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段时间以来,奥运冠军晒个跳舞视频被批不务正业,洪灾志愿者返乡被骂千里投毒……网络“键盘侠”占据道德制高点,拿着“圣人”标准去衡量别人。
对“键盘侠”的指手画脚,你怎么看?请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在众多嘉宾的发言中,有三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这三个关键词是:共鸣、简单、有希望。
在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向现场观众询问: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假设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期间,浙江杭州建兰中学的一名班主任给自己的学生们写了一封信,这位班主任在信中写道:“这几天有一句诗在我做饭的时候,在我拖地的时候,在我陪孩子玩的时候,在我洗脸的时候,在任何时候,都会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人都有信仰,它不是你平日里高喊的口号,它不是你挂在朋友圈的签名。它,贯穿了你一生的灵魂。而我的信仰,就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因为我爱脚下这片热土地,我想告诉我的孩子们,它也应该是你的信仰!”
通过互联网,更多的人看到了这封信,被其中的真诚打动。
在灾难中,应如何认识爱和信仰?作为名中学生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己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有这样一本书,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不同文字,版本之多甚至超过了《论语》,它就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写出这本皇皇巨著的人叫宋应星,当时,士子们都把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目标,宋应星也认为参加科举考试是实现抱负的唯一途径,30岁,宋应星开始参加由礼部组织的会试,但科场竞争太激烈了,六次会试,宋应星都落榜了。于是,47岁那年,宋应星决定从事学术研究,而他也是有这个资本的。这之前,他就广泛阅读了诸子百家各学派著作,以及农医历算等科技著作;六次会试,从江西奉新出发,过鄱阳湖,穿长江水道,来往京杭大运河,辗转数万里,沿途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农业、手工业、矿业、冶金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不仅细心观察,还做了详细笔记,将生产操作情景画下来。所以,他把这些笔记稍微一整理,就写出了世界级名著《天工开物》。
你从宋应星的人生经历中收获了怎样的感悟?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长津湖战役中,我们的先烈都来不及换上冬装,在零下30-40度的户外,一天就只有一个连咬都咬不动的土豆。而美国人吃着用吉普车运来的圣诞大餐!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653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二: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截至发稿,票房已突破42亿,因此吴京成了国庆最大赢家。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网友认为:吴京是吃志愿军的人血馒头,靠爱国生意赚钱!所以要求吴京捐出全部收入给志愿军家属。
材料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没有英雄!为英雄讴歌的人值得称赞!
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高中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那些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段时间以来,奥运冠军晒个跳舞视频被批不务正业,洪灾志愿者返乡被骂千里投毒……网络“键盘侠”占据道德制高点,拿着“圣人”标准去衡量别人。
对“键盘侠”的指手画脚,你怎么看?请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和要求组成。
首先分析材料。材料中先列举“键盘侠”指手画脚的具体表现,接着对“键盘侠”的做法做出评价。奥运冠军晒跳舞视频本是个人自由,键盘侠却认为是不务正业;洪灾志愿者本是善举,键盘侠却骂他们是千里投毒。“键盘侠”们自认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拿着“圣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不问前因后果,失却基本理性,对此应予以否定。从这个角度而言,考生可以谈论如何抵制网络暴力。材料中奥运健儿晒个跳舞视频本属正常,我们不能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于他们的这些做法应该予以理解、尊重;而洪灾志愿者勇赴灾区展现的是大爱,对于这些善举,我们要温情以对。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立意。
然后分析要求。命题人以“‘键盘侠’的指手画脚”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于材料中“键盘侠”的表现,命题人是否定的,是批评的;“你怎么看?请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考生结合材料来谈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由传统的“侠客”引申现实生活的侠义精神,再结合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述结构,从反面层层论述,将这些“键盘侠”与真正的侠客对比,指出“键盘侠”的实质及危害,最后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谈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发出呼吁。
立意:
1.用理性抵制网络暴力。
2.别做“毁人不倦”的键盘侠。
3.让社会多一些理解、尊重、包容。
4.用温情对待善举。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在众多嘉宾的发言中,有三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这三个关键词是:共鸣、简单、有希望。
在嘉宾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向现场观众询问: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
假设你是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被邀请上台就主持人所提的问题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共鸣之事发声,讲好中国故事
各位嘉宾、主持人、现场的观众:
大家好!
