与“良庖”“族庖”对比,更凸显了“道”境之高妙。
庖丁具体谈自己解牛的经历和经验,以解牛之道暗示养生之道。

翻译赏析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则一转,活画出庖丁达到“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怵然为戒”,表现出高度警惕,“视为止”,表现了用心专一;“行为迟”,表现出小心谨慎。“善刀而藏之”,表现了不得意忘形、不锋芒毕露。
庖丁具体谈自己解牛的经历和经验,以解牛之道暗示养生之道。

翻译赏析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人世虽然复杂,但只要顺乎其理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依理、谨行、藏锋,可谓庖丁带给梁慧王的启示。
梁惠王称赞不已,顿悟养生之道。
主旨点睛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提示出
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
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
,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
余”的道理。

深研细究
一、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现在的境界的?说明了什么道理?
解牛的三个阶段:①“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
②“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③“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深研细究
一、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现在的境界的?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
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通
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
“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
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深研细究
二、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①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他没有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
的规律,并作为实践的目标。②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
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
(所见无非牛)提高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上升到熟
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③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
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从来不骄傲大意。

深研细究
三、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现,容易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深研细究
四、文惠君听完庖丁的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虽然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浮沉,避开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深研细究
五、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观点1: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养生也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不必追逐名利而天下大治,不避居江湖而保持清闲,忘记一切,保有自身,恬淡而没有穷尽,一切美好的东西便随之而来,这边是自然法则。但如果人人这样,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这种人生哲学是典型的消极避世哲学。
深研细究
五、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观点2:这种人生哲学有它的积极意义,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厉害,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这也正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在遭遇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地是保存生命,坚守节操,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原因。
文本特色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时,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摸索解牛规律的三个阶段,说明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本特色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庖丁解牛的动作时,用“触”“倚”“履”“踦”四个字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说庖丁进刀时发出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写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寥寥数语,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日积月累
一词多义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替)
吾见其难为(动词,做,这里是“解”的意思)
视为止(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介词,因为)
乎 技盖至此乎(表疑问语气,啊)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形容词尾)

日积月累
一词多义
然 奏刀騞然(拟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副词词尾,...的结构)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于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日积月累
一词多义
族 族庖月更刀(众)
虽然,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

日积月累
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没有不是 古义:两个词,分别指动作、因此
今义:只,不外乎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依乎天理 5.吾见其难为
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 古义:很难做
今义:天然的道理 今义:使人为难
3.虽然,每至于族 6.因其固然
古义:虽然这样 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转折关系连词 今义: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承认甲
事,也不否认乙事。

日积月累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以无厚入有间(厚度)
2.名词作状语
良庖岁更刀,割也(每年)
族庖月更刀,折也(每月)

日积月累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局
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
3.状语后置局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即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