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地州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学校校刊“校园论坛”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缓)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新疆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21年8月5日进行的东京奥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的决赛中,全红婵凭借自身精湛的技术,毫无争议地夺得了冠军。原本全红婵夺冠,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全红婵的家乡却成了网红们的打卡圣地,数不清的网红们,为了流量,不远万里跑到全红婵家门口拍照、录像和直播。不仅连夜蹲守在全红婵家门口,风雨无阻,甚至还一直跟踪全红婵的父母,进行直播拍摄。
无独有偶。因春晚而闻名的农民歌手“大衣哥”和一碗面卖3元,十五年不涨价的“拉面哥”也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针对以上现象,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人们对于优秀人物的仰慕,无可指责;有人认为网红们的做法,也传播了正能量,宣传了楷模,值得推行;也有的人认为,网红们的做法,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正常生活,应受到谴责……
对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1月疏勒县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八、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疆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立鸿鹄志,做力行者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强,贵在有志,而有志必须奋斗,必要力行,唯有如此,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而作为华夏儿女亦为青少年的我们,要立鸿鹄志、做力行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担当精神,完成历史使命。
谭超说:“我不甘平庸,男人要用双手撑起天。”这短短的一句话,说到了人们的心坎儿里。没有思考的行动是鲁莽的冒险,但却有希望走到最后,而没有行动的理想却是纯粹的虚度,只能是一直停留在起点。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有殷殷的嘱托:“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青春是什么样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力行者”。
无奋斗,不青春。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力行,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从救亡图存到人民解放,从全面小康到伟大复兴,这样的青春身影早已被历史定格:为光复河山、解放全中国而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学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还有勇闯天涯、走南闯北的创业者……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靠着一代代青年不懈的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让中华民族走进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激扬青春,以实际的行动为国奉献,向梦想前行,方不负韶华。
100年的风云激荡,奋斗的青年画像,深深烙印在五四运动中、深深烙印在革命战争年代、深深烙印在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生活条件好了,但力行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担负着新时代重任的年轻人,尤其要有想吃苦、敢吃苦、能吃苦、会吃苦的力行精神。
立鸿鹄志、做力行者,我们要把青春梦想耕种在祖国沃土上,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包含两段话。第一段着重解释“力行”的出处及含意;第二段强调“力行”的作用、力行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力行品格”的主要内容。
写作任务是联系自身发展深入思考、认真规划,写一篇文章。
任务一:写作主题为“力行”
材料已明确了“力行”的内涵,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力行”的意义与价值,即“仁”“君子之大德”;“力行”的表现,即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
任务二: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
材料中的两段话都侧重阐述“力行”的传统价值,如“力行”的出处、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等等,写作时还应联系民族复兴重任,即侧重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
“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是这篇作文写作者的角色定位,写作时应“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
立意:
1.用行动诠释责任,以力行彰显担当。
2.在激情力行中绽放青春光芒。
3.力行,让青春无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地州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学校校刊“校园论坛”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环境影响人成长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是啊,人生的最初即为一张白纸,底色便是环境给渲染上的。
有人说:“成才的因素不在于环境在于自身。”那么司马迁又是如何书写《史记》,成就重于泰山?泰戈尔又是如何将双指染上鲜血,成就世间绝唱?贝多芬又是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弹奏《命运交响曲》?倘若周恩来年少不去巴黎深造,何以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难道一个人能在虚空的环境下创造一个时代吗?我想客观的逆境和氛围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是否成才。
有人说:“意志不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那么地心说为何会风靡一时?“跟风”这个词又怎么而来?大街上刷抖音的人又为何越来越多?当别人都在学习了,自己也没了玩的动力,一个好的氛围可以将人置身于天堂,相反,就如同在地狱磨练。
所以我们认为人的成长受环境熏陶,“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人生仿佛一幅画需要环境去渲染;人生仿佛一件金衣,需要环境的加冕。环境是成长最好的养料,是我们跨过悲愤河流的坚不可摧的桥梁。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有谓“近朱则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此理。当一个人身边所接触的人是正直者,这个人很容易也变为正直的人;反之,友人皆为巧言令色者,这人也容易变为巧言令色者。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当一个错误的想法被周围人都认为是正确时,这位有自觉者也会对自己开始怀疑。当更多人都如此认为时,这个人就会接受这错误的想法。
故人处世间,没有良师益友提拔就随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风气则有好的影响,如果是坏的风气,则受坏的影响。纵观历朝历代与世界各国,各种思潮、制度,屡屡变更,皆没有一定。每个时代的人多被那个时代的思潮制度所影响,很少能跳出这种局限。
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环境能影响人,可以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它能从多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支配着孩子思想道德行为。良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良的环境也将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负面作用,当然这里的环境既指家庭环境、也指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家也都听过易中天品三国吧,在电视上曾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成长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易中天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热衷于搞学术研究,家里藏书丰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就好学乐学了。他的儿子个个都很有优秀。易老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为儿孙们的学习操过心,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最后总结时说,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关键,言传不如身教。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无言胜于有言,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可见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于当今时代依然有它的参考价值。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