今天非常幸运,我可以获得这样一次发言的机会,来谈谈你我的看法。
中国故事源远流长、丰盈多彩。新时代领路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多年来,中国以华夏之泱泱,一直坚守大国担当,书写着精彩华章,力图与世界各国交相辉映,共添天下风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辈理应意气风发、妙语连珠,发声当下,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讲述?听了嘉宾的发言,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词便是共鸣。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好的故事,我们在选择时要更加注重人类共通的经验与思维、表达中要更加注重传递共同的价值和情感,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共鸣。正如俗话说“花香蝶自来”,如果我们能够讲好一个个引起人类共鸣的故事,世界听众自然愿意捧场。
一如港珠澳大桥引来举世盛誉,一如中国“天眼”让世界惊叹,又如“嫦娥四号”聚焦国际目光……我们并未大张旗鼓、四处宣传,但它们却如长了翅膀般飞向世界各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故事真实而精彩,可以引发所有人的共鸣!
记得习近平出访美国时,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他用生动的故事,亲切的语言,抓住了国外听众的兴趣点,引发强烈的共鸣。同时,他使国外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消除了一些曾经的误解,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智慧。
当然,讲好中国故事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若没有中国的人、物、事做支撑,缺乏实实在在、令人敬佩的事例,那么无论用多少华丽词藻修饰,中国故事都是空洞乏味的,旁人甚至不屑闻之,又何谈“讲好”?因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前提是写好中国故事、演绎好中国佳话。
新时代,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需要别人全面客观地看,更需要我们生动准确地说。我们要用“一带一路”的悠悠驼铃串联世界各国的共同心声,用“进博会”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更多的目光,将高铁动车的名片撒向万水千山……讲好中国故事,引发世界共鸣,大同之梦定能辉煌。
我的发言完毕,希望得到大家认同,谢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为新材料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景——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期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访谈节目。对这个具体的写作情景的理解要注意三点。一是举办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目的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此处隐含一个信息:向谁弘扬?向谁传播?结合语境,应是向世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二是嘉宾的发言反复提及三个关键词一一共鸣、简单、有希望。电视访谈节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共鸣、简单、有希望”应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与方式。简言之,这些中国故事应该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讲的中国故事应该要简单而不复杂,在简单的中国故事讲述中又体现了中国精神、传播了中国声音。三是此处的写作者——“你”,是此次电视访谈节目的一位现场观众,也是一位中国青年,在写作中要体现作为中国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责任与担当。“你”发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感触”意味这发言过程中,需要有“你”的相关体验、感受与触动。因此,结合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要较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回答问题,嘉宾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中,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二是选择的依据,这既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节目主题有关,也与举办此次访谈节目的目的相关。三是文体,必须是发言稿,注意表达的现场感。四是身份对象,作者是“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听众是在场的主持人、嘉宾以及其他现场观众。五是“感受与思考”。思考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更是三个关键词中,对哪一个关键词让你感触最深的思考。而感受,则与“感触”对应,在写作中,应有你与主持人所提问题有关的体验与触动。
参考立意:
(1)以简单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巨变。
(2)用独特的中国元素讲述简单的中国故事。
(3)讲述中国故事,应该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通过中国故事的讲述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希望的所在。
素材:
(1)当今中国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上演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系国家形象,关系我国际话语权,关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主唱”不力则“合唱”不响,“伴唱”无声则“和声”难鸣。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奏出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章。要善于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借台唱戏,让更多斯诺式的外国朋友加入到中国故事的“大合唱”,用不同的语言唱响中国。当中国故事像蒲公英一样飞向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定能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3)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4)“讲好中国故事”,目的是让世界了解并理解中国。不能把“讲好中国故事”理解为“讲中国故事”,“讲好”强调的不是“讲”,而是“好”。中国故事仅为“讲好”的支撑素材,故事背后的“道”、讲故事的态度和方式才是讲好“故事”的要素。如果一味大讲特讲大美中华、中国风云人物、华夏民族的英勇事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非凡成就等,则只能视为基本立意。
结构层次:
文章标题是“以共鸣之事发声,讲好中国故事”,开篇体现发言稿的文体特征,并交代具体的发言目的;接着以名言的形式说明要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讲述?”,自问自答,引出关键词“共鸣”;后文通过举例的形式,来说明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讲述方式,才能引发世界人民的共鸣;最好发出号召“讲好中国故事,引发世界共鸣,大同之梦定能辉煌”。结构完整,极具说服力。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期间,浙江杭州建兰中学的一名班主任给自己的学生们写了一封信,这位班主任在信中写道:“这几天有一句诗在我做饭的时候,在我拖地的时候,在我陪孩子玩的时候,在我洗脸的时候,在任何时候,都会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人都有信仰,它不是你平日里高喊的口号,它不是你挂在朋友圈的签名。它,贯穿了你一生的灵魂。而我的信仰,就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因为我爱脚下这片热土地,我想告诉我的孩子们,它也应该是你的信仰!”
通过互联网,更多的人看到了这封信,被其中的真诚打动。
在灾难中,应如何认识爱和信仰?作为名中学生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己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
每年,每逢这个冬春更替交换的季节,我都会特意跑到一个离自己所住的地方很远的山区,到那里去看迎春花开了没有。
然而,在今年,依然是这个冬春交替季节里,在当下,我的祖国,我的母亲却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的灾难——新型肺炎。
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论是外族的入侵还是本民族内的自然灾害。但是,不论是再强悍的“豺狼虎豹”入侵,还是多么凶猛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将我中华民族击倒。虽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在这一次次的侵袭中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但她从没有被真正的击倒,因为她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的背后,是亿万万我华夏子女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毅前行,是对于民族的信仰!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种微辞称我华夏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想,在今天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疫情危机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信仰:他,今年84岁的高龄,然而当武汉出现疫情危机的时候,依然决然奔赴到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不顾自身的安危,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病毒抗疫之中呢?无非是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一种对于民族的信仰在支撑着他义无反顾……
他们,谁没有妻儿老小,又有谁真的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们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便舍弃小家,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一场与病毒的鏖战之中。是什么让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放下作为一个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的责任投入到这一场与生死赛跑的赛场呢?无非也是心中的对于民族的信仰使然!
还有他们,我们的警察英雄们。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我想,即使是他们自己不怕,他们肩上的家庭的责任也不允许他们轻易地付出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们选择了对于民族的信仰而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对于小家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名人,在这场疫情危机面前也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比如第一个发现疫情的女医生张继先,比如今年53岁的蔡志芳,比如……
在这场疫情之中,我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国民的信仰!正是这种对于国家的,对于民族的信仰,才让我中华民族倔强而顽强的蓬勃富强发展!
明日大春,既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又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此刻的我们,坐在冬的心扉门槛上,正在渴望投入春天的春暖花开的怀抱之中,我想,武汉的春天也一定是很美的吧,在中华的大地上,褪去冬日的瑟缩,迎春花将会绽放给我们一个别样美丽的春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作文材料提供了疫情期间一位班主任写给学生的一封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也饱含着对学生的殷殷教导与期盼,让我们从深切话语中读懂了一位教师的爱与责任,感受到在灾难面前,爱与信仰的力量,同时引发思考: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仰?
任务要求“在灾难中,应如何认识爱和信仰?作为名中学生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限制写作内容必须抓住“在灾难中,认识爱与信仰”这一核心概念并进行必要的诠释。这一核心概念,由两个元素构成。“在灾难中”是对时代背景的呼应,也是具体语境的限定,在此大前提之下,展开对“爱与信仰”多方面的解读。若视而不见,会有跑题之忧。若在解读中偏颇一方,忽略了“在灾难中”的限定去谈“爱与信仰”,或只谈“灾难”而罔顾“爱与信仰”,都是偏离题意的。
参考立意:
(1)民族信仰在灾难中崛起。
(2)信仰如明灯,劈开黑暗,照亮前程。
(3)在灾难中筛选信仰。
(4)灾难下,是爱和信仰在延续生命。
(5)爱与信仰助我们勇毅前行。
(6)敬畏生命,拥有信仰。
参考素材:
(1)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所在。在疫情面前,这些人如同一棵棵坚实的大树,迎着漫天风沙,为身后人民换来一方平安。
(2)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一起并肩战斗的不只是武汉、湖北人民,还有全国人民。“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和人人责无旁贷、人人尽心出力,成为抗击疫情的全民意志。这种意志,使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又一次得以彰显,使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又一次得到增强。严峻的考验,可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巨大的压力,能够磨砺意志,砥砺精神,爆发出惊人的抗压力。
(3)一次灾难会带来哀恸,也会带来共度时艰的温情。一场浩劫会生出疮痍,也会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灾难,不分军民、不分僧俗、不分地域,相濡以沫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更加强大的凝聚力。
(4)广袤的中华大地,56个民族组成共同的家园。每一处伤痛都是中华儿女们共同的牵挂。党中央和疫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无坚不摧的力量;军民如水情谊在危难中再度彰显;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许多催人泪下的同胞深情。
(5)世上没有生而为圣的人,也没有生而便伟大的人。然而那些最终伟大的,那些最终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们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区别在哪里,是什么让他们最终名列青史,万古流传。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支撑他们的力量,一种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帮助他们获得胜利的力量,一种使人高贵与伟大的力量,那便是信仰的力量。