材料解读:
材料包含两则,第一则说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第二则说环境对物的影响,也可以引申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两则材料都是说环境的影响,核心是“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写作任务是紧扣“环境与成长”的话题,表达自己对环境与人的成长的思考,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
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环境影响人的成长”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写作过程中对环境与人的成长要有充分的思考,还要有明确的判断。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材料主要是说环境与人的成长的关系。考生可以结合材料的核心意思,肯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也可以否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如“出淤泥而不染”),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论据与相关的阐述,能自圆其说。
任务三:文体一自选根据材料性质,议论文容易上手,记叙文同样可以写,但要能通过叙事明确体现主题。语言:体现文体特色,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侧重理性色彩;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侧重文学色彩。
【立意】1. 由孟母三迁看教育中母爱的作用;
2.培养的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
3.环境是外因,内因——孩子自身才是决定因素;
4.教育的路上既要重视内因(环境)还要重视内因(自身)。
【素材】1.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多么的深远。那么,随着现在时代的改变,孟母三迁的教育意义,还适合我们当下这个社会吗?这个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首先,从故事的寓意的方面来说,是完全合适的,这点是不可置否。从古至今,这个故事一直被视为典型的正面教材在宣扬。直到现在,就连没入学的孩童都会咿呀不清的背诵着千古名篇——《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它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和教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到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再到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故事的道理和教育意义永不过时。
2.从现实生活方面来说,又有不适合的地方。我觉得这个环境,并不单一的指身边的环境,应该是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从家庭环境方面来说。一个人的成长,首先的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态度、素养和职业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态度是导向,他们要把你培养成什么样,往哪个方向培养,甚至决不决定去培养,态度决定一切。父母的素质素养也很重要。素质素养不高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一个高尚的人才,或者说一个合格的人才。毕竟,在现在社会中,人品真的很重要。其次是社会环境。在古代,这个因素的影响可能要小很多,因为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水平也不是很高,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差别不大;但是在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绝对也不容小觑。相信如果你是住在大山深处,和住在繁华都市的孩子们相比,无论是教育质量、教育资源,还是眼界、世界观,都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如今复杂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现在教育资源的差别。因为这些内因和外因的因素,致使现在的人不可能像孟母那样“任性”,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奋斗,努力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样才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
3.孟母三迁的寓意教育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可以借鉴的和学习的。但是从现实生活中的角度来说,并不值得模仿。所以,对于孟母三迁故事的教育意义,适不适合我们当代,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不可盲目的去模仿,也不能忽视其深刻的道理。同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倚重很多理论上的教育理念,实践最重要。比如,在每个家庭环境中,父母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一味地玩手机,多带孩子一起看书学习,这样的实践活动,远比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要的多,也管用的多。
还有,在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如果父母也能以身作则的用实际行动去发扬,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和教师节这样节日里,带着孩子去看望和慰问他们,不要只在朋友圈里去问候,那么,孩子们肯定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缓)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答案:
22、作文试题分析:本题作文选用与论述“才”相关的六个宋代名言组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关注“人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第一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关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根据选取名言的不同,立意角度也有很多,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1)以①③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
(2)以①③或①⑤或③⑤或①③⑤为基础,谈论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3)以②⑤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德育;
(4)以②⑥为基础,说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
(5)以④⑤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
(6)以六句中任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来写如何育才、选才、用才等。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一些既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所呈现的并列、递进、对比等内在关系,取决于考生的组合延伸能力。此类考题往往就这些词句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让考生根据任务对材料相关词句进行组合,并延伸出新的认识,进而进行写作。
新疆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21年8月5日进行的东京奥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的决赛中,全红婵凭借自身精湛的技术,毫无争议地夺得了冠军。原本全红婵夺冠,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全红婵的家乡却成了网红们的打卡圣地,数不清的网红们,为了流量,不远万里跑到全红婵家门口拍照、录像和直播。不仅连夜蹲守在全红婵家门口,风雨无阻,甚至还一直跟踪全红婵的父母,进行直播拍摄。
无独有偶。因春晚而闻名的农民歌手“大衣哥”和一碗面卖3元,十五年不涨价的“拉面哥”也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针对以上现象,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人们对于优秀人物的仰慕,无可指责;有人认为网红们的做法,也传播了正能量,宣传了楷模,值得推行;也有的人认为,网红们的做法,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正常生活,应受到谴责……
对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所给材料为记叙性材料,可分为两部分。
前两段为第一部分,列举了奥运冠军全红婵、农民歌手“大衣哥”和一碗面卖3元,十五年不涨价的“拉面哥”被网红们疯狂追捧的现象。“数不清的网红们,为了流量,不远万里跑到全红婵家门口拍照、录像和直播”点明了网红的目的,“不仅连夜蹲守在全红婵家门口,风雨无阻,甚至还一直跟踪全红婵的父母,进行直播拍摄”说明网红的行为对全红婵及其家人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第三段列举了人们对网红行为的不同观点。前两种人是肯定的态度,“对优秀人物的仰慕”“宣传楷模”是侧重肯定网红行为带来的社会效应,但考生应该思考,“对优秀人物的仰慕”“宣传楷模”的初衷应该以怎样正确的形式表达;第三种人是否定的态度,认为“网红们的做法,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正常生活,应受到谴责”,这种观点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表达出了对“当事人”的关心与尊重。
综合以上分析,“对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思考和看法?”,实际是思考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对“对优秀人物的仰慕”,如何“宣传楷模精神”。作文内容应体现对优秀人物、对楷模的尊重与关心。可针对所给的现象,从行为的初衷、对当事人的影响、正确的方式等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立意:
1.规范行为,正确追“星”。
2.尊重是表达敬仰基础。
3.尊重他人隐私。
2022年1月疏勒县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八、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21.【范文】
时代已大有可为,我们当有所作为
吴彬丽
时光流逝,浪潮翻滚,我们来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时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身处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繁荣昌盛是发展的土壤,而即使是挑战,背后也是机遇,就算是危机,当中也孕育着先机。此时此刻的我们,要立于时代潮流,必须有所作为。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我们发现其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了成长和发展的土壤:无论是“五四”、“七—”—类的节日还是红色歌曲,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景仰的烈士、学习的榜样,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这不仅是时代大有可为的生动表现,更是时代大有可为的根本。
正因为如此,身处这个大时代发展的我们,不能辜负这时代给予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而更应该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融汇在一起,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我们看到,非典肆虐时,钟南山让“重症患者都到我这里来”,而新冠未明时,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又火速驰往武汉﹔我们也看到袁隆平怀揣着两个伟大的梦想,在水稻田里耕耘,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更是造福了全人类;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深入到扶贫攻坚一线,“以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我们更看到,每一个你我,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些,都是身处可为的时代里的有所作为。
可为与有为,看似独立,实则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目的和根本。没有可为的条件,虽然可能也会有“乱世出英雄”的情况,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生存已经是难事,又何来发展?然而,如果没有有所作为之心,那么可为的条件也是徒然。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该作文命题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站在新百年的节点上,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于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综合性很强。材料设置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首先,题目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事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的接班人,学生的担当和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切入点。
其次,材料本身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空间。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考生首先应该思考“可为”和“有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作为关系型的话题,它们以相对概念的形式出现。结合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时代是“大有可为”的,而青年自当“有为”,由此,可以将话题延伸到“个人”与“大我”之间的关联。更进一步,可以思考“历史”与“现在”的关系。材料的主题内容先总述了在百年历程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血脉灵魂,之后分别列举节日、歌曲、作品、烈士、榜样等为实例。这百年的文化是开创今日“可为”时局的原因,也是当今青年的“有为”底气,由此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
再次,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在国家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都有“可为”的机遇、条件和环境。而对每个中国人来讲,我们又都应该“有为”,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总结来讲:如今的中国,我们“可为”;如今的中国人,应当“有为”。
【立意】
1.把握正确的方向,大有可为
2.带着担当与责任继续前行,不负众望。
3.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
4.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勇于担当。
5.做可为之事,成有为青年。
6.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
7.握可为时代之脉,做有为青年
8.为所应为 激流勇进
9.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
10.时代向前 吾辈向上
【精彩片段】
1.青春正好,希望你们用担当来诠释青春的本色。担当是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抱负,是抗击疫情中“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担当是社会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家国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你站立的地方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从古至今,中国经历的磨难不消细数,但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都能说出来;而中国之所以能够历经时间赋予的种种考验,于灾难中涅槃重生,正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有那些有志青年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中国的未来。他们在当时黑暗的中国成为一点火光,渐渐的汇聚到一起,再燃起周围的人的热血。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的能量,我们都要向上。
2.“我们的生命格局,若与国与民共振,才真正有了风骨与气象”,一中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如是说。的确如此,作为身处大好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我们要勇担振兴民族的责任,少年力微仍系国,时代在向前,吾辈应向上。孙中山先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海枯石烂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祖国的发展需要吾辈之努力,祖国的航帆需要吾辈之护航,只有敢于担当,才会绽放我们青年人的光彩。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与脊梁。我们对“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祖国充满眷恋,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前程满怀信心。身处大好时代,我辈青年当自强,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