层次分析:
《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属于议论文文体。开篇从正在面对的新冠疫情灾难说起,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灾难历史,指出战胜灾难的力量来源于民族的信仰。主体部分采用分镜头式,展示钟南山、医护人员、警察以及无数抗疫英雄在灾难中勇毅前行的画面,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更有国民的信仰。结尾回扣开头,以对春天的美好期待结束,首尾圆和。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有这样一本书,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不同文字,版本之多甚至超过了《论语》,它就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写出这本皇皇巨著的人叫宋应星,当时,士子们都把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目标,宋应星也认为参加科举考试是实现抱负的唯一途径,30岁,宋应星开始参加由礼部组织的会试,但科场竞争太激烈了,六次会试,宋应星都落榜了。于是,47岁那年,宋应星决定从事学术研究,而他也是有这个资本的。这之前,他就广泛阅读了诸子百家各学派著作,以及农医历算等科技著作;六次会试,从江西奉新出发,过鄱阳湖,穿长江水道,来往京杭大运河,辗转数万里,沿途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农业、手工业、矿业、冶金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不仅细心观察,还做了详细笔记,将生产操作情景画下来。所以,他把这些笔记稍微一整理,就写出了世界级名著《天工开物》。
你从宋应星的人生经历中收获了怎样的感悟?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厚积薄发,终露锋芒
十年雪落,当山峰再无一处异色时,方有雪顶不染纤尘;百年聚雨,当堤岸再也无法阻拦时,才有大河的一朝奔涌。
恰如宋应星,锋芒未能一展时不要心急,应当更深入地去沉淀和磨砺,燕子若想高飞,尚需在低处蓄力,我们若要成功,更应先厚积而后方可薄发。
时光回溯千年,晋代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左思便是一位厚积薄发的代表人物。为写《三都赋》,他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而后闭门谢客,开始苦写。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记录。历经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又经名人作序,大家推荐,《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 更是造成了“洛阳纸贵”的局面,成为一桩美谈。
经过十年的深厚积累,才有了左思一朝的名震京都,其貌不扬的他也得以一斩锋芒,扬眉吐气。
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学会沉淀。
而今当红的小天王李荣浩在成名之前同样经历了十余年的深厚积累。从小痴迷音乐的他,在父母的妥协之下才得以踏上音乐之路。“北漂”后,开始从事为人写歌、唱和声、弹吉他等工作,参加过几次比赛也未获得重视。心态平稳的他不曾因此急躁过,专心地做着幕后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终于在2015年“歌手”的舞台上他以一曲《李白》崭露锋芒,成功征服了所有观众,一举成名。
“十年修得李荣浩”是音乐界对他一句调侃,可如果没这十年让他去沉淀自身,又怎会有今天声名大噪的李荣浩让人们去喜爱?
反观那些忍受不了落寞而转行的歌手,而今乐坛哪里还有他们的声音?没有深厚的积累,便不会有薄发机会。
司马迁忍受寂寞,阅尽典籍,写出了史家的绝唱;怀素墨染蕉叶,聚笔成冢,方写出飞动自然的狂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了风靡全球的巨著。只因长久积累,才能一朝成名。
正处于人生转折中的我们,满怀热血,渴望奋斗过后的功成名就,正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的决心,王安石“不为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般的信心。然而,少有人知道,这时的我们仍需成长,需要漫长等待,才得破竹穿空。路仍然很长,我们仍在路上。如今尚且稚嫩的我们,不仅需要十年寒窗的知识,更需要持之以恒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累好社会经验,才能获得“厚积薄发”的机会。
指尖泣血,方奏绝唱;十年寒窗,方得功名。安心沉淀,十年磨一剑,一日展锋芒!
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长津湖战役中,我们的先烈都来不及换上冬装,在零下30-40度的户外,一天就只有一个连咬都咬不动的土豆。而美国人吃着用吉普车运来的圣诞大餐!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653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二: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截至发稿,票房已突破42亿,因此吴京成了国庆最大赢家。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网友认为:吴京是吃志愿军的人血馒头,靠爱国生意赚钱!所以要求吴京捐出全部收入给志愿军家属。
材料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没有英雄!为英雄讴歌的人值得称赞!
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高中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那些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不少于800字。
答案:
22.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考生认识的基点,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既定的思维空间。三则材料中有两件事和一句名言,第一则材料讲的是《长津湖》中英雄的故事和精神,第二则材料是网友们对吴京的“逼捐”,第三则引用的是鲁迅的名言,暗含对吴京宣传英雄精神的肯定。
(1)审清任务要求。“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没有英雄!为英雄讴歌的人值得称赞!”限定了对英雄和歌颂英雄行为进行肯定的任务;“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高中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那些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限定了主体为“高中生”和读者为“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一封信”限定了书信格式;“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限定了议论文文体。
(2)审准价值判断。“英雄需要歌颂,英雄需要宣传”,写作过程中,考生必须确立以上的价值观。要对网友们的逼捐进行反思与辨证,对吴京等导演用影视或其他形式宣扬英雄精神进行正